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新闻头条 >

全国 >

人物 >

正文

体制内外 国企掌门人孙文杰
作者: 武瑾莹     时间: 2010-05-20 02:18:51    来源: [ 观点网 ]

5月18日,中组部宣布中国建筑董事长孙文杰正式退休,总裁易军接任董事长。

  观点网 武瑾莹 孙文杰的大半生都与中海、中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中建总公司旗下的中海地产在港成立,孙文杰同时告别家乡奔赴香港。

  香江潮起 体制之先

  1981年,中国改革开放不过三年而已,在大多数中国人还没弄明白什么叫市场经济的时候,孙文杰已经走出了国内,投身香港这个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之中。

  对于“将毛泽东画像挂进办公室,对毛泽东的诗词歌赋爱不释手,喜欢唱《东方红》,是毛泽东的绝对崇拜者”的孙文杰们来说,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接触到西方现代商业文明企业的先行者。

  中海地产在香港发展初期十分艰难,虽是国有企业,但却并未获得国家直接大量投资,未占有国家自然资源,未享受到国家的经营专利。这也让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孙文杰第一次真真正正的领略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的现实与残酷。

  从很大意义上讲,孙文杰除了是国企负责人这个身份之外,还是中国政府的“隐形”官员,他们大多从国企基层做起,由国资委、中组部等部门的一纸文书将其推向企业的最高职务,他们需要遵从国家的意志并与之配合,同时他们也代表了中国参与激烈的全球化商业竞争。

  而这些人中,除了有孙文杰,还有保利集团董事长贺平、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华润集团主席宋林等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过百余年前,中国同样有一批既有官方性质,又在积极探索西方实业之道的“红顶商人”,这里面既有成为后世标杆的胡雪岩,也有官至六品翰林院修撰的实业家张骞。

  事实上,相隔着不到短短百年,中国近代史上与开放大潮初起的这同样的第一班人,发韧于旧的体制,经历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落后、科学与观念的交融与冲击。

  红筹岁月 中海风云

  1985年,孙文杰担任中海地产总经理,后晋升董事长。

  孙文杰时代的中国海外,最大的变化是除了做着传统的建筑承包外,开始大举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孙文杰说:“我看到人家那么多香港的企业都可以靠房地产赚到很多钱,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1986年4月,中国海外投资发展的第一个香港地产项目海宝花园发售成功,香港居民争相购买海宝花园,并很快留下“排队买楼不知价”的美名。当年12月,中国海外还清了自1979年初创立开始来自中建总公司的贷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991年,中国海外集团公司组建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招股期间创造了港股上市集资冻结资金的历史纪录。1993年9月,中国海外实现了集团公司业务整体上市。

  1995年,中海夺得香港机场客运大楼工程合约,合约总额超过101亿港元。当年,中国海外年平均营业额达130亿港元以上,最高市值达320亿港元,成为引人瞩目的绩优红筹股。

  但就在中海在香港发展得风生水起之时,一次打击使得中海几乎一蹶不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令中国海外仅利润损失就达近100亿元,上市公司的市值损失了差不多300亿元。

  但也因为这场打击,在香港正大展拳脚的孙文杰下定决心将中海带回内地发展,港资房企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模式使中海在内地开始另外一段传奇。

  2002年,中海地产正式成立,中国海外成为控股股东。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