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2016年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注定不同寻常。在去库存及货币宽松政策等因素作用下,主要一二线城市出现抢购潮,甚至连周边三四线城市也承接了大量外溢需求。
近期,中城新产业董事长刘爱明在接受观点新媒体专访时发表了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在他看来,包括购房者涌入一二线城市周边卫星城,以及国家致力于发展的产城融合,都反映出“城市群”已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城市群”被视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这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所构成的城市集合,依托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实现经济紧密联系,并在产业分工与合作上相互影响,由此实现高度同城化、一体化。
“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城市,都面临土地供应不足的现实问题,通过‘城市群’的规划可以将居住及产业需求逐渐引导至周边卫星城。”
刘爱明表示,在城市化进程中,未来中国将有大量人口向城市群集聚。对于产城融合而言,如何在一体化范围内实现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提高整体效率与竞争力仍是摆在面前的难题之一。
而去年下半年重新启动限购政策以来,热点城市及城市群中个人购房资格面临定量分配的问题。对此他认为,热点城市出现的房地产过热问题,归根结底是对住宅的需求高于供应,“流动性宽松只是导火索,‘过热’本质上说明存在供需矛盾。”
相比于频繁的限购政策,刘爱明对观点新媒体表示,近年来国家倡导的“长效机制”或许能更有效地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实际上,国务院早在2013年便提出“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态,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刘爱明认为,建立长效调控的机制,要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有正确认知,明确房地产作为实体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中国未来将迎来一次人口的大迁徙,由此衍生大量居住、产业需求。若长效机制运用得当,国家将迎来历史难得的发展机遇。”
他进而表示,在未来的城市群及长效机制综合作用下,传统房地产开发业务面临发展的天花板,“产城融合”则取而代之成为行业新潮流。受此影响,房地产寻求合作、并购等现象也逐渐增多,同时包括碧桂园等房企也开始转型科技小镇等综合运营业务。
以中城新产业为例,据观点新媒体统计,仅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中旬,该公司先后与力合创新发展、嘉霖置业、中信泰富、聚信泰富及万象人合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其中,央企中信泰富、聚信泰富与中城新产业计划在联合产业孵化、物业运营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对此刘爱明认为,与中城新产业合作的大型企业,实际上是“抓住了行业转型趋势下的机会”。他解释称,产城融合更强调企业的产业招商运营能力,而这正是中城新产业的强项。
据他透露,未来公司还将有“更大的合作事项”,在适当的时机会对外宣布。按照计划,2017年公司在轻资产方面实现经营面积100万平方米,项目总数达到10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