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2日)中国房地产行业是如此之庞大,在数万家企业和无数个项目中,我们尝试寻找一种能够在“卓越100榜”之外,更全面地综合评价和表彰这个行业最具代表性企业和项目的路径。在此过程之中,“卓越100榜区域榜”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答案。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区域榜,旨在表彰全国各经济区域内,以京沪广深为代表的重点城市中,领先一步、有突出成就的房地产企业。
本年度区域榜发布的评选城市区域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福州、厦门、重庆、成都、武汉共11个城市。
评测体系包含营运指标(45%)、品牌指标(20%)、管理指标(15%)、商业模式(20%)。 除权重有细微调整外,其他指标范围与释义与主榜单完全一致。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北京区域综合实力10强
2015年,北京楼市量价齐升,新房成交均价创新高,土地成交额创新高,千万级豪宅成交量价创新高,五环还踏入了5万元/平方米的时代,豪宅化成为北京市场新常态,面粉贵过面包在北京已不是稀奇事儿,面包贵过面粉才让人惊诧。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12月31日,北京住宅成交量达78899套,突破7万大关,扣除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等政策性住房之后的商品住宅成交52008套。
新房成交均价方面,2015年北京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与自住房)成交均价约为29564元/平方米,相比去年上涨13%,连续第3年创造历史新高。
千万级豪宅方面,北京2015年成交总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商品住宅共有3388套,同比增长超过六成,创历史新高;均价59172元/平米,也达到历史峰值。
至于土地收入,2015年北京土地市场共成交81宗地块,卖地收入接近2000亿元,打破2014年全年1916.9亿元的土地收入纪录。
北京首开是2015年北京市场销冠,同时也是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北京区域综合实力10强的冠军。
2014年的销冠北京万科下跌一位至第二,与此同时,受销售业绩所累,其在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北京区域综合实力10强的排行中也同步下跌一名,不过单看品牌指标、管理与团队、商业模式三项得分,北京万科还是名列第一。
北京华润销售金额还不如4、5名的北京保利与北京城建,但凭借其在管理指标、商业模式上的异军突起,其在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北京区域综合实力10强中排行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北京区域仅有5家企业销售在100-200亿之间,而2015年前十位中,销售金额在100-200的有8家,金额最少的都有96亿元。
2015年是北京的豪宅元年,位列前十的开发商几乎都有着一段与豪宅有关的故事。状元首开在跟龙湖、保利、华润等诸多拥有豪宅开发经验的企业多次合作后,于今年操盘了首个高端别墅项目首开·琅樾。
万科虽然一直以刚需产品为主,但收购而来的北河沿甲柒拾柒号,因紧邻故宫的优势地理位置而成为北京顶豪的一大代表。除此之外,万科2016年还以观承别墅向高端别墅领域进行探索。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北京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上海区域综合实力10强
与北京高调的顶豪、深圳暴涨的房价相比,上海楼市表现似乎更接“地气”。
在被认为“房价已经很高了”的上海,2015年起起伏伏,房地产政策层出不穷,限购了,松绑了,要交税了,公积金可以异地贷款了,闸北静安合并了。
受益于一系列新政刺激,上海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上海新房成交量将近1500万平方米,为近8年来最高水平。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沪上豪宅卖得那么火,“日光”的神话依然在上海滩不断上演。截至12月22日,2015年上海总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豪宅共计成交7606套,已超过去两年之和。
