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国土部彻查碧桂园,负面形象继续延伸。
2007年11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土地风暴清查350万亩国土部对碧桂园尚无说法》。文章披露记者在参加国土部一会议时,就碧桂园“零地价拿地”事件向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提问,甘藏春回答说:“这么一个大案子,现在还无法做出表态。”
此后,国土部在各地彻查碧桂园拿地行为的报道开始在媒体出现。
●第四阶段:万科发布碧桂园研究报告,引起碧桂园模式新思考
2007年11月30日出版的《万科周刊》刊登了万科集团战略与投资管理部的报告《碧桂园高速发展之谜》,肯定碧桂园的商业模式。
2008年1月号《东方企业家》对万科董事长王石的专访,他对碧桂园经营模式给予了正面评价。
5创业历程
关于碧桂园的缘起,招股书中只有简单一句话——“1997年,我们的创办股东杨国强、杨贰珠、苏汝波、张耀恒及区学铭在顺德市发展房地产业务,并成立了顺德碧桂园公司,从事建设及开发顺德碧桂园。”除杨国强,其余四人的名字都在“2007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40位。
故事从1992年开始,著名的“南巡”之后,房地产投资浪潮席卷各地,顺德北滘镇政府属下的北滘经济发展总公司和广东发展银行广发房地产珠海分公司,以及一家在佛山顺德一带颇有人脉背景的港商,一家有地,一家有钱,一家有关系,天地人合,遂合组顺德三和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三和”),开发位于北滘近番禺地界、广珠公路南侧的碧江及三桂管理区的一片1300亩的土地。项目位于碧山之侧、桂江之畔,故名碧桂园。杨国强当时是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同时又代表北滘经济发展总公司出任三和董事总经理。
1993年,在顺德那场不声不响的产权革命浪潮中,北滘建筑工程公司转制,杨国强和杨贰珠等拍档出资3395万元,将其收购转为私企。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是碧桂园的承建商,先垫资,为三和盖别墅。
然而,当别墅已经盖了几百套,时间来到了1993年6月,一轮力度空前的宏观调控开始,银行被勒令与自办房地产企业脱钩,广东发展银行无法再给碧桂园贷款,投资逾亿的项目面临危局,烈日炎炎下工程停滞。这时,北滘建筑工程公司向三和要求归还垫付的工程费,三和拿不出,就采用变通方式,让杨国强销售已盖好的别墅,以销售款核销工程费。
杨国强就这样由造房者变成了卖房者。
刚开始的销售很不成功,三和的股东没什么信心,也不懂如何操盘。而对杨国强来说,别墅能不能卖掉,关系到他的垫资能不能收回,所以他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一个民办学校的报道,又得知广州从化有个叫“中华英豪”的贵族学校,收取昂贵教育储备金,于是前去考察,看后打定主意,碧桂园也要搞一所“贵族学校”,全寄宿,服务那些无暇于子女教育的老板阶层。1994年初,碧桂园学校打下第一根桩,以“可怕的顺德人”为口号的系列广告,以及与北京景山学校挂钩为其分校的效应,在珠江三角洲产生极大反响。9月,学校如期开学,招生规模很快达到1300人,收取教育储备金两三个亿。这成为碧桂园的重要转折点。
在策动学校宣传的过程中,杨国强结识了当时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当记者的王志纲,惺惺相惜,礼聘其为碧桂园做策划。王志纲不仅为碧桂园的宣传贡献了智慧,更建议杨国强抓住时机,从造房、卖房者变成真正的开发商。2008年1月6日,记者与王志纲电话交流时,他回忆说:“当时,我隐约觉得他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就问他想不想当李嘉诚。要想做大,就去跟三和的三个股东摊牌,要么你们做,还给我垫的资金,要么我做,给你们固定回报。他把握住了机会,把三和的三个股东都请出去了。”
·杨国强答问录 08/01/11
·楼市“拐点”分歧始末 08/01/11
·杭[2007]75号地挂牌 港资角力 08/01/11
·深圳闲置地逾20平方公里 08/01/11
·双城记:彻夜笙歌 08/01/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