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周一至周五  24小时更新

领袖访谈:闫浩 南行纪事

来源: [ 2014.12月刊 ]      时间: 14-12-15 20:40

尽管过去的一切,随流逝的时光流远了与今日的差距,但它毕竟还是昨日历史与今日之根。

  观点网 “……但是我不想这样,我一定要出去。”谈起23年前的南下,景瑞集团董事长闫浩声音依旧温和,跟大学课堂授课的教授并无二致。

  祖籍天津的闫浩,出生于新疆,其祖辈随左宗棠进疆,后定居新疆。

  虽在新疆长大,但闫浩称:“如果在新疆,可能一辈子怎么活都比较清楚了,基本能够看到未来。每天吃吃羊肉、喝喝酒,虽然日子很舒服,但是我不想这样过一辈子,我就想怎么出新疆,一定要出去。”

  走出新疆、过不一样的人生,是闫浩南下的初衷。因为没有退路,就一步一步有了景瑞的创立,以及带领景瑞在香港上市的后来。

  二十余载机缘与耕耘,一幕幕记忆在闫浩平和的讲述中扑面而来,偶尔露出些许峥嵘。随着交流深入,景瑞的创立发展之路与闫浩的南行记交互映衬,也变得生动起来。

  人生第一课

  并非所有漂泊都让人向往,然而出走却是深埋于骨子里的天性。不甘在新疆浪掷浮生,闫浩称那时总想出去闯一闯,不想一辈子就这么过去。

  到哪里去闯一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传着淘金者传说的南方无疑是不错的选择。首选地是深圳,但门槛已经很高,而当时海南建设特区也有机会,闫浩便与高中同学陈新戈(景瑞集团联席主席,创始人之一)一道,先后来到海南。

  南行的开端并不光鲜,据闫浩回忆,当时兜里只有几百块钱,一路坐火车到广州,再到广州买了船票。在前往海南一天一夜的航程里,因为晕船而吐得七荤八素,等回过神来已经到了秀英港(海口港口)。

  那一年,是1991年。

  1991年的海南是怎样的光景?现在还可以翻阅到一些当时的报道——“比起建省之初兴起的那股表层的虚热,人们普遍认为,现时(1991年)的海南热来得实实在在。”

  “今年(1991年)前9个月,外商在海南投资兴办‘三资’企业300家,引进外资2.3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84%和1.9倍;海南仍是岛外人才的向往之地,交通银行海南分行今年向全国招考60名工作人员,报名应考者却多达9000多人……”

  同时,海口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式楼宇,房价则“成了人们特别是投资者评估海南经济态势的晴雨表”。

  初到海南的闫浩并未涉足房地产,迎接他的是“最困难时期”——三四个人睡一张铺,每人睡几个小时,一直找不到工作,因为那时候海口人太多,工作不好找。

  几个月后,闫浩找到了一份通讯设备公司的工作,“那些年经济开放之后很多地方改善通信,需要引进这些设备,我们就卖这些设备,公司的效益还是很好的。”

  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不到公司老板因为注册资金转移的问题就被抓了。

  “老板被抓后公司人心涣散,我们有几个人还在外面组织营救,觉得都是西北人,要帮帮他。”但最后那家公司还是倒闭,“我也就失业了,没工作,很失落。”

  不过困厄并未延续太长时间,随着海南房地产热升级,很多公司都到海南发展,其中一家来自北京的地产公司把闫浩招了进去。

  海南的机缘

  不管是“机缘巧合”还是“运气不错”,从未接触过房地产的闫浩,开启了他的地产生涯。

  与闫浩一同进入那家北京公司的还有其他北京来的同事,不过大家做事的心态并不相同。闫浩称,他们(北京来的同事)就是到海南闯一闯、试一试,如果不行就回北京;另外有人还想着出国留学,到海南就是看看,如果好就做下去,不好就走其他的路。

  “没有退路”的闯荡给闫浩及陈新戈带来极强的危机感,找到工作后闫浩便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未接触过房地产,闫浩便跟着老板学。老板出去谈判,就坐在旁边听他们怎么谈,一边听,一边想思考谈判双方的立场和逻辑。

