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券已经成了现代中国的经济鸦片,要保持现有的繁荣模式,就只能继续吸食下去。
最近中美贸易摩擦又起,就在中国代表团刚刚与美方签订了价值124亿美元的订单后的第三天,9月11日,欧巴马签署命令,对中国产汽车轮胎征收高达35%的惩罚性关税。此事发生后,中国立即开始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进行报复性的“调查”。两大贸易伙伴针锋相对,相互剑拔弩张,一时间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到底谁是谁非,其实只是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大国间一年里不出上几次争端,反倒是奇怪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人提出来,既然中国手里有大把美国国债,底牌够硬,足以击垮美元的地位,何不大量抛售,打击美国经济,以迫其休战。那么事实究竟是如何,双方到底是怎样一个关系呢?或者说,王牌到底在债权人(中国)手里,还是在债务人(美国)手里呢?
先看一些基本数据,建立起一个简单的概念。根据美国国会在今年7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截至2009年5月份,中国所持有的美国政府财政债券超过了8千亿美元,占美国政府向海外发售该类债券总额的四分之一。中国并于2008年9月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财政债券的最大外国持有者。这里需要澄清一下的是,美国的债券种类很多,政府财政债券只是其中一种,而财政债券对海外出售的占到其总额的一半多一点。换句话说,美国的债权基本还是在自己手里控制着,并不存在完全被外国控制的局面。基本的事实是,任何外国央行所控制的债权不会超过总债权的四分之一,而美联储控制近百分之50的份额。中国是美国政府债券海外发行部分的最大持有人,而截至2009年上半年,总体而言,日本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债权总额1万2千5百亿美元),中国紧随其后(债权总额1万2千亿美元)。这一点上很多媒体在报道上多有概念上的混淆。
美国发行外债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而言就是因为美国自身储蓄率太低,美国经济必须依赖外来资本促进增长,并且达到平衡联邦预算的目的。其中中国所大量持有的财政债券就是专门为了平衡联邦预算赤字而发行的。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所持有的美国债券总量从2千亿美元激增到了1万2千亿美元,6年间持有量净增1万亿美元,其中2008年一年较上一年增加了52%。由于中国对美债权的持续快速增加,引起了中美双方很多人士的担忧。从中方来看,很多人担心,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美国经济有风险,可能会损失惨重。“两房”的破产就大大激起了要求分散风险的呼声。从美方看,很多人担心,中国持有债权份额过大,一旦停止或者减缓购买美国债券,或者干脆转向购买其他国家的债券,将会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目前的基本面情况大抵如此。
在今年6月的时候,中国央行少见地减少了对美国债券的持有量,出售了大约占总持有量3%的美国债券。这一减持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不再对美国债券感兴趣的标志,预计中国可能会看空美国经济前景并继续减持美国债券。然而多数的美国分析人士对于中国继续购买并持有巨量美国债券,持有十足的信心,认为中国停止购买美国债券或者短期内大量抛售都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实证明了起码在目前阶段,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在短暂的持有量下降之后,从9月初开始,中国央行对美国财政债券的持有量再次上升,在一个月前所摆出的一点点威胁抛售的迹象,仅仅在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里就烟消云散了。
为什么众多的美国分析人士会轻而易举的就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对中国央行做出的警告姿态完全不屑一顾,而且事实还证明了他们的先见之明?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对这两个债权国和债务国之间的关系看得清清楚楚。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安德鲁??帕特森的分析就为这样的关系作了一段甚为含蓄的总结:“众说纷纭背后的真相是中国没有其他的选择。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国际贸易盈余,以至于如何处理太多的收入成了很棘手的问题。而美国的债券市场是目前最佳的去处。如果要减少购买美国债券,唯一的办法是减少外贸盈余以及升值人民币,而这在当前的世界经济状况下,看来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中国表面上的尴尬之处,钱多的没处使。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虚假的现象。真正不讳言真相的,是前面提到的那份美国国会报告。在这份短短的分析报告的开端,清晰而明确的指出了为什么中国必须购买并长期持有巨额美国债券的原因,“中国的货币兑换政策决定了它的央行成为美国资产的主要持有者。为了使人民币不至于对美元升值,中国央行必须购买美元”。这句话的全部含义就是说,中国央行的政策就是通过购买美国资产的方式,在国际市场中保持对美国资产的高需求,来实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升值,最终的目的是保证出口的稳定。而一些美国业界分析人士看得同样清楚,如华尔街日报的作者帕提斯所言,“对于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投资美国是唯一的出路。中国甚至不能考虑投资欧元或者日元资产,升值的日元欧元将使双方的经济增长严重放缓”。网络上的一篇未署名文章讲的最为透彻,“中国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出口,而低端产品出口依赖于低廉的价格,因而只有通过大量购买美元资产,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廉价地位,才能保证出口。只要中国经济增长对于出口的依赖程度不减少,他们就必须持续购买美国债券”,“大量减少持有美元资产将是他们的一场灾难,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的全面停滞,同时中国现有的巨额美元资产也将严重缩水”。
到这个时候,对于中国能否以抛售美国债券来对美国的贸易战实施报复,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撇开对方不管,停止买入或者抛售美国债券的结果,从上面的分析就已经看得很清楚:长期严重依赖于出口低端产品而忽视国内市场的经济模式已经全面受制于人,具体地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制于美国市场。一个很荒唐的现象就是,要拉动中国经济,首先要做的竟然是要抢救美国经济。在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单位的国际贸易中,为了维系现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和美国市场,就必须维护美元的地位。这一点,央行是心知肚明的,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政府四处派出的贸易采购团所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无奈。美方则抓住了中国经济的死穴:GDP高度依赖外贸和内需市场虚弱,人民币不是国际结算货币,进而对美元的霸主地位和美国市场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惧怕一损俱损(但没有一荣俱荣的关系)。官方的新华网财经专栏的一篇专访文章对于为什么不能抛出美元,还要继续买入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与上面国外分析人士的观点没有二至,并明确表示“什么时候可以减持美国国债?至少得等到美国经济复苏。”虽然无可奈何中道出了现有增长模式的软肋,但唯独对如何改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的问题只字不提。
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潜力,却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到了如此的地步,整体宏观政策的前瞻性不能不令人怀疑。连前文参考的美国国会报告中都提到,摆脱这种局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国内的消费能力,拓展国内市场。现在甚至很多西方研究人员都不能理解,对这种政策是否明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在国内建设同样需要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却要把钱花在低回报的美国债券上,以至于现在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创造了债权国被债务国牵着鼻子走的极度尴尬局面。而网上的一条留言则说的很形象,美国债券已经成了现代中国的经济鸦片,要保持现有的繁荣模式,就只能继续吸食下去。
·“潘式”营销 09/09/20
·合富辉煌房地产(陕西)简介 09/09/20
·央行副行长:保持货币增长不是月月增 09/09/18
·绿城拟扩大在房地产基金管的参与 09/09/18
·保利香港27亿收购中信广场等项目 0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