面粉贵过面包的年代,上海土地市场表现亦是可圈可点。2015年的上海土地市场可以用“热得发烫”来形容,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土地市场总成交金额1500.21亿元,其中商品住宅性质用地成交1022.79亿元,商业用地成交360.32亿元,保障房用地成交117.11亿元,共拍出大大小小地王11个。
纵观全年,观点新媒体通过市场公开数据,盘点2015年度卓越100榜上海区域综合实力10强的表现。
2015年的上海区域销售头把交椅的争夺在万科和绿地之间展开,最终上海万科以近283亿的销售拔下头筹,上半年领先的绿地以微弱劣势屈居第二。
从销售数据上看,前两名与第三名的差距拉得很开,相差近百亿。未来一段时间内霸主的位置都会在万科和绿地之间,其他房企仍需继续努力才能迎头赶上。
在榜单中,除了万绿冠军之战外,值得关注的是曾夺下2014年桂冠的融绿。2014年登顶之后的融绿,自2015年5月份分家之后表现不及以前。融绿平台被融创中国收编,并纳入业绩报表。最终,融创中国依然凭借融绿的力量进入第四位。
不容忽视的是,仁恒置地以多个高端项目出色销售挤进2015年度卓越100榜上海区域综合实力10强前五,主要受益于上海自贸区板块红利,年内同时推出的多个高档产品成为业绩贡献主力。
在前十名单中,保利地产、大华集团等房企2015年表现一直不错,保持在榜单前六。而位于第四梯队的中信泰富、瑞房、陆家嘴、中海4家房企分数差距只在伯仲之间。其中,中信泰富、瑞房以写字楼整售在销售额一栏获得较高分数。
值得一提的是,以商业地产为主的陆家嘴,靠单盘的力量挤进前十。梧桐公寓成为2015年上海楼市最吸金项目,单盘销售额71.8亿元。
在榜单之外,中国金茂以新开单盘大宁金茂府单盘销售超50亿的成绩,成为2015年上海表现最抢眼的项目。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上海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广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
一线城市之中,广州房地产市场是个有些特殊的样本。
在房地产行业政策利好逐步释放中,依然执行严格限购措施的广州,2015年走出了一波“慢牛”行情。
年初开局冷清的广州楼市,第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不足200万平方米。紧接而来的“330新政”和降息、降准利好,开始带动广州楼市成交上扬,5月份、6月份连续2个月成交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第四季度,广州楼市保持高位运行,临近年末出现“翘尾”。12月份,单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数年内首次突破万套,成交面积升至127万平方米。
2015年,广州全市新建商品住宅累计网签成交面积约1075万平方米,相比2014年增加了约250万平方米,成交均价15201元/平方米,比2014年微涨1.2%。
外围区域成交是广州楼市的主力,增城、花都、番禺、南沙四区成交套数超万套,其中南沙区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数同比涨幅接近100%。而以天河、越秀、海珠及白云为主的中心区域成交,则成为支撑广州房价上升的主要动力。
区域成交结构也折射着广州的结构性去库存挑战,中心区域因供应较少持续价格上涨,而以花都为代表的部分外围区域则依然面临着去库存压力。
纵观2015年,广州楼市成交先抑后扬,区域分化愈发明显,结构性去库存成为主题。在这样的广州市况中,以保利地产、万科、越秀地产为首的十大房企冲在了一线。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广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中,保利地产凭借十强中唯一超200亿元的销售业绩,以及品牌、管理及团队综合实力蝉联榜首。
第二名万科的全年表现也可圈可点,在销售业绩方面取得突破的同时,产品及商业模式方面亦不乏创新亮点,成功超越越秀地产及富力地产,名列第二。
凭借对广州大本营的深耕,越秀地产与富力地产都取得了超百亿元的销售业绩,稳坐第一梯队阵营,分别位列第三及第四。而依靠广州万达文化旅游城的亮眼销售表现一举夺下第五名的万达,则是广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中唯一一个外来房企。
雅居乐、中海、时代地产、碧桂园、合景泰富同样入围广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整体而言,在平稳理性而又竞争激烈的广州房地产市场,“粤派房企”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广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深圳区域综合实力10强
