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伴随中国房地产一路成长与发展的博鳌房地产论坛,连续举办的十六年时间,记录的就是中国房地产十六年来的盛衰沉浮,这是中国房地产最精彩与最值得铭记的一段历史。
“博鳌七年·中国地产二十年”、“光荣成长路·中国地产二十年”、“寻找中国地产共同的未来”,这些主题在2007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获得了一致好评。
但将“海南泡沫”定位为中国地产的起点是不是合适?我们曾经思虑良久,即便是定下来之后,依然是惴惴不安。
从90年代的“海南泡沫”开始,中国地产经过数十年发展逐渐走向务实与多元。但或许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某些特性是共同的,我们总能在其中寻找到共通的特性。
潘石屹对“中国地产二十年”风尚大奖颁奖典礼的那段音乐有颇多感慨:二十年后,潘石屹和任志强在哪里?
任志强说,肯定远离了中国地产的喧嚣,或许在一个清静的球场里打高尔夫。潘石屹呢?他没有自己的答案。
于是,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当大家能够真正意义上站在中国地产发展的纵向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2007年的泡沫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记住了2007年的“拐点论”,但是很少人记得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一系列业内人士及专家的警示。
当然,还有第一次出席博鳌房地产论坛的恒隆陈启宗先生,他告诉我们,房地产做到后面,实际上是保守致胜的。一如他自己说的,“我很笨”,所以陈先生会选择保守的策略,因为这事关企业生存。
“有一次我和内地一些年轻的地产精英聊天,我告诉他们,你们中间大概有30%的人未来可能会垮掉。现在内地有多少家大公司能够保证10年、15年后,成长为成功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这个问题实在是悬而未决。”陈启宗如是警示。
无论如何,2007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冒进对于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而言,是值得铭记的,特别是当2008年到来之后……
南方雪灾、汶川地震、金融风暴、股市崩盘、房地产危机……2008年,整个中国很多时候都处在悲伤与不安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08博鳌房地产论坛召开了。
2008年,中国地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博鳌,大多数时候都能看见他们略显疲惫的身影。
但这一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仍然是值得铭记,因为即使有再多磨难,恰逢改革30年的时代契机,中国房地产在这一年经历了从低谷到复苏的历程。
这一年,恒隆陈启宗先生再一次来到了博鳌,并在之后连续多年出席论坛,只有一年因为台风被迫取消行程。
身材并不高大的陈启宗先生,演讲的时候中气十足,他在2008年中国房地产最危急的时刻,在博鳌喊出了“拥抱熊市”:“熊市对我来说是大好事,我是最喜欢熊市的一个人。我不怕北极熊,我拥抱‘熊’。”
幽默、犀利、强势的陈启宗先生,说话往往很直接,一些精辟言论可称为“醒世恒言”。
作为香港经济的“模板”式人物,陈启宗曾亲历了香港楼市过山车般的几起几落,他和家族的经历,对警示内地的房地产发展,弥足珍贵。
人物
陈启宗
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先生2007年第一次参加博鳌房地产论坛,他没有想到自己赶到了一个好时候,他踩在了中国房地产的拐点上来了博鳌,与中国地产同仁论剑。
十年之前,陈启宗先生踩在了亚洲金融风暴的拐点上,成为香港表现最为出色的房地产商,陈启宗先生一跃成为亚洲区域最受关注的商人之一。
2007年,中国地王不断,陈先生抛下了一句话:“面粉贵过面包,很危险。”
于是拐点来了,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陈先生其时并不了解中国地产,他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商业常识进行判断。
想一想,陈启宗先生已经是香港第二代地产商人,恒隆本身经历过市场调整的考验,但是2007年的中国地产商人并不知道。
热议
张玉良(绿地集团董事长):
把企业做好,这是一个企业应履行的经济责任,也是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基础责任和前提。企业首先要做得好,然后才能做好事。
孟晓苏(中房集团理事长):
为什么今年我到博鳌来了呢?因为今年该炒作的都炒作完了,什么“拐点论”、“巨变论”都炒作过了,房地产企业家自己出来唱衰行业。主题是改革30年,在这种厚重的题目面前,那些轻浮的议论难以上得台面。
胡葆森(建业地产董事局主席):
从2003年“831大限”之后明显有一个时线,中国地产行业就出现一次非常大的泡沫,这次的调整是以批次转移为特征的。从现在到调整已经4年了,我认为还要持续四到五年时间。
黎明楷(中原集团副主席):
二手市场在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占的分量是比较重的,二手市场活跃是住宅整体市场成熟的标志,从内地的市场竞争来看,现在还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
注:嘉宾职务均为出席论坛时所担任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