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在梦里梦到小时候的家,竟然永远都是那筒字楼的景象。虽然早已迁入新居,但原始的景象像烙印深深的刻在记忆的深处,无可磨灭。
筒字楼就是大学的老宿舍楼,住宿的对象是老师家庭,每个楼面有两个公用卫生间,两间盥洗室。走廊里,堆满杂物,有蜂窝煤,煤炉,小柜子,自行车,保留的走廊宽度在60-70厘米。一房一户,家家在自家门口烧饭,每到吃饭时间各种香气满楼道飘逸。
如次狭小的走廊,楼梯竟是我们儿时玩乐的天堂,左右邻居的小孩和我年龄相仿,从来不缺玩伴。那时每个楼都有一个孩子王,类似黑社会的老大,大家都听他的,往往都是年龄较大的,一但他升到高年级,自动会有组织的接班人,组织活动,保护本楼同学,欺负别楼的同学,是他们当仁不让的职责。
生活环境如此艰苦,但当时从未感觉到,楼后面有一条小河,两边连着两个大湖,这条小河类似护城河,因为河以外就是校外了。
小河边是大片的农田,好像种的是水稻田,每到春季有人插秧,夏季是绿油油的,风吹来上下起伏犹如绿色的海洋,秋季金黄的稻穗饱满的垂下头,映衬着高高的蓝天,还有几缕白云飘挂着。这全是我记忆中儿时的美景,现每每看到水岸豪宅,我脑海中这种景象一闪尔过。
可当初,感觉夏季奇热难忍,因为房后是水田,蚊子特别多,紧靠校外安全让人头痛,湖边是小孩的危险区域,是母亲最大的耽心,因为摸虾,抓蜻蜓是我们最爱的游戏,它们又都在水里。
30年后,回首看这些老宅,竞显那样的陈旧,缺乏生机。斑驳的墙壁,黑黢黢的走廊,对在此生活十年感到无法思议。
看过叶京执导,佟大为主演的《那些过去的事》我一口气看完,就写文革后期,大院子女生活,其中打群架一场,竟跟此景象是一样的。
这个门洞乘载我儿时多少次的进出,到底就是我的祖母校-在这里完成了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