对于2015年的房地产市场而言,位于华南的深圳有着迥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是成功,一方面是残酷。在中国房价飞涨的城市中,年轻的深圳是最有名的一座。
2015年上半年A股暴跌后的避险需求,央行多次“降息降准”释放的流动性改善,以及深圳经济转型的成功,都让资金与房地产在这里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随着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在过去12个月中,深圳除了2月份外,其余月份房价涨幅均领跑全国,12月份同比增幅更是高达44.6%。
据深圳规土委统计,2015年全市新房成交6.65万套,同比增长58.7%;成交均价3.34万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9.4%,创下历史新高;全年成交额高达2225.8亿元,相当于深圳每一天新房成交6.1亿元。
在价格方面,年内深圳各片区均价相较2014年大幅上涨。其中,原特区内全年新房成交均价5.29万元/平方米,同比上涨29.5%;原特区外,宝安区均价迈入“3”字头,达3.20万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4.5%,过去的“洼地”龙岗也有被填平的趋势,均价同比上涨31.9%至2.48万元/平方米。
豪宅的表现更为明显,包括招商海上世界双玺、华润深圳湾悦府、中海天钻等项目在内,全年总供应158万平方米,同比增幅128.6%创近三年以来最高水平。最终豪宅成交面积115万平方米,超过2013年、2014年总和,创下近三年新高。
深圳楼市呈现“高房价、去化快”等特点,在全国楼市分化严重的情况下,这座城市俨然成为众多开发商心目中的“热土”。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恒大、远洋、碧桂园、富力、阳光城、信达、泰禾等外来开发商先后涌入这座城市,甚至拍出一宗楼面价高达8万元/平方米的全国单价地王。
企业方面,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深圳区域综合实力10强显示,万科在品牌指标、管理与团队、商业模式等方面均保持较佳水平,以领先3分的优势取得第一;华润置地、卓越、鸿荣源、深业冲在了抢收一线,分列2-5名。
在深圳土地日渐稀缺的大环境下,本土地产企业的资源优势在这份榜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港铁物业外,上榜企业全都是深圳或总部在深圳的企业。
2014年销售亚军佳兆业受债务危机、房源被锁等原因影响,在深圳市场表现乏力。随着前海广场、城市广场等主力项目的解封入市,新的一年这家企业或许将重新迎来发展期。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深圳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杭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
从年初的回暖到最后的爆买,相较其他城市而言,杭城楼市的舞台表现似乎更为“狂野”。
据市场相关数据,2015全年杭州市区新建商品房共签约12.7万套、总面积1331.8万平方米、总金额2155.1亿元,其中市区新建商品住宅签约总量达10.44万套、1162.8万平方米、1890.5亿元。
无疑,2015年是杭州楼市“丰收年”,自4月起市区每月新房成交量均达到万套以上高位,全年实现史无前例的月度成交“九连万”。其中,年尾的12月共成交新建商品房15882套,超过2009年5月的历史最高峰,刷新杭州楼市历史单月成交套数、成交金额纪录。
政策面上鼓励购房需求的楼市利好频频加码,为受困于高库存的房企提供了走量机遇。这一年,杭州商品住宅显性库存量持续增长的态势显著逆转,潜在库存尤其是主城区更出现大幅下滑,而改善性需求集中释放也大大优化了杭州市区商品住房的库存结构,从房企到整个杭州楼市,无疑都已进入更为健康的运行状态。
上演了一年的“销冠争夺战”也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而落下帷幕,仅从销售金额上看,被榜单困扰的绿城已然成为笑到最后得意者。
滨江虽再次旁落杭城霸主梦,但顶着销售金额榜眼头衔的它显然不认为自己是个失意者。不然,朋友圈也就不会有被“滨江集团奖励所有员工出境海岛游”的消息刷屏一事。
这样看来,三甲之争的“失意者”看起来似乎是杭州万科。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滨江当前业务的局限性,杭州万科在商业模式、管理团队等方面则更为多元化。
因此,在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杭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上,万科藉此机会超越滨江成为模式创新的领头羊,领先优势0.5分。
