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市
2007年4月20日,一家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2007.HK,下称“碧桂园”)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当天,玖龙纸业(2689.HK)董事长张茵给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主席蔡洪平打电话。蔡洪平此前任职的法国巴黎百富勤是玖龙纸业的上市保荐人之一,而瑞银投行则和摩根士丹利一起担任碧桂园上市的全球协调人和联席保荐人。
“今天我终于解脱了,不用再背‘首富’的名头了。”张茵说。在2006年10月公布的一个富豪榜上,她排名第一。
张茵确实解脱了。2007年4月20日上午10点,香港股市开盘后,那顶名叫“中国(内地)首富”的帽子,就从50岁的她的头上转到了26岁的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头上。当天,碧桂园以7港元开盘,7.27港元收盘。杨惠妍持有碧桂园发行后总股本160亿股(上市后又超额配售3.6亿股,总股本163.6亿股)中的95.2亿股,以收盘价计市值达到692亿港元。这些股份,是她父亲、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2005年在她从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毕业,回国加入碧桂园任采购部经理后转给她的。2007年碧桂园股价最高时(14.18港元),杨惠妍所持股份市值接近1350亿港元,按年内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31日收盘价9.02港元计算,则市值为859亿港元。
杨惠妍本人并没有出席上市仪式。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在上市仪式上也言语不多,除了被人拉着合影,和老朋友聊上几句,面对记者他只是说对股价表现满意,碧桂园会继续以广东为重点,将发展模式复制到广东以外地区,“内地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提高,房地产发展潜力巨大”,等等。在答问环节,他甚至没有正面回答媒体提问,说了几句“好开心”后便匆匆离场。
2.数据化的碧桂园
如果从当泥瓦匠算起,杨国强在房地产业已有30多年。如果从1992年开发项目算起,也已有十五六年。但如果不是上市,他将继续在媒体视野中保持沉默,而对碧桂园的关注和争议也不会如此之多。
作为2007年首个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碧桂园亮相时,有过“一览众山小”的风采。而作为“内地首富”、“最大地主”、“零地价拿地”等一连串媒体和舆论风波的主角,在2007年最后几个月,杨国强又如同掉进了冰窟。
2007年——这个数字也是碧桂园的股票代码——杨国强的生命体验实在极端。
当2007年3月底,碧桂园展开上市推介后,差不多每10个香港人就有一个认购,68万的认购人数在联交所历史上仅次于工商银行(1398.HK)和中国银行(3988.HK);255.7倍超额认购,冻结公众投资者资金3335亿港元,冻结额创历史第二大纪录;以全面摊薄市盈率21.5倍(2006年碧桂园净利润为16.725亿人民币)、招股价上限5.38港元发行,加上超额配售部分,出让16.87%股权,募集148.48亿港元资金(扣除发行费后的净额为144.25港元),为上市前公司净资产的10倍以上。
所有这些指标,显示出市场对中国资产价值的强烈认同,碧桂园成为“中国溢价”的一座里程碑。复星国际(0656.HK)董事会主席郭广昌曾对本报记者说:“没有碧桂园,我们这些后面上市的内地企业卖不了那么贵,碧桂园改写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认识。”上市4个多月后,2007年8月31日,碧桂园进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的环球标准指数成份股(MSCI),该指数为国际基金经理最常使用的指数。9月10日,碧桂园进入恒生综合指数和恒生中国内地综合指数成份股,其中恒生综合指数以香港200家市值最高的公司为成份股,涵盖主板上市公司总市值的近90%。
·杨国强答问录 08/01/11
·楼市“拐点”分歧始末 08/01/11
·杭[2007]75号地挂牌 港资角力 08/01/11
·深圳闲置地逾20平方公里 08/01/11
·双城记:彻夜笙歌 08/01/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