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_2009年度论坛 - 不确定经济走势下的房地产
翻译界泰斗杨宪益辞世:他们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

  11月23日电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

  23日下午,居住南京的杨宪益先生的小妹杨苡女士对记者介绍说,杨宪益患的是颈淋巴癌,不久前曾治疗过,这次又复发,但已经晚了。

  杨宪益从幼年起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留学英国牛津时,干尽调皮捣蛋的事,但他的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出于好玩,他一口气把《离骚》翻译了出来,译作充满了嘲讽与夸张。这一年,他24岁。“我始终认为《离骚》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几个世纪的汉代淮南王刘安。”他认为,既然原作都是赝品,译作就更可以天马行空了。1953年,杨宪益跟一群科学家、艺术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见。周恩来特别介绍:这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了英文。毛主席握了握他的手说:“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嗯?”

杨宪益近照

  和夫人一起翻译《红楼梦》

  “毛主席当时的意思是《离骚》应该翻不了,我哥哥觉得什么东西都可以翻。”杨苡听哥哥讲过,并不喜欢《红楼梦》,但还是硬着头皮和夫人一起把它翻译了出来。

  杨先生的夫人戴乃迭是英国人。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杨宪益、戴乃迭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老残游记》,以及全本《儒林外史》、《红楼梦》,达百余种。戴乃迭的母亲曾对她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但戴乃迭没有后悔,她说:“爱上了中国文化,才嫁给了杨宪益。”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去世,杨宪益也停止了翻译工作。

杨宪益先生和夫人戴乃迭在工作

  留英老友钱钟书欣赏他的诗

  近日,杨宪益最后一本著作《去日苦多》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书中的文章大都以“白”为特征,平白如话。除了翻译,杨宪益写得最多的是打油诗,但他写来也并不刻意,而且随写随扔,写过算完。曾出版的诗集《银翘集》。有一次他写《无题》一诗,颈联为“有烟有酒吾愿足,无党无官一身轻”,与他同时留学英国的好友钱钟书知道后,写了一封信,说他很欣赏这首诗,但“觉得‘吾愿足’和‘一身轻’对得不够工稳,建议改为‘万事足’和‘一身轻’”。他看了只是一笑,就放在一边,也忘记了回他的信。不是以为钱钟书改得不好,而是觉得工与不工,他根本就无所谓。

  帮助四千件甲骨文送交南博

  杨宪益在南京期间,曾帮助找回流落的四千余件甲骨文。那时,南京刚刚解放,西方国家措手不及,纷纷关闭大使馆。加拿大驻华使馆的代办叫朗宁,是他们夫妇的朋友,他撤离南京前,告诉杨宪益,他在收拾使馆财物时,发现一只旧木柜,内藏纸包的骨片,并刻有文字。朗宁认为这是中国文物,不能带出国,就问杨宪益怎么处理。杨宪益去看了这批文物,肯定是殷商甲骨,然后叫了一辆三轮车,送交南京博物院,曾昭燏院长专门致信感谢他,并告知这批甲骨文已交到北京研究保存。

  杨苡告诉记者,最为感动的是,文革后,坐牢4年的杨宪益出狱时,将一生收藏的200多件书画文物,无偿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戴乃迭和杨宪益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

裴钰:戴乃迭:一个真人版的林黛玉

  戴乃迭(Gladys Yang),1919-1999,英国女子,一个真人版的林黛玉。

  一个女子,具有惊为天人的雅容,又兼具旷世罕见的才华,对爱的执着无怨,对情感的选择无悔,对爱人的付出永远多于索取,随爱而生,泪尽而死,青春尽付死难,品尝人间大苦,这样的女子,我们很熟悉,她不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吗?天姿国色+旷世奇才+悲剧人生,这三重人生的浓彩合为一体,就 是林黛玉的形象。

  百年来,林黛玉只是作为中国男性的梦中情人,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我研究《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始终对一位女子的身世遭遇,非常动心,感慨不已,她叫戴乃迭,英国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如果林黛玉只是一个文学的虚拟形象的话,那么,这位英国的女子便是真人版的林黛玉,我们总以为林黛玉那样的女人是绛珠仙子,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美轮美奂,只是一个童话,可戴乃迭则用她的一生,仿佛是演绎了一个林黛玉如果降临人间,她会经历怎样的人生。

  嫁给中国人会后悔吗?

  1938年,英国。

  "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一位英国的妈妈痛心疾 首地劝导自己的对女儿,她的警告近乎诅咒,她为什么把这么残酷的诅咒,施加到亲生女儿的身上呢?