另值一提的是,除去已被占据的前三甲之名后,在前十榜单中剩余的七个席位中,经观点新媒体对比2015年与2014年的数据后发现,远洋、绿都已分别被顺发恒业、旭辉取而代之。
作为杭州本土房企,绿都近几年已开始逐步收缩地产战线,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消化既有库存。因此,当其消失在前十榜单中时,市场并为对此做出太多反应。而远洋显然不同,项目上的“啃老本”,拿地上的“不积极”已注定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失意者”。
在远洋2015年的杭州成绩单上,“表现平平”似乎是市场对其使用的最高频评价词之一。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杭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南京区域综合实力10强
被认为是温润与内敛的南京在2015年楼市表现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
从“330新政”开始南京楼市的“爆卖”贯穿了随后的大半年,整个2015年,南京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107626套,超越2009年创下的全年100498套天量纪录,成为历史上的最火成交年。
体现在投资端的是增速反弹,2015年全年南京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29.02亿元,同比增长27%,增幅较2014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土地端的地王频出无疑可以作为另一种解读。虽然2015年南京土地出让面积只有5年来最低的365.2万平方米,但最终收金达772.3亿元,仅次于2013年的793.6亿元位居历年土拍第二位。
不过,在火热之余,南京各个片区的库存分化值得思考,江北、河西、仙林等区域销量持续攀升,库存去化加快,而板桥、麒麟等开发密集的区域则处于缓慢去化之中。
某种程度而言,南京成交创下历史新高与江北国家级新区的落地休戚相关,在7月获批后,南京月度成交首次破万,江北贡献超5成。
一个江北新区火了整个南京楼市,有数据显示,全年江北(包括六合、浦口)板块累计成交已达到4.4万套,约占到全市10.7万套成交量的4成。
出乎意料的火爆让南京不少开发商实现超额完成任务,因此,从数据来看,2015年南京销售金额前十的门槛有所提升。不过,销冠则再一次被世茂房地产夺得,当中贡献最大的两个项目为海峡城和世茂外滩新城。无一例外,2014年世茂也正是凭借上述两项目的出色表现荣登榜首。
虽然世茂再次“登顶”,但能够形成挑战的企业也在慢慢成长,就2015年来说,仁恒置地无疑是实力最为强劲的对手,仅仅凭借着江湾城这个标杆性高端项目,仁恒就实现了超过40亿元的销售。在南京市场,仁恒也成为高端与豪宅的象征。
在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南京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中,万科和保利延续着往年的稳健表现,依然居于前列,这两家房企最大的竞争力来自于货源充足。作为前十中的一张新面孔,正荣的异军突起正是受益于江北正荣润江城的火爆成交。
当然,新面孔的出现也意味着诸如中海、招商在内的老面孔黯然褪去。与往年房企成交分化明显略有不同,2015年前十席位竞争激烈,尤其是7至10名。
本土房企中,朗诗实现对弘阳和苏宁环球的超越,跃居第6,成为南京本土房企的领军人物。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南京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福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
尽管在众多二线城市中,福州算不上抢眼的一个,但在过去的2015年,福州楼市的表现却并不平凡。
房价攀升,地价赶超房价,地王满天飞,这些“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惯有的姿势,在福州也开始变成常态。
2015年,福州房价整体表现“量价齐升”。据福州房地产信息网公布,2015年福州五行政区住宅签约面积280.54万平方米,签约24283套,比2014年增幅接近四成,达到38.23%。
房价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福州房价已经连续六个月环比上涨。
具体来看,6月环比上涨0.4%,7月环比上涨0.2%,8月环比上涨0.1%,9月环比上涨0.3%,10月环比上涨0.3%,11月环比上涨0.9%。
楼市的升温也造就了土地的火爆。2015福州诞生了史上最多的“万元”地块。统计数据显示,在26宗成功出让的地块中,万元地块占比将近五成,达12宗。其中,由保利联合体拿下的鼓楼区旧改地块楼面价更是高达22584元/平方米,创下福州地价新高。
