第四个阶段,超越。
在招股书上,1997年被作为碧桂园“元年”,而2007年的风雨,也许是碧桂园十岁的最好礼物。如果经历这场风雨,使社会更准确地了解碧桂园,使碧桂园更深刻地体察社会的精神变迁和商业环境的变迁,这场风雨就创造了价值,而不是一阵新闻的烟云。
在这个时刻,杨国强需要的,不仅是来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是要以博大的胸襟勇敢地直面过去,以深刻的内省寻求未来发展的精神资源。碧桂园的路径并未偏离我们时代的主流方向和精神话语,杨国强十年前悄然先行的慈善事业也表明,他的内心有感恩,有责任,他明白要与社会和谐相处就必须让社会从自己的财富中有所获益。但是,仅此并不足够,必须做出超越。
在记者看来,碧桂园的超越之路,首先是要在房地产开发中更加严格地遵循法律法规,在合规性上向业界最高标准看齐,决不在法律边缘游走;其次是要以基业长青的要求,优化公司治理,从“高盈利的生意”迈向“可持续的、受尊敬的公司”。碧桂园真正的挑战,不是市场变化,不是国土资源部,不是新闻媒体,而是它自己形成的高度依赖创业家个人的路径。
尽管碧桂园被纳入多项重要的市场指数,但是研究发现,碧桂园上市后股价的涨幅远低于主要可比对手,如万科、雅居乐和富力。记者认为,这一差异即是碧桂园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折价”体现。和竞争者相比,碧桂园对某一个人的依赖最大,而万科对某一个人的依赖最小。
同时,记者也发现,外部政策和环境的风云变化对万科这类公司的影响总是最小,而碧桂园只是因为一些新闻报道就引致如此大的风波,主要不是“不懂媒体关系”的原因,而说明碧桂园的经营模式本身容易受到政策影响。碧桂园享受地方土地开发收益的这一“利”,亦是其易受政策和地方官员关系影响的一“弊”。
包括碧桂园在内,已经有,还将有很多民营房地产企业上市。他们中的不少把融资作为第一目的,或许很快就有新的名字代替杨惠妍的位置;也有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高管说,上市是从良的过程。以记者之见,上市最值得关注的是IPO中的P(Public),即公共性的“公”,公众公司的“公”,公告的“公”。
当一家公司上市,当公众投资一家上市公司,它就不再姓“私”而姓“公”,它的许多行为就不再是私密而要公告。公共投资者希望他们投资的公司是健康的,永续的,透明的,向善的,负责的,对他们诚信的,和社会友好相处的。他们不只关心某个季度年度的每股盈利数字,还关心达至盈利的方式能否持久和可以信赖。这就需要公司更好地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方向,把自身的商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需要公司的治理、团队建设、文化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更符合强人能人的行为逻辑;需要公司不忌讳和回避公共目光的审视,而勇于和公共的视线交流对视。一个成功的公司可以凭借强人之力,但一个伟大的公司不可能维系在个人身上;一门赚钱生意可以来源于某种商业模式,但一个受尊敬的公司,一个基业长青的公司更依赖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制度保证下的创新能力和对环境的高度适应力。
而在这些方面,善良而自信的强人杨国强,一直在高速运转、来不及歇息的碧桂园公司,都还不能给人确定的答案。除非他们愿意挑战自己,超越已有的成功和行之有效的模式。
这是追求和谐社会的年代。企业与社会,需要良性互动,不断内省,不断和解。
这是科学发展的年代。只有深切地理解新时代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才有可能重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视野里,碧桂园标本有着更宝贵和深长的意义。研究它,理解它,反思它,鞭策它,不是为了毁灭,不是为了辩解,是为了借鉴与创造。
这是深刻变革的年代。是通过变革走向伟大,也只有变革才能伟大的时代。
这是超越的年代,是面对大地,面向未来,企业和社会共同实现超越的年代。
天不负我辈,我辈安负天!?
·杨国强答问录 08/01/11
·楼市“拐点”分歧始末 08/01/11
·杭[2007]75号地挂牌 港资角力 08/01/11
·深圳闲置地逾20平方公里 08/01/11
·双城记:彻夜笙歌 08/01/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