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_2009年度论坛 - 不确定经济走势下的房地产
PPG彻底倒下的标本意义

  PPG终于垮了,在这个寒冬时节。早在2008年1月,就传出PPG公司与广告商、供应商之间存在众多债务纠纷,PPG经营状况备受质疑。此后近两年时间里,PPG一直处于舆论漩涡当中,债务纠纷、创始人携款潜逃的消息不时见之于报端。而在2009年末,一度被誉为“服装业的戴尔”、“轻公司的样板”的商业神话终于还是像肥皂泡那样破碎了。12月15日,记者前往位于青浦徐泾的PPG公司,发现里面已经人去楼空,一片狼藉,贴在墙上的法院执行裁定书则揭示了PPG关门的原因。

  一夜间法院将东西搬空

  青浦徐泾蟠中路58号是个小的产业园,里面有6栋办公楼,集聚着不同的企业,数年来PPG公司一直在这里办公。“PPG公司倒掉了,以前他们的生意还挺好的。”在园区门口的传达室,一名保安的“爆料”让记者一怔,但是更多情况他不太清楚。在保安的允许下,记者走进园区,一些办公楼的外墙上有公司名称的标识,但是没有看到PPG字样。

  PPG到底在哪栋楼办公呢?记者向一位从1号楼走出来的人打探消息。“你说PPG啊,这家公司欠了好多家企业的账款,前些天被法院封掉了,楼里的东西都被法院搬走了。”这位先生表示,PPG一直是在5号楼办公,4号楼也短时做过PPG的仓库,“以前5号楼的外墙上有PPG的蓝色标识,后来刮掉了”。

  走近5号楼,记者发现大门被一根粗铁链紧锁,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一片狼藉,前台接待桌上和地上散落着快餐盒子、塑料袋、纸片。随后记者又围着大楼转了一圈,侧面的玻璃窗基本上都被遮光帘挡住,只有一扇窗没有,向里看去这是个楼梯间,地面上也是垃圾散落。没有亲眼看到和PPG有关的任何印记,记者不禁怀疑这里是不是曾经风光一时的PPG办公地点。

  不过记者围着5号楼又转了一圈,仔细查看之后终于在大楼一侧锈迹斑斑的铁门上,看到贴着两张A4纸。这是黄浦区法院执行裁定书,其中一张裁定书的申请执行人是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裁定书的大致内容是,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即PPG,记者注)拖欠中润180多万广告费,法院曾向PPG发出执行通知书,但是PPG一直没有归还欠款,“因此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18条、220条裁定如下:一,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即PPG,记者注)银行存款1860829.44元;二,冻结划拨不足上述金额的,则查封扣押被执行人相应价值的资产。”第二张裁定书的申请执行人是上海地铁时代传媒有限公司,PPG拖欠其30余万元的广告费。除了申请执行人和金额,两张裁定书的文字内容大致相同。

  看到记者一直围着5号楼在转,一名在园区内巡逻的保安走了过来。了解记者来意后,这名保安说:“上个月13号,法院来这里搬东西,从白天一直搬到凌晨3点。”也就是说,PPG公司关门的日期在11月13日左右。

  消费者付款后拿不到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PPG关门并非突然事件,之前有征兆显示。

  没有工厂,没有实体销售门店,PPG当初迅速发展是依赖广告轰炸赢得消费者眼球后,再通过呼叫中心和网站开展业务。不过今年11月中旬PPG网站弹出的一则消息不禁让人愕然:“由于现在电话系统故障,暂时无法通过电话订购,网络订购一切正常。”实际上,此后电话订购系统再也没有恢复。之后,记者登录PPG网站又发现,不仅是订购电话出现“故障”,公司的地址和所有的电话联系方式都取消了,只留下邮件联系。“这是不可理解的,一个经营服装网上直销的企业居然不能电话订购,相当于打断了一条腿,谁也不会这样自残的,只能说明公司出了问题。”一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同时,近期也有众多消费者抱怨,向PPG订购并支付货款后,一直没有拿到产品。消费者李先生11月13日在PPG网站上订购了3件衣服,并通过网站银行支付了164元货款,不过他一直没有收到产品。而他又根本联系不上PPG公司,电话不通,邮件又退信,这让他非常愤怒。

  在百度贴吧里,也有同样的投诉。一名网友11月24日发帖称,他10月28日订购了四件针织衫,汇款289.6元,这么长时间过去东西也不见,电话居然也打不通。此贴引起一些网友的共鸣,他们也称有类似遭遇,所以网友怀疑PPG公司倒闭了。

  商标拍卖“没人要”

  黄浦法院的裁定书是否已经让中润传媒和地铁时代传媒拿回广告费呢?记者致电中润传媒,其商务中心总监助理陆先生表示:“这件事我不是很清楚,可能已经拿回PPG的广告费。”而业务中心负责PPG广告纠纷事件的徐小姐则对记者表示:“这件事不好向外界透露,回头我问问集团的律师。”但截止到记者发稿也未收到对方的回复。地铁时代传媒的相关人士也出言谨慎,没有明确表示是否拿回PPG广告费。

  实际上,与PPG有债务纠纷的广告商并不止中润传媒和地铁时代传媒两家,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唐神广告、旷视广告、元太广告、艾普广告……虽然中润传媒和地铁时代传媒两家态度模棱两可,但他们已经让其他广告商“羡慕”了。“他们极有可能拿回广告款,我们的广告费大概是拿不回来了”,唐神广告负责处理PPG纠纷的蒋律师对记者说道。