在楼市春天到来时,福州本土房企依然是最具竞争力。在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福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中,本土房企依然占据着无法撼动的地位,上榜名单中仅保利、万科两家为外地房企,其中“地头蛇”阳光城再度蝉联销售冠军。
充足的货源、大力度的优惠促销成为阳光城再次登顶的重要原因。据观点新媒体了解,2015年,阳光城在福州有包括阳光城丽兹公馆、阳光凡尔赛宫、阳光城大都会、阳光理想城等13个项目在售。
多处开花是阳光城的制胜法宝,但排名第二的融侨、第三的世纪金源集团、以及第四的泰禾几乎就是靠着一盘打天下。
2015年全年,融侨在福州录得销售金额61.9亿元,其中融侨外滩销售24亿元,占比38.78%;世纪金源集团全年45.2亿元的销售金额全部来源于闽江世纪城一个项目;而泰禾录得销售金额54.1亿元,其中东二环广场销售32.1亿元,占比高达59.33%。泰禾更是凭借这个项目的热销,排名从2014年的第七一度跃升至2015年的第三。
此外,融信、金辉、中庚、三盛等本土企业也取得不俗成绩,顺利跻身前十,外来房企保利、万科则分列第九、第十名。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福州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厦门区域综合实力10强
随着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发严重,厦门的房价愈加高居不下,市场甚至有传言,厦门将取代广州跻身一线城市行列。
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厦门全市住宅成交30192套,比2014年上涨15.84%。住宅成交面积3527695.09平米,比2014年上涨12.88%。
与之相对的是,2015年厦门全市住宅供应343平方米,环比仅上涨1%。截至2015年底,全市在售存量约272万平方米,存销比为9.3个月,处于较供不应求的水平。
供需的失衡导致厦门各区价格录得了不同幅度上涨。具体来看,思明区同比上涨17%至37040元/平方米,湖里区同比上涨8%至36433元/平方米,翔安区同比上涨20%至14667元/平方米,海沧区同比上涨3%至19877元/平方米,集美区同比上涨5%至17565元/平方米,同安区同比上涨10%至13686元/平方米。
2015年,厦门全市住宅均价首次突破2万元关口,达20523元/平方米,同期广州住宅均价为15009元/平方米,两城差距超过5000元/平方米。
而这也成为了厦门吸引外来房企进驻的重要原因。2015年,龙湖通过收购和招拍挂在厦门连下两子,凭借着春江郦城等项目的热销,实现超30亿的销售金额,并助推龙湖成功跻身厦门前十强。
不过,国企依旧在厦门榜单中占据半壁江山,包括建发、国贸、住宅、杏林建设、海投等房企都成功上榜,建发更以11.5分优势领先排名第二的禹洲。
外来房企中,世茂和万科表现依旧抢眼,万科虽然在销售金额上略逊一筹,但综合品牌认可度、管理能力等指标,世茂和万科分别为第五名、第六名。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厦门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重庆区域综合实力10强
2015年,重庆主城区商品房共成交27.39万套,总成交面积为2205.42万平方米,同比下跌6.37%;成交均价6979元/平方米,对比2014年的7168元/平方米,降幅为2.64%。
从数据来看只是小幅下跌,原本预估2015年房地产市场是向好发展的,没想到整个重庆主城区就是呈现“卖不动”的现象,让开发商十分“恼火”。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重庆商品房市场存量走低,但去化周期走高。分析指,去库存仍为2016年主旋律。2015年商办物业空置率与资金呈现下行压力,土地市场下半年虽优于上半年,但对优质地块资源的争夺还是很激烈。
为缓解房地产市场的“雾霾”,重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房地产去库存的新政,包括《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通知》等三个文件,即“5+14+8政策”。
房企销售方面,对照2014年重庆房企排名,位于前三的似乎总在龙湖、融创与金科三家实力开发商之间徘徊。
龙湖在重庆实现连续12年第一,在2015年也再度大幅扩大领先。近两年重庆各大房企纷纷加快扩张步伐,但龙湖是其中极少数提出过“控规模”战略的TOP10房企。
金科作为重庆本土的开发商,稳健的步伐也让其挤进第二的宝座,去年重庆销售突破百亿元,区县销售额超60亿,其提出的“1030战略”已见成效。
排名第三的融创似乎有点“落寞”,2014年的亚军如今屈居第三,原因也是没什么出彩的项目,销售比2014年有很大幅度的下滑。
协信、东原则是不相上下,作为深耕重庆的本土企业,一直专注于品质型产品的打造,尤其是东原,其向外扩张的野心可见一斑。
