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4月20日,2017城市观点论坛北京行正式开幕,一场关于“地产跨越老龄化”的探讨聚焦了众多业内大咖的目光。
“养老地产是时代的呼唤”,在论坛直播间接受观点新媒体采访时,阳光颐康创始人之一刘岩萍表示,2.3亿的老龄人口,实际上就是养老行业所拥有的庞大客群。
大潮来袭,催生了一大波老龄化社会的开拓者,年轻的阳光颐康显然也是其中之一。
阳光颐康成立于2015年,是由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居家护理服务、养老机构运营与托管、专业养老培训、老年用品、养老项目咨询与策划等方面。
与泰康、合众等重资产模式的养老地产不同,阳光颐康更倾向于轻资产的布局,更加关注品牌、服务以及运营管理。
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不仅象征着温暖,同时更是一种归属所在。强烈的归属感,大概也是大多老年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
所以,阳光颐康从一开始定位于居家型养老社区,在市场中不断摸索后,慢慢地调整为嵌入型养老社区。
所谓的嵌入型养老社区,其实就是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两种模式的补充和整合,即以社区为载体、将多种资源以及运作方式嵌入,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用刘岩萍的话来说,就是让服务对象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专业的服务,“养老是一种生活方式,跟社区、居家熟悉的环境离不开,同时体现出健康自主的生活。”
关于养老地产,我们认为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必然转型。养老地产与居家养老有着密切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讲我们要打造3.0的社区,1.0的社区仅提供一个住的地方;2.0的社区,同时也要提供对物的管理比如有物业公司,对于小区环境卫生及设备的维护,这是物的管理。3.0的社区除了要在2.0的基础上更多的要提供人文的关怀。比如说医疗照护啊,比如说养老服务,比如幼儿教育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的、各种功能齐全的、充满生命力的全功能社区。当然这么多业态,必定不是一家企业能提供,一定是平台模式、进行资源整合。这个时候对品牌、对服务能力是有要求的。养老是众多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养老服务品牌的缺失、连锁化运营能力的缺失是当今中国不争的事实。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下,阳光颐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作为国内首家险资背景的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公司,我们深刻感受中国因为未富先老而带来的支付问题。国家层面关于政策性长期护理险早有部署,2016年7月,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民政事业十三五规划就曾明确,要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广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阳光保险也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进行产品设计。我们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核心是护理服务,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尤其是中小城市。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先把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必须先有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估,才能为需要长期照护的人提供适合的护理服务。
于谈话中,刘岩萍透露,目前已经在北京的两个社区建立嵌入型养老试点,为保险公司大数据收集、产品设计提供支持。
刘岩萍还介绍,2016年,山东省宣布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共建立了15个综合社区治理和养老服务创新试验点,而阳光颐康拿到其中一个。
在这个试验点中,阳光颐康以公建民营的方式托管运营三个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在设计、理念、物品采购方面,全程给出建议和标准化的采购清单。
在盈利问题上,刘岩萍指出,养老服务是一种综合性团队的照护,必定需要营养师、社工、医生、护士乃至专业的培训支持。若要保持服务品质,就必须要做成连锁的规模才能消化和摊薄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项目化阶段进入到产业化阶段。
这也正是阳光颐康目前正在着手布局的,刘岩萍表示,企业的角度来看,要从点到面,把当前的模式打磨清楚之后,才能很快按照标准化的模式进行复制。
同时,单靠运营的流水来做大做强是很难的,所以打磨模式进行标准化复制的同时,要与社会对接,比如跟开发商合作,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