  下班之后,自己做功课,看资料,写市场分析,写调研报告。海南闷热,在办公室地板上铺个毛巾就解决了睡觉问题,半年下来,闫浩发现自己交给老板的报告堆起来跟桌子一般高。

  闫浩的勤恳得到老板的认可,老板逐渐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去做。闫浩就这样慢慢“沉入”了房地产行业,并逐渐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在接触了几个小项目之后,闫浩被派遣至广州负责项目。因为项目前期有大量工作,闫浩就在广州跑了半年。

  上海拓荒记

  时间进展至1993年,闫浩与陈新戈迎来又一个转折点——一位朋友在得到他们的帮助后,看中了两个年轻人,提出可以借钱帮他们创业。

  “我们想,我们已经从新疆跑到了这里,为什么不借这个机会做一番事业?”或许是商业的直觉,两人在讨论之后,并未留在海南,而是选择了回内地。

  因为广州离海南近,而且那个时候广州也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城市,所以闫浩两人第一站先到了广州。但是到广州以后,闫浩很快就发现,文化、语言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很难在广州开展项目。

  人生的车轮继续运转,那时候正好有朋友从上海过来,推荐了上海的一块地,正是因为这个机缘,闫浩离开了海南、也离开了广州,到上海拓荒。

  不像广州在语言、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抵达上海的闫浩觉得对上海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在商谈土地交易时,对方给他们讲规划,讲整个城市的发展,让他们对在上海发展更有信心。很快闫浩就把这块地签下来了,借了第一笔钱开始做项目。

  第一笔贷款闫浩借了不到一千万,还不够付土地款,但确实借不到别的钱。闫浩就跟地块原厂长商量,让他们先搬迁,把地块空出来,一年以后连本带息付钱。

  几经努力,景瑞的第一个项目终于开发出来,但最终还是亏本。好在现金流滚动起来了,于是就一边把原来的债还掉一部分,一边再弄钱赶快买第二块地,就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

  “我们起步很低,到上海的时候,周边一个同学、亲戚、朋友都没有,真的是无亲无故、赤膊上阵。后来才逐渐熟悉市场,认识朋友,慢慢建立起团队。”说起这些,闫浩似乎还带有些感概。

  我们的景瑞

  究竟是机遇更重要,还是自身性格对企业影响更为重要。回顾这一路,闫浩总是说自己运气好。

  “1992年去海南赶上房地产热,创业又赶上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释放了大量的需求和空间。”

  一路走来,闫浩与陈新戈两位景瑞的联席主席之间,相处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有一个阶段我们在一些具体的业务上有分歧。”闫浩说,后来都逐渐意识到,具体业务对两个人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未来,于是两个人碰到一起讨论的重点变成了企业的战略方向、价值观和文化”。

  “我们更多的是想把事业做好,景瑞对我们不是一家简单的公司,更多的寄托了我们的理想在里面。”

  “我们两个人从新疆出来,又一起创业,抓住了这么好的机遇,能一起走到今天不容易。如果几十年以后公司还在成长,才是最大的成就,这个想法和理念我们是比较一致的,一定要把它做好,一定要珍惜现在,这也让我们找到了最大的共同点。”

  在人才管理方面,闫浩总结了“七字诀”——“给钱、给权、给感觉。”而在这之中,他认为“给感觉”尤为重要,职业经理人位置越高越需要参与感,觉得公司的一切都有其贡献。

  “未来景瑞会让职业经理人在这个平台上有一种企业家的精神,要敢于有追求和有理想,而不是‘打工者’的角色和心态。”

  针对如何发展企业,对于现在的景瑞来说,闫浩认为规模还是最主要的。

  闫浩承认,这两年景瑞危机感很强。“未来市场整合会更加严峻,有限的主流开发商一定是区域龙头、或是全国性的开发企业,企业规模非常重要”。

  一直以来景瑞给大家的印象是低调、稳健、务实。”未来景瑞给外界的印象会是更加开放、更加进取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团队。”闫浩表示,希望外界看到景瑞的成长和蜕变。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景瑞集团联席主席兼总裁闫浩先生的专访实录:

  观点新媒体:景瑞给外界的感觉是企业文化很有自己的特点。

  闫浩: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点,景瑞的企业文化体现了我们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比较稳健、健康,也很积极向上。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很空的概念,对企业和个人来讲,这是一种追求和梦想,是很重要的。

  事业一天天发展,大家都很忙,忙于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就会疲倦,会劳累,也难免会遇到迷茫和挫折,这个时候如果不想一想内心的梦想和追求,可能会更加失去方向。

  景瑞的团队很重视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比如我们的中高管会有定期的周末徒步,用这种方式,让在大家忙着日常工作之外,有机会交流思想,从另一些侧面增进大家之间的理解。所以我们的团队信任感和凝聚力很强,目标比较一致,效率就会很高。

  企业文化是公司从上到下一致认同的,也是慢慢沉淀出来的,我觉得是公司20多年一路走过来最宝贵的东西。

  观点新媒体:景瑞上市已经一年,这一年您觉得怎么样?

  闫浩:我们一直觉得景瑞上市是早晚的事情。因为景瑞一直在为上市、为获得更大的平台做准备,从战略到业务到内控管理,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所以我们觉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市之后觉得责任更大,对公司和自己的要求更高。

  当然上市以后平台也更大,很多过去没办法开展的工作和使用的工具、渠道,现在能做了,整个团队也更有信心了。

  观点新媒体:景瑞坚持上市是希望把平台做大?

  闫浩:上市基于几个原因,第一,景瑞的目标是希望长远发展,成为持续成长的公司,要搭建好的治理结构以及公开、透明的企业基础,上市公司是最好的一种形式。

  第二,我们希望有上市平台以后能够对接更多资本,和投资者展开合作,为长远打算。与资本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

  观点新媒体:上市以后,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有哪些经验?

  闫浩:香港的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内部有各种严格的审核机制和要求,有自己的一套很完善的管理体系,比如对股东权益等各项指标会定期审核,所以这些团队是有很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这对我们整个团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公司经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投资者对收益肯定是有一个短期的目标,怎么去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观点新媒体:今年景瑞负债率高是什么原因?

  闫浩:首先,2013年上市时拿了一些土地,导致负债率上升;其次,去年的结转低,导致负债率上升;第三,景瑞独资开发多,合作的项目少,净资产规模相对较小。

  相应来说,今年降低负债率有几个方面的策略:第一,控制借债,企业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需要而无限制地借钱;第二,结转量加大;第三,加大合作力度,比如说和外资基金世纪桥的合作,再比如未来也会有一些项目合作开发。

  负债率降低以后,我们还是希望加大合作,对接保险资本或有融资能力的机构。现在我们也和一些规模不大的开发企业合作,但是要我们来操盘实现产品的想法,否则意义不大。

  观点新媒体:景瑞欢迎保险资本进入吗?

  闫浩:非常欢迎,保险有资本的优势,我们有专业化的优势,大家结合起来能碰出更多火花,有更大的空间,我们也在尝试和保险资本对接沟通。

  保险资金有投资的需求,我们有对资本的需求,有能够带来稳定收益的盈利通道,所以我们欢迎险资。

  国外保险资金都是大资金,国内的规模还不够大,未来这个市场空间会很大。险资规模大了以后,这些资金需要寻找出路,与地产公司结合是很重要的通道。

  地产公司也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上市公司有公开透明的平台,资本对企业的信任度更高,合作更容易达成。

  观点新媒体:国内企业家和国外金融家,您比较认可哪些人?

  闫浩:我觉得华为的任正非做得好,能在那么激烈的竞争环境里面发展得那么大,我们这两年也在学华为的经营意识和销售意识。

  观点新媒体:华为的狼性文化和景瑞的文化差异还是较大。

  闫浩:我也在想办法改变,比如说朝“多赚点钱”这个方向转变。因为企业上市后要对股东负责,应该努力提高利润。

  另外,我也希望景瑞旗下的城市公司能更狼性一些,他们在一线打仗、争夺市场份额,希望我们的一线团队更有战斗力,这也是景瑞这几年从集团到城市公司和项目团队的一些变化。

  观点新媒体:对景瑞而言,房地产企业中有没有特别值得效仿的?