鲁能作为外地房企,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项目没有特别受关注,但也有其存在的空间,前十的位置往往有其身影。
保利、恒大、万科也不出意外地在前十榜单中,让人意外的是华宇集团位列第十。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重庆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成都区域综合实力10强
2015年的成都住宅与商业市场,可以用“艰难”一词来形容。楼市的稳定倚靠着政策让步、折价出售在维持,保证了2015年成都楼市不至于交出一个太差的答卷。
2015年全年,成都市主城区商品房成交套数约9.3万套,比2014年上浮4.07%,大成都全年均价基本维持在7800元/平方米左右。从近几年数据来看,大成都总体成交量有所上升,成交均价却呈下跌趋势。
虽然也有过数个热销大盘,但更多的是卖不动的冷门楼盘;土地市场也出现过少数几次争夺的现象,但更加突出的是流拍土地数量大幅攀升。
这样“波澜不惊”的数据背后,是这一年来取消限购、限价、贷款利息下调、首付比例下调、贷款额度提高、政府补贴等多项政策出台以及企业主动降价的结果。
房企销售业绩方面,同过去六年一样,保利以“后来者居上”的态势稳居成都楼市销售冠军。但过去一年保利最突出的莫过于花样百出的营销,深深植入成都人的生活中,这也让保利成了成都房企的头号营销高手。
此外,保利在6年蝉联销冠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三年成都市场的销售要达到150亿的目标。
本地“老大哥”蓝光这一年完成借壳上市和产品转型,并在成都推出了首个高端品牌“雍景系”。
恒大与万科的季军的争夺也格外抢眼,虽然恒大销售业绩略高于万科,但万科以良好的运营和品牌力居于季军。
值得一提的是,恒大2014年的销售业绩还无缘前十,且过去项目都不在市区,入蓉八年后才于2015年在市区有项目开售。2015年,恒大还以65亿收购了华人置业在成都的三个项目以及20亿收购河畔新世界项目。
榜单前十中除去保利、蓝光、万科、恒大、龙湖、华润、中海 、绿地、中铁建等熟悉的品牌之外,还出现了一个新面孔蓝润。
蓝润地产最早来自四川达州,2013年开始在成都激进拿地,在多场与万科、蓝光、华润、佳兆业等大型房企较量中崭露头角。
多年居于前十的本地“大牌”置信地产在20年度跌出了榜单,成都区域的销售额也跌出了前20以外;此外,同为地方“大牌”的国嘉地产发展稳健,但因融创收购中渝在成都股份而换了新的合作伙伴。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成都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
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武汉区域综合实力10强
如果说要对2015年的武汉市场作一个总结,或许“释放”和“破纪录”两个词最为贴切。
自2014年解除限购后,得益于2015年接踵而至的降首付、降息以及公积金贷款调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武汉市场此前被压抑已久的刚需和改善型需求得以大量释放。
2015年,武汉商品住宅累计成交22.4万套,成交面积2275万平方米,涨幅达到30%,成交均价则逆势上涨16%,达到8594元/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武汉均价万元以上的房源成交占比由前一年的13%增加到了24%;90-120平方米的房源成交占比由39%提高到了43%,而140平方米以上房源的成交占比亦同比增长1%至7%,延续了2014年的增长态势,预示着市场上改善型需求的不断释放。
新增供应方面,2015年武汉市累计新增供应2226.88万平方米,较上一年上涨10.9%。由于近几年武汉仍将有大批城市更新项目陆续入市,预计未来供应量仍会增加,而市场的热度也将持续。
从2015年度的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武汉区域综合实力10强可看出,已扎根武汉市场多年的万科凭借品牌的影响力和出色的销售成绩稳坐第一。
2014年领先的福星惠誉则落后于万科和保利,仅位于第三,但也成为排名最前的武汉本土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泛海控股仅武汉中央商务区一个大体量项目,却依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力夺武汉市场第四名。
其后,则是联投置业、金地、万达、武汉地产等一批熟悉的身影,以及越秀和恒大两位新秀。
以下为2015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武汉区域综合实力10强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