  唐神广告向PPG索讨广告款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期间还曾有员工去PPG公司暗查对方的资产状况而被打。“问题在于PPG这家公司经常玩‘金蝉脱壳’,唐神是跟PPG公司的前身上海佩吉电子商务签订广告合同的,实际上投放的广告依然是PPG品牌。”蒋律师表示,他们也曾采取过和中润一样的做法,向闸北区法院申请冻结对方的银行账号和扣押资产,但是后来发现佩吉没有什么财产和有效的银行账号。“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他们的PPG商标,所以我们向法院申请对其商标进行估值、拍卖,不过没想到的是,拍卖两次流标,没人要。”蒋律师说道。

  现在唐神的客户中仍有服装直销公司,不过吃了亏后他们变得谨慎,“现在我们对广告款卡得很严,一定要及时付款”。

  “欧典”式宣传及金蝉脱壳

  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的前身为上海佩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金仅为50万,法人为李继光,实际控制人则是其子李亮(David Lee)。这是一家上海典型的家族作坊企业,并不存在任何外资背景。2006年,该公司还有因恶意拖欠广告费而被上海某广告公司告上法庭的不良记录。

  此前,更有网友调查发现,PPG网站Yesppg.com以及其姊妹网站PPGcentral.com均存在大量抄袭国际知名服装直销网Gap.com以及其公司网站Gapinc.com的现象。但很快,PPGcentral.com被关闭,Yesppg.com上涉嫌抄袭的所有图片也被一一换下。这一事件加重了网友对PPG真实身份的怀疑。

  2006年下半年,出于抛掉历史包袱的考虑,李亮计划注册了一家新的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此时,风险投资商的介入也为李亮提供了契机。

  “拿到融资后,李亮还在美国注册了一家所谓的母公司,只是比他们宣传的要晚了整整一年。而且,这个母公司也和欧典所谓的德国总部一样,基本是个空壳。”一位熟悉PPG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说。

  据他介绍,2007年,在资本方的强烈要求下,PPG也在有意淡化其跨国企业的背景,并强调自己是中国本土的男装衬衫直销企业。

  然而,记者在暗访发现,PPG的电话销售依然喜欢将美国独资公司的身份挂在嘴边。7月12日,一位男性销售代表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们的PPG来自美国,与生产涂料闻名的美国PPG工业公司同属一个母公司。然而,当记者询问母公司网址时,该销售代表却以“不清楚”为由予以回绝。

  记者随后致电美国PPG工业公司在华投资的PPG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一位女员工向记者证实,YesPPG与他们并无任何联系。“很多人都打电话问我们,后来我们也咨询过律师,只是涉及不同行业,而且证据不明显,我们很难告他们侵权。”

  这种“傍”洋品牌的模式也令一些知道真相的网友感到愤慨。一位购买过PPG衬衫产品的网友认为,欧典地板当年因为沾上“德国”两字,可以卖2008元/平米的天价,而PPG则通过“全球领先的消费品直销商”、“1973年起畅销全美的经典款式”等宣传,也把衬衫卖到一个好价钱。这两种方式异曲同工,都是愚弄消费者的行为。

  错的是人而非商业模式

  PPG的倒下,不是其商业模式的失败,而是人为错误造成的。

  说PPG是服装业的戴尔、轻公司的样板一点都没错,它开创了服装业Justintime(准时制生产)的生产模式和网上直销的销售模式,先抓住客户,再通过IT系统反向匹配生产资源。PPG出现的最大积极意义是教育了中国的消费品行业,原来电子商务可以这么做。

  令人眼前一亮的PPG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一年半的时间内迅速成为国内第二大衬衫销售企业。PPG当时的成功也引来众多跟风者,其中就包括目前风头正劲的VANCL,据说现在连周立波也参股了一家服装直销网站。

  不过商业模式虽好,最重要的还是人,或者是说经营者以及他的理念和对消费者的态度。PPG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比如尺寸偏大、缩水、线头太多,消费者抱怨的日积月累给PPG造成致命伤。PPG的经营者将质量监督外包给其他企业,一家公司可以“轻”,但不能轻到连质量掌控也掉丢不要。

  此外,PPG近两年来屡屡和供货商、代工厂和广告商之间发生债务纠纷,次数多得令人瞠目,而且纠纷中PPG几乎都是处于债务人的位置。如果说是和一两家合作方产生纠纷还可以理解,但PPG拖欠这么多合作方账款的做法,对企业信用度的杀伤力太大了。

  对于PPG的成败得失,业内众多分析中的一个主要公认观点是,其“轻资产”模式,即以“网站+呼叫中心”、“广告+呼叫中心”、和“目录+呼叫中心”的方式获得订单,最后通过物流公司送到客户手中的模式,是PPG成败的核心原因,很多人对该模式和PPG给予了过多“无情”的责难和口水。问题是,PPG带给中国市场的难道仅仅是一个模式或商业案例的沉浮历史故事吗?

相关文章

·刷新郑州地王 鑫苑二线“圈地”冲刺百亿 09/12/21

·黄茂如被调查 茂业系“商业+地产”模式 09/12/17

·地产狂人孙宏斌再战江湖 将每次变化当作机会 09/12/06

·民营快递业的“红海” 涨价背后的商业模式 09/12/02

·Pop-up Shop:品牌游击店 09/12/0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