  闫浩:房地产企业中我们觉得还是要向万科学习,能够增长到现在这样的规模,而且相对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公司治理、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经营、产品、服务等方面都做得不错。

  万科出来的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比都比较高,景瑞也有不少万科培养的人才,这和景瑞比较认同万科、文化相近有关系。

  观点新媒体:美国货币宽松政策退出,对房地产的影响会怎样?

  闫浩:QE退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很大,随着美国开始加息,资本会往美国回流,会影响香港、内地的市场,而且影响比较大。

  万科说现在是“白银时代”,这个说法我也认同。地产行业粗放型的增长已经结束,靠土地升值去获利的时代也结束了,我们都经历过这些阶段。

  未来十年地产公司要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要考虑转型,跟上时代的变化,这个要求更高。但是过去十年房地产并不是市场化的行业,政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让企业有很多困惑。很多地产公司都不重视战略,或者战略都趋同,真正做企业的也不踏实,做不了长远规划,看得不长远,大家盲目赌市场或者跟着政府的感觉走,这让企业越来越向政府靠拢。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去十年并不是黄金十年,反而是白银十年。

  未来十年很明显要走向市场化,松绑限购、限贷,回归正常的市场行为,靠利率、靠市场化的工具调节房价,不用行政手段来调节。

  未来房地产也会走向更加理性,更加讲究专业化、市场化的公司能够走得更好。

  观点新媒体:有没有想过回海南开发项目?

  闫浩:没有,现在景瑞的战略是深耕长三角。景瑞的战略定位是刚需、刚改客户,海南是第二居所或者度假型、养老型产品,产品和客户的定位都不一样。

  我们希望整个团队有清晰的目标,大家朝着目标努力,不是机会主义,而是需要战略导向和具有执行的系统性。

  观点新媒体:对房地产行业利润逐渐走低怎么看?

  闫浩:房地产利润降低是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利率降低就不会有别的资本疯狂进入。

  前些年房地产吸引了很多资本,包括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的资本。我们很多同学都做企业,而且十个里面八个有房地产业务,因为房地产利润高,大家都追逐。

  利润慢慢下来后,很多企业就退出了,所以利润回归正常也是合理的情况。

  观点新媒体:毛利率、净利率多少是正常的?

  闫浩:毛利率20-25%,净利率8-10%,我觉得这差不多是稳定的水平。

  观点新媒体:希望景瑞未来三到五年的增长到什么程度?

  闫浩:对景瑞来说,一段时间之内扩大规模还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这两年我们危机感很强,因为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集中度也越来越高。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希望在未来做成区域领先、产品价值领先、商业模式有竞争力的地产发展商,同时也是服务商。

  未来我们希望增长模式会是轻资产和高效运营结合,产品线丰富和价值差异化是景瑞的主要竞争力,同时要更好的做到多元化融资。

  当然,景瑞肯定希望成为领先的开发商,这是我们的目标。未来几年会保持公司的快速增长,但我们也不会把目标设得太刚性,会根据市场的客观情况调整自己的速度,做到快速而且安全的增长。

  观点新媒体:提到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自于自身性格因素多一些,还是来自外在压力多一些?

  闫浩:内外都有,从内部来说,我跟陈总都是很普通的人,景瑞能够创立,我们觉得就是运气好一点,民营企业老板对公司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想办法不断提升、学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挑战自己。

  市场也让我们刻不容缓,这两年市场规模的扩大、各个梯队的调整和行业的创新,让我们压力也很大,所以危机感很重要,有了这种危机感,行动就显得重要。

  观点新媒体:若总结一下,希望景瑞的形象是什么?

  闫浩:一直以来景瑞给大家的印象是低调、稳健、务实,未来景瑞给外界的印象更多会是开放、进取、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的一个企业。

  我们希望外界看到景瑞的成长和蜕变。

发稿:本刊编辑部审校:刘满桃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