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夏季达沃斯年会

  大连女骑警亮相达沃斯年会

  9月10日至12日,2009夏季达沃斯年会在大连举行。在年会主会场世界博览广场前执行礼仪执勤任务的大连女骑警为年会增添了一抹亮色。

  温家宝: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克劳斯·施瓦布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对第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

  过去的一年,世界经济经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年初在冬季达沃斯论坛上,许多人忧心忡忡。经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同舟共济,积极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的复苏。人们看到了曙光。值此关键时刻,各国政要、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相聚在这里,共同探讨“重振增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衷心祝愿本次论坛获得圆满成功!

  这场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从容应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我们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7.1%,投资增速持续加快,消费稳定较快增长,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66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有效控制财政和金融风险,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分别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和20%左右;银行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提高,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比年初下降0.6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1.1%。

  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环境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些成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自身国情,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结果。有人把一揽子计划简单说成是4万亿投资,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实施的一揽子计划,是以扩大内需为主、消费与投资拉动相结合的计划。新增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中,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主要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我们大力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向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转变。增加农民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实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对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给予财政补贴,对购买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拉动消费增长。前7个月,累计销售汽车731万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5%。

  ——我们实施的一揽子计划,是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的计划。截至今年7月底,中央下达的投资中,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投资占52.4%,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投资占24.7%,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2.9%。中央扩大投资的方向非常明确,主要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消除国民经济瓶颈制约,在积极拉动内需的同时,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制定实施10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既着眼于解决当前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抑制产能过剩,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大大增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实施的一揽子计划,是政府与市场作用相统一、发展与改革相促进的计划。政府资金主要投向公共领域,并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结构性减税约5500亿元,旨在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运用财政贴息、税收等手段,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兼并重组。调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重点推进的各项改革,都着眼于消除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我们实施的一揽子计划,是既保增长、又惠民生的计划。我们将公共资源配置向民生工程倾斜。在全国10%的县市区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000万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各级政府新增投入8500亿元,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央财政还安排429亿元,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长29.4%。

  总的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但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受到多方面制约,一些行业、企业经营仍然困难,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些刺激政策的效应会递减,一些着眼长远的政策收到成效需要时间。因此,我们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我们将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女士们,先生们: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也不例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政策的着力点不仅在于克服短期困难,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我们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外部风险的必由之路。必须大力调整内需外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特别要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兼并重组,防止重复建设。我们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任务,作为促进供需平衡增长的重要结合点。把发展服务业与调整需求结构结合起来,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

  我们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更加注重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继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战胜当前这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必须更加注重利用科学技术寻求突破,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发展,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方面要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农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我们要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城镇化作为战略重点,更加注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既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回旋余地所在,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自我改造的伟大工程。要始终不渝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人口集聚、土地集约、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经济的持久发展开拓新的空间。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

  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社会事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根本目的是实现强国与富民的统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好生活。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抓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统筹层级和保障水平;全面发展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女士们、先生们:

  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和转型,各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我们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把胸怀放得更宽广一些,为推动世界的和谐与繁荣,我倡议:

  一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每个国家、企业和个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节能减排。经过3年努力,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下降9%和6.6%。我们还在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要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与规定,开展广泛对话和务实合作。充分考虑各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历史责任、人均排放等多种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应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高人均排放现实,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也应尽最大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要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保护主义只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最终受害的是各国企业和人民。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消除,全球反对保护主义的决心不能动摇,行动不能松懈,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警惕和纠正形形色色的隐性保护主义行为。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决不搞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我们言必信,行必果。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际,组织多个投资贸易促进团,赴欧美各地采购商品和扩大投资合作。我们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反对保护主义的诺言,我们也期待各国的共同行动。

  三要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复苏。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减弱,短期内也很难消除。经济复苏的“绿芽”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悉心爱护。各国要增进共识,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实施符合本国国情和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方向的一致性。要加快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和处置机制,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增强防范和应对潜在风险隐患的能力,促进金融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四要共同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推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原动力。国际社会要共同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尊重各国国情、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对话和合作,推动建立平衡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将继续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和回报,促进各种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女士们、先生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我呼吁要坚定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在应对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我呼吁要充满希望,希望会带来力量。在当前应对危机的关键时刻,我呼吁务必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终将散去,让我们共同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

  “中国元素”溢彩夏季达沃斯

  从“新领军者年会,中国·大连”几个醒目大字下走过,踩上纯正的“中国红”地毯,就走进了2009年夏季达沃斯年会主会场——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尽管参会者90%以上并非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但会场内外处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尽显中国文化魅力,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代表感受到传统、热情、开放的现代中国。

  进入年会的核心场所——“新领军者村”,处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和谐地融入米色、咖啡色的沙发、茶几中。显示屏外框巨龙腾海的图案,会议通道两旁墙壁上中国知名艺术家绘画作品展,特别是从“新领军者村”到会议区通道两侧长约5米的大连城市景观图片——海上看大连和金石高尔夫球场,让不少嘉宾放缓了进入会议室的步伐。

  “中国”绝非仅停留在表面,以“中国”为主题的独立论坛成为此次年会的一大看点。专门以“中国”为主题的研讨会和辩论会:如“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未来”“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对全球的影响”;关注亚洲经济主题中同样带有重要“中国元素”:如“亚洲经济展望”“中国、日本和韩国:共同改变权力制衡”“重新设计亚洲增长模式”等。特别是专门有两场汉语普通话的研讨会——“维持创新优势”和“创想研究室之中国大学”。“这在达沃斯论坛中是极为少见的。”一位参会嘉宾说。

  “大连元素”更在其中极为凸显。“新领军者村”中近25平方米的大连展厅,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展位的3倍多;会议期间,将举办4场商务早餐会和推出4条港口物流之旅、新能源之旅等产业游项目,向参会代表展示大连金融服务、商业地产和信息产业等行业的发展。

  11日晚举行的达沃斯欢迎晚宴,更将是一场“中国元素”盛宴。四川口水鸡、北京烤鸭、扬州炒饭等众多中国名吃的登场亮相将成为晚宴最大的特色。承办晚宴的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还特邀来自兰州的面点大师团队为贵宾们现场表演兰州拉面和兰州刀削面,更有专业的功夫茶表演和中国茶道展示等,让贵宾们近距离地了解中国及大连的饮食文化。

  大连市代市长李万才表示,将“中国元素”特别是“大连元素”增加到会议中,相信会为城市带来更旺的人气和巨大商机,加快大连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特别是与会者对大连经济把脉,将成为大连独有的收获。

 

相关文章

·温家宝: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09/09/11

·华润置地八月销售增长11%至25.2亿 09/09/08

·施佩尔:南北中轴是北京历史的一部分 09/09/08

·房产市场复苏幻影 09/09/03

·筒子楼的记忆 09/09/0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