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办公室挂着“无事在怀为极乐,有长可取不虚生”的对联,但现实中的他是一个事无巨细而必躬亲的人,可谓事事在怀。当年他的助理刘文伟管营销,开盘前几天最是担心,因为经常夜里两三点还被他叫去讨论报纸的广告稿,一个标题也要三番四次地改,最后他们干脆搬到杨国强附近的别墅里住,随叫随到。记者在杨国强的办公室也看到,桌子上摆着一些建筑详规和施工图。杨国强不喜出差,大部分时间都在顺德,要么在工地、在学校,要么开会,或者看图纸。2007年12月12日国良技术培训学校开学典礼,前一天晚上,杨国强来看现场,走楼梯一口气上到6楼宿舍,看房间摆设,下属都赶不上。典礼现场的布置改来换去,折腾到差不多零点。
12月13日傍晚,记者到“国良”参观,走着走着,忽见一个阶梯教室里,杨国强和两个学校领导坐在台上与下面对话。下面坐的年轻退伍军人似乎很不给台上的人面子,有个人气冲冲走到台前,拿起一个矿泉水瓶丢到地上的一个筐里,扬长而去。杨国强后来向记者解释:“我们说是两个月培训,但有人不愿意学钢筋工、架子工,想学汽车维修、电工,说不换工种就走人,马上给他们回去的路费。学校的领导说学够两个月再发,他们不满意。我就过去跟他们说一说,要走可以,碧桂园都给路费,可以马上给。不过,我也说说我为什么办这个学校,我有什么好处呢?你们学完有了手艺,很多人也不会留在碧桂园干。要说工种,我自己当年是从抹灰干起的,哪个人一开始都那么顺呢?你们想想我这么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说这话时,杨国强神情凝重,内心很不平静。
媒体最近对杨国强的慈善事业已经报道很多。似乎那是完美与和谐的事业,似乎做了这些事,社会上上下下就满意了。但12月13日那个傍晚,当记者看到在杨国强面前摔矿泉水瓶的镜头和他那苦涩的表情,突然感到,类似这样的矛盾、琐碎的冲突、麻烦与和解,才是办学育人过程的常态。人们看到的是杨国强捐出的数以亿元计的金钱,看不到的是他亲自操办又难以向外人表露的辛苦。他不能不做,谁叫你做呢?既然开了头,只能做下去,而且做好。
相关链接
碧桂园风波舆论演化
●第一阶段:“最大地主”之说浮出水面,舆论焦点开始由“首富”逐渐转向圈地。
2007年8月7日,《东方早报》刊登《土地储备量达4500万m2碧桂园成中国最大“地主”》。文章援引8月5日碧桂园发布的中期财报称,该公告中披露碧桂园的土地储备数字已达到4500万平方米,为全国开发商之最。
2007年9月17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中国最大“地主”碧桂园圈地4500万平方米》。文章引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其中称国内最大开发商的土地储备已达45平方公里。该开发商即指碧桂园。
●第二阶段:“零地价”圈地模式引发争议,舆论进一步演化,由针对天量土储的简单质疑逐渐转向对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2007年11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碧桂园重庆圈地三万亩被疑违规地方官员否认》。文章以调查报道的形式指称碧桂园在重庆长寿湖地区可能涉嫌违规圈地6300亩。
2007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刊登《两份“秘密协议”引发悬疑碧桂园被指“零地价拿地”》,文章披露了碧桂园与湖南省张家界市就罗家岗地块出让签署的两份秘密协议。依据这些协议推论,碧桂园涉嫌以“零地价”获得大片土地。
该篇报道甫一推出,随即引发轩然大波,全国媒体连续跟进报道。碧桂园形象自此一落千丈。
·杨国强答问录 08/01/11
·楼市“拐点”分歧始末 08/01/11
·杭[2007]75号地挂牌 港资角力 08/01/11
·深圳闲置地逾20平方公里 08/01/11
·双城记:彻夜笙歌 08/01/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