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周静怡 中央针对今年必须狠抓的保障房建设,与各地方政府立了一纸“军令状”,这份“军令状”给地方政府施加了不少压力。
事实上究竟谁该为保障房建设埋单,是中央与地方一直周旋的博弈。
或许在一年之前,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会切切实实的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计划落实到位。毕竟挣卖地的钱,总比起保障房丢出去的钱,让地方财政更加心安。
于是保障房建设的变化来得比计划快的多,尽管国务院的计划是在“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但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地方政府的拖拉推让。
且不论确实缺钱建保障房的地方政府,其实大部分去年靠卖地赚的盆满钵满的城市,也有葛朗台风范。有数据显示,去年广州、上海、天津等城市年底只完成了26.5%、50%、49.33%的保障房新开工目标。
地方政府或许未必缺钱,但保障房建设在许多地方眼里,不是生钱的利器,而是白花钱的痛脚。
保障房建设的开发周期和进入市场周期的延长,将有多方从中受益。地方政府负责项目运作的部门往往是受益最大的环节,缓慢开发,周围地块能够迅速升值,地方政府可以取得丰厚的财政收入。
另一边,“考核还是靠GDP和财政收入”的思维方式,使得保障性住房这种政府自掏腰包的建设项目成了靠边站的一份子。
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大多通过土地财政支持经济增长。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地方政府在飞涨的房价中,通过土地收益和各类税费获益,却又缺乏足够的动力修建保障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计划很详细: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事实上每年都有如此的保障房计划,但在今年的政策之下,社会的目光聚焦政府本轮调控的决心,保障房固然成了最佳的亮点。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回答网友问题的时候表示,中央今年会帮地方政府埋点单,“通过增加中央的财政支持,通过地方解决配套资金的渠道,应该说我们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然而中央财政拟安排的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仅比上年增加81亿元。这笔款项是否能够激起地方政府要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计划,还很难说。
但是签了“军令状”,责任已在身。而且,计划总是能实现的,只要有人肯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