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超越的年代
走过2007的漫长时光,杨国强终于迈进了2008。过去这一年,也许是他生命中最长的一年。
按照碧桂园2007年12月的公告,“2008年初在建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预期2008年和之后新报建及开工的可建筑面积为1600万平方米。这些产品平均开工一到两年后可以达到交付条件。”以这样的速度,碧桂园已有的土地储备将被迅速消化。
在做碧桂园报道的这段时间,记者不断问自己,在事实和数据之外,你有自己的判断吗?
现在,让我忠实地把思考的过程呈现给读者。
第一个阶段,质疑。
这些质疑,以及相应的调查,形成了《第一财经日报》对碧桂园“囤地”的多篇报道和严厉的社评。我们问:“这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经得起公众的推敲吗?”
第二个阶段,反思。
当记者详细阅读有关法规和房地产历史资料,在业内广泛采访,并亲自到“国华”、“国良”慈善学校随机组织座谈后,对碧桂园的商业模式、社会贡献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有了客观认识,对“强人”杨国强的善良、朴实、勤奋有了较多了解。虽然有天时地利的助益,但碧桂园和杨国强的成功不是天上掉馅饼;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虽然受到不少质疑,但是合法合规的,是在阳光下的;碧桂园的盈利能力,既源于这种模式,也是为消费者提供良好产品与服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正面作用的合理回报。可以说,对碧桂园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记者对民营房地产开发商的印象。
由此记者想到,中国经济的成长与活力,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离不开企业家群体。今天中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价值表现,也与创业代企业家的作用不可分离。2007年,我们看到阿里巴巴成为全球主流商业价值的一部分,看到平安保险成为比利时富通集团的第一大股东,看到坚持自主研发的比亚迪不屈不挠地在香港上市,也看到了碧桂园强烈带动的让中国资产享受“中国溢价”的那一刻。马云、马明哲、王传福、杨国强们,和柳传志、任正非、王石们一样,都是中国商业的骄傲,他们创办的公司都是中国竞争力的体现。当我们习惯于从总体上肯定中国商业成就的时候,为什么在微观层面,对企业家个人财富的增长,更多时候还是缺乏平常心,往往不由自主就开始为富不仁、牟取暴利、敛财失德等方面的假想、推断和道德批判?
比尔·盖茨多年为世界首富,微软每年官司缠身,美国媒体也批评微软的垄断,但我们看不到民众对他的财富说三道四。财富越多麻烦越多质疑越多,这不是健康的社会商业伦理。只要守法经营,取财有道,应该说,财富越多越好。民富是国富的缩影。创造财富是分享财富的前提。中国出现更多更富的阳光富人,不是社会的耻辱,而是时代的进步。如果我们不能在心理上完成对“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的现代超越,那么中国商业发展的社会心理土壤就很难容纳越来越大的企业、越来越富的企业家。
对中国的创业代企业家,对那些主要依靠勤奋努力、为顾客创造价值、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的企业家,我们应该给予历史性的解读。以今天的尺度衡量他们的历史问题,也许无须宽容,但应理解;应当纠偏,但不能偏激;诉诸道德,更要回到法律;倡导慈善与责任,但更应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建设,使得企业家的预期长期化、固定化,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才是企业家造福社会之本。
在中国从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转型中,中国商业发展的土壤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许多习惯了旧的土壤的树木也面临迁移的要求。但这种树木的大迁移,不能简单地割裂历史,把原有的根系和上面的土质统统清除干净。在生命体的移植中,只要不是肿瘤和毒素,一些旧的习惯和路径依赖不妨“且行且去,徐徐除之”;更重要的是创设健康明朗、标识清晰的新环境,让沧桑之木也能更加葱茏。
·杨国强答问录 08/01/11
·楼市“拐点”分歧始末 08/01/11
·杭[2007]75号地挂牌 港资角力 08/01/11
·深圳闲置地逾20平方公里 08/01/11
·双城记:彻夜笙歌 08/01/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