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是在1995、1996年前后,杨国强和杨贰珠、苏汝波、张耀恒、区学铭,逐步完成了对三和的收购,并将其改为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杨国强占60%股份,其余4人各占10%。有媒体报道,收购一共花了8000万元。记者对此未能确认,可以确认的是,1997年时,碧桂园公司已经是杨国强控股的私人合伙企业了。
从杨国强进入房地产的历程看,早期他是施工方,没有什么背景;当时“珠三角”死火的楼盘举不胜举,也可见土地并不值钱,有关系的话很容易拿到;杨国强是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跳出地产做地产”的复合营销获得成功的。完全自控的建筑队可以跟着他忍受长时间的拖欠款,通过教育营销获得的资金又帮他实现了最初的资本运作。此时的杨国强已经显示出创业家和企业家的才能,那就是敢于承担风险,在机遇出现时牢牢把握,最终实现了从打工的包工头到民营开发商的转型。
碧桂园上市前,杨国强曾经告诉瑞银的蔡洪平,他跟县一级的官员最易沟通。他从来没有进入大城市的中心区域,这与其最初的地产经验有关。他毫无背景,只能从家门口起步。拿大城市的地,他没有关系和条件。只有在王石所说的“非主流市场”,也就是县镇市场、郊区市场,他才如鱼得水。
顺德碧桂园从1300亩不断扩大面积,杨国强以此为基,耕耘数载,才慢慢向附近拓展。先是佛山,后是番禺,再到增城、花都、江门,再到广东各地。这种始终在老家附近深耕的做法,客观上说明碧桂园向外发展的约束很大(碧桂园在省外扩张方面远远落后于富力、合生等),但聚焦于同一片区域,不知不觉却也形成了强烈的协同效应、管理和运营的集中度,以及规模效应,并由此带来了极高的开发效率。看碧桂园的项目分布图,在珠三角地区像一个强大的拳头(广州8个项目,佛山5个项目,江门4个项目),五指放开,就到了阳江、肇庆、韶关、惠州等地。以建筑面积计,碧桂园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开发商。
6碧桂园模式
碧桂园开发模式的另一特征,是快速的一体化开发。一次成型,一次配套到位,精装修交房
碧桂园模式并不复杂,其招股书和万科的研究报告中都有详解。
碧桂园招股书中,将自身的竞争优势界定在土地、项目、大规模和一体化运营、客户价值和驰名商标五个方面。杨国强曾这样定义碧桂园的成功,“大规模、快速生产、价廉物美的房屋工厂”,“低成本土地、规模化生产、快速销售”。
广东地产界非常熟悉碧桂园的开发模式。首先是拿地环节,在富裕城市的郊区或三、四线城市的市区,拿下大规模的廉价土地,有机会和有条件时还积极参与土地的一级开发,即帮助地方政府将未形成建设用地条件的“生地”,开发成具备一定水电、道路、通讯通气等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完成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的动拆迁,具备建设用地条件的土地(即“熟地”、“净地”)。这些城郊地离市中心约几十分钟车程,由于不占城市核心资源,又能满足政府引资发展、改善环境的需要,因此政府往往积极配合,出让的面积很大,甚至动辄上百万平方米,而楼面地价不过几十元、一两百元。
由于土地价值是经济发展的函数,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结构进入购房旺盛期等条件下,土地价格总体上一定在上涨。因此,谁能获得更具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土地,就可以在房地产开发中,不仅获得“房子开发的利润”,还可以获得“土地升值的利润”,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丰厚。
在对土地价值的理解上,广东地产商深受香港影响。香港的商业历史,从某种意义讲,就是土地资本战胜实业资本,甚至贸易资本的历史。实业易受景气周期和成本影响,贸易易受国际市场和政经形势影响,而地产,从长周期来看,总在升值,某些时期甚至快速升值。离杨国强所在的北滘镇不远,就有一个活生生的样板,即1991年由香港商人彭磷基在番禺钟村佛子岭开发的“中国第一邨”祈福新邨。那是一块七八千亩的“生地”,彭磷基很便宜地拿下后,滚动开发十多年,投入两三百亿元资金,建成5万套住宅,吸引15万人入住,以至彭磷基被“村民”称为“彭镇长”。在这个生荒之地变熟地的过程中,因土地不断升值,彭磷基也获得了超额利润。
·杨国强答问录 08/01/11
·楼市“拐点”分歧始末 08/01/11
·杭[2007]75号地挂牌 港资角力 08/01/11
·深圳闲置地逾20平方公里 08/01/11
·双城记:彻夜笙歌 08/01/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