  这位被母亲痛骂的英国女孩,就是戴乃迭,那一年,她20岁。20岁的戴乃迭爱上了一个中国的留学生 ,这个小伙子,叫杨宪益。

  1919年,戴乃迭出生在北京,她的家庭是英国的传教士家庭,父母来到近代灾难深重的中国传教,她的母亲是传统的英国女士,到中国传教数十年,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作为"中国通",戴乃迭的母亲明白,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有着多么大的差异,两种文明在婚姻伦理、家庭关系、女性权利等等许多方面,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和英国几乎毫无相同之处。戴乃迭的母亲来到中国传教,可从未想过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中国人,更何况戴乃迭此时,正在英国牛津大学上学,品学兼优,又娇小美丽,女儿与英帝国的皇室贵族子弟同校学习,母亲给女儿安排的是一条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女孩的生活道路,受教育,嫁到门当户对的中产阶级家庭,成为有知识和教养的英国年轻主妇。

  所以,当戴乃迭爱上了中国留学生杨宪益之后,她的母亲真的无法理解女儿的这份情缘,一个英国女孩怎么会爱上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留学生呢?

  戴乃迭和丈夫杨宪益,世人或许难以理解,一个牛津大学的美女高材生,何以在牛津校园里看中了相貌平 平的中国学生。她因为爱而远离了父母、祖国;因为爱而坐牢、丧子……

  20岁的戴乃迭,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开始学习法语,后来转攻汉语,成为牛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 文学士,在学习中,她爱上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杨宪益。尽管遭到了母亲和家族的一直反对,戴乃迭 硬是不惜和母亲闹翻,别离了父母和故国。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战乱动荡,山河破碎,中国社会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英国相提并论,那时候,英国有一首歌描写新婚少妇的生活,歌中唱到:坐在垫子上做针线,吃草莓,吃糖,喝牛奶。可是, 1940年的中国,根本保证不了英国少女最低的生活理想,就连她的男友杨宪益都心存顾忌,担心戴乃迭跟 自己回中国定居是一时头脑发热,以后会后悔。

  可是,戴乃迭爱了,就把自己一切给了爱,随爱而生,她用近乎童话一般纯洁的心,跟随着杨宪益,在1940年,回到了中国重庆。在重庆举办了婚礼,并从此定居在中国,直到1999年逝世。尽管戴乃迭有英国国籍,但是,她在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倔强地守在丈夫身边,倔强地守在中国的土地上。

  1968年,中国。

1968年的中国

  在母亲发出警告的三十年后,1968年,戴乃迭被囚禁在北京的一所监狱里。

  早在1966年,丈夫杨宪益就遭到错误批判,据戴乃迭事后的回忆,1968年4月30日,夜深了,戴乃迭 为丈夫温热了白酒,两个人静静地对饮。一瓶酒喝了一小半,戴乃迭困了,自去休息。尚未睡稳,突然,有人敲门,丈夫杨宪益开门迅速被秘密逮捕,半个小时之后,从睡梦中惊醒的戴乃迭,也被秘密逮捕。

  戴乃迭被怀疑是"帝国主义特务",可是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个怀疑,最终也没有人给戴乃迭一个明确的说法。戴乃迭就糊里糊涂地蹲了四年大牢。她这样回忆自己的狱中生活: "头一年冬天十分寒冷。我没有暖气,我的窗户也全是破的。看上去,北京都用玻璃替换了破损的小格窗户。我的耳朵长了冻疮。我被换到另一个朝南的房间,那里暖和一些,窗户被糊住保温。日子还是烦闷。我开始自言自语…… "

  就在戴乃迭入狱之后,她在英国的姐姐希尔达·布朗夫人悲痛万分地说道"她选择了在中国生活,我 相信她从未做过危害那个国家的事情。"1972年,戴乃迭被无罪释放。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老年丧子,丈夫愧疚

  1972年,戴乃迭被释放了,但是,一个让她悲痛万分的事情发生了,她唯一的儿子因为经受不住迫害 而发疯。戴乃迭把儿子送到英国的娘家去治疗,可是孩子已经病入膏肓,在英国,戴乃迭唯一的儿子在发 病后自杀身亡。

  三十年前,戴乃迭妈妈警告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 杀的!"

  三十年后,53岁的戴乃迭,想起了妈妈当年的警告,百感交集,欲哭无泪。

  一个女人最渴望的美貌,她有了;最奢望的才华,她也有了;可一个女人能够经历的苦难,她也都一一忍受:为了爱,戴乃迭甘心受苦受累,甘心清贫的生活,她孤身一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她一心扑在翻译事业上,勤奋地工作,还是遭到误解,身陷囹圄;她唯一的儿子被折磨发疯,自杀身亡。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葬花吟",是在描写黛玉,又何尝不是戴乃迭的亲身写照: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晚年戴乃迭和丈夫在一起

  尽管四年入狱,戴乃迭依然陪伴在丈夫的左右,她对丈夫非常照顾,非常呵护,1999年年底,戴乃迭 病逝,丈夫杨宪益说他后悔对戴乃迭照顾得太少,他后悔自己带给戴乃迭那么多的苦难,白发苍苍的杨宪 益给亡妻写下悼亡诗一首:

  早期比翼赴幽冥,

  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诗中"结发糟糠贫贱惯"写的是戴乃迭定居中国后,一直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陷身囹圄死生轻" ,杨宪益被捕,戴乃迭也被投入监狱,不明不白地关押了整整四年。老伴杨宪益一句"白首同归我负卿" ,道出内心对娇妻的无限愧疚、无限亏欠,自己一介书生,无权无势,无财无利,这位英国富家少女跟随着自己来到贫困的中国,因为自己的牵连被抓进监牢,最后,家破人亡,妻子一直有英国国籍,但是,在自己最绝望的时期,戴乃迭对丈夫不离不弃,没有舍他而去。在自己出狱后,身体状况不佳,又是戴乃迭细心照料,在儿子去世之后,还是妻子坚持留在中国,老夫老妻相依为命,晚年彼此支撑。

  戴乃迭为什么对爱这么执着?为什么用情这么痴,这么傻?为什么能为了婚姻而抛弃世俗的一切物质标准?为什么遭受了一个女人所能遭到的大苦大难?如果说林黛玉背负了一个宿命,绛珠仙子要用泪来还偿,那么戴乃迭呢?母亲警告"她嫁到中国,就会儿子自杀"果然,这个警告应验了,戴乃迭似乎也冥冥 中背负着一个悲剧性的宿命。

晚年戴乃迭

  中国应该感谢戴乃迭

  戴乃迭到底有怎样的才华呢?

  她是英国牛津大学第一个中文学士,她对中国文化的英文翻译事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说起最 应该感谢戴乃迭译介的中国作家,是屈原、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王蒙、张洁等人。

  戴乃迭和丈夫杨宪益一起,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中文翻译工作。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翻译。最为著名的译作是他们夫妻俩在国际上第一次推出了屈原的《离骚》英文版,把屈原推向了世界。还有,这两位翻译家一起翻译了《红楼梦》全译本。目前世界上《红楼梦》全译本只有两种,一种是他们的,另一种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版的《石头记》。戴乃迭杨宪益的英文版《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为准确,更加严谨,最大程度上保全了《红楼梦》的中国文化本质,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戴杨版的《红楼梦》问世三十年了,国内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推出更好的英文版《红 楼梦》。

  第二,戴乃迭和丈夫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世界上推介了鲁迅作品,他们译作了鲁迅的 《阿Q正传》、《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鲁迅能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离不开戴乃迭和丈夫的 成功翻译。

  第三,戴乃迭和丈夫对中国当代文学译介,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灵泉峪》,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冯雪峰的《雪峰寓言》,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大型歌剧《白毛女》,李广田整理的撒尼长诗《阿诗玛》等。进入60年代中期,还有梁斌的《红旗谱》、白危的《度荒》、现代歌剧《赤壁战鼓》、《刘三姐》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样板戏,凡是有分量的当代作品,他们的英文版都是由戴乃迭和丈夫完成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洁的作品《沉重的翅膀》,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戴 乃迭也推出了质量最好的英文译作。

  80年代之后,戴乃迭陆续向世界全力推荐了中国当代女作家,她们分别是谌容、新凤霞、张洁、宗璞 、戴厚英、遇罗锦、张辛欣、王安忆等女作家,这其中,就有三位茅盾文学奖的女性得主。

  戴乃迭在中国生活了59年,没有她,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就不可能及时地被世界了解,鲁迅、丁玲、张洁、王安忆的作品离不开戴乃迭和丈夫的经典翻译,如果没有戴乃迭,杨宪益的译作也不会这么经典,如果没有戴乃迭和丈夫的经典译介,鲁迅等人也不会在世界上享有这么高的名望。

  戴乃迭不仅没有做过伤害中国的事情,恰恰相反,她推动了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她和丈夫帮助 西方读者消除或减少因中西方巨大的历史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心理隔膜,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明,帮助他们 认识当代中国。戴乃迭来到中国,半个多世纪,她为中国文化立下了不世之功!

  我写了很多,纪念这位真人版的林黛玉,很多人曾经把林徽因和林黛玉做比较,认为此林妹妹就是彼林妹妹,可是,我却认为,林徽因只能说类似,才华方面,和林黛玉的绝世才华颇为近似,而这位英国的戴乃迭,则活生生是林黛玉的真人版。我读了戴乃迭和杨宪益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虽然,我最后还是选用了霍克斯的英文版当作《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一书的主要英文译本,可是,我对戴乃迭的一生 都充满了无上的赞叹!

相关文章

·谁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09/11/10

·钱学森: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奠基人 09/11/01

·圣彼得堡夜未眠 09/10/19

·世界上人均名牌最多的国家 09/10/14

·开国上将吕正操逝世 享年106岁 09/10/1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