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文化、饭局社交堪称是中国自古以来官场、商场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式政治和日常交往中,饭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饭局,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而在现代商业社会,新的中国式饭局在大众媒体上以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了。上海唯众传媒的杨晖创办了《波士堂》、《谁来一起午餐》,这个深谙中国文化的湘妹子将中国企业家大老板的真性情和观众对商业奥妙的探求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中国式的饭局精神终于在大众媒体上大放异彩。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饭局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司马迁是谱写中国式饭局的第一人。他描写的鸿门宴,堪称觥筹交错,刀光剑影,背景波谲云诡,杀机四伏。中国式政治和日常交往中,饭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饭局,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鸿门宴能够荣登历史上饭局排行榜的首位,自然是将饭局之妙做足的经典大局。为了这场饭局,不但双方的谋臣智士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两位当事者更是赤膊上阵,赌上了各自的“政治前途”乃至身家性命。整个过程三起三落,惊心动魄,极具传奇色彩。
而在现代商业社会,新的中国式饭局在大众媒体上以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了。上海唯众传媒的杨晖创办了《波士堂》、《谁来一起午餐》,这个深谙中国文化的湘妹子将中国企业家大老板的真性情和观众对商业奥妙的探求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中国式的饭局精神终于在大众媒体上大放异彩。
“不能指望一顿饭就叫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不过,我们一生中会吃无数次的饭,只有几顿被记住,其他的则都成为背景。”杨晖如是说。继《波士堂》之后,她又制作了创业类节目《谁来一起午餐》。同样是邀请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上电视,这一次,是以饭局的名义。
节目的基本思路是,两名在海选中获胜的创业选手现场PK,企业家以“午餐导师”的身份出现,他选择的获胜者能有机会和他共进午餐,接受点拨。
“其实吃饭比给钱靠谱。给你100万的投资,或者和大佬一起午餐,相信创业者会选择午餐。因为午餐没有标价,有无限可能,它只是一个开始。”这个创意来自凯瑟琳·赫本主演的电影《猜猜谁来吃晚餐》,当然也受到巴菲特的启发。甚至一度节目的名称就准备叫《与中国巴菲特共进午餐》。
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说,“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今天我们请来了常上《波士堂》和《谁来一起午餐》节目的季琦、章苏阳和唐锐涛三个波士,和杨晖这个唯众传播女“掌们人”为我们共同演绎这个大中国环境下中国式饭局精神:饭局上显真性情,笑谈间宾主尽欢。
杨晖:狂热电视人性情波士道
杨晖,是真正与波士们“亲密接触”的传媒人,也是身穿普拉达让“TV2.0”风生水起的“当家”。她创造的《波士堂》、《谁来一起午餐》等独特的电视节目,不但一网打尽中国企业家的至真性情和人格魅力,更将大波士和年轻的创业者们拉到一起来午餐,可谓深谙商业文明与饭局国粹的精髓所在。
穿上金色的曳地晚装,化一个精致而妩媚的妆,杨晖在这一刻仿若优雅的贵族,她的女人味并不比做电视的疯狂和做波士的理智来得少。“我很痴迷电视传媒这一行,我觉得在这一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了。”性格爽朗利落的杨晖如是说,“故此我选择用另一种方法去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做唯众是很过瘾的一件事。”
红心:挚爱TV2.0
1993年杨晖进入湖南卫视,先后成功创办了《男孩女孩》、《新青年》、《岳麓书院千年论坛》、《谁是英雄》等栏目。2004年,杨晖辞职,她开始意识到了“抬头看路”的重要性,也渴望着更多的挑战。攻读影视学博士学位、受聘CNBC之后,2006年,她创办唯众,成为了《波士堂》的波士。这位面带微笑的女波士提出了“TV2.0”的概念,一反传统电视节目的产品定位,而采用客户定位,瞄准市场中最“鲜厚肥美”的一块—白领阶层、精英阶层,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做电视节目:展现企业家性情和人格魅力的《波士堂》、关注白领职场酸甜苦辣的《上班这点事》、融汇创业精神和饭局国粹的《谁来一起午餐》,乃至《智赢天下》、《大声说》、《她》和《源来女人》。其中的困难和挑战正是令杨晖与她的唯众团队所狂热的东西。“我非常享受内心重新出发、重新生长的感觉。当我逐渐的走近自我,真的了解我是谁,我才知道我要去哪里,我要超越什么。”
经历了创业初期的亲力亲为之后,杨晖已经是个懂得“放手”、敢于“放下”的“当家人”了,制片人以上的例会她已经不再参加。2009年伊始,杨晖在唯众的会上说她的三个新年愿景:杨晖是个好总裁、唯众是间好公司、诸位都是好员工。听来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是这位波士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深思熟虑:“这一年,是我们储备人才、抓结构治理的一年。我希望我们公司不仅'外功’强,'内力’也要深厚。”
真心:波士道,非常道
《波士堂》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温良恭俭让不是《波士堂》的风格,《波士堂》让波士们回复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让波士讲讲幼时的糗事,在商业智慧的交锋中尽显中国波士的“真功夫”。杨晖说:“我们不是简单的媒体立场,我们作为一个平台,代表的是公众立场。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企业家精神则需要他们去建立和塑造。商业文化的背后是商业文明,而商业文明需要一种商业的大人格去支撑。可能目前这种大人格还仅仅只是一些碎片,我们便去将他们发掘出来,做一个拼图。我们的节目关注的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想探究更深的东西。”
邀约这些身家不菲、公务繁忙的大波士们一起午餐甚至当众出丑,其中的秘诀在杨晖口中无非“信任”二字。
金山软件CEO雷军在节目播出最后还剩五分钟的时候打电话给杨晖,说:“谢谢你。你们是懂我的。”《波士堂》呈现的不是一个CEO职位,而是一个有个性、真性情的雷军。IDG创投合伙人章苏阳则有点怕杨晖,有点什么小爱好都不敢跟杨晖说,因为说什么杨晖就逼他在台上表演什么。张跃见到杨晖第一句话问:“其他人采访我都说要做到最好,你是不是也说你要做到最好?”杨晖回答:“当然。不过能否做到最好完全取决于您的意愿。”一聊,张跃竟是杨晖美术老师的美术老师,堪称师祖。某次杨晖向张跃推荐电影《集结号》,张跃便在公司年会花上半天时间看这部电影。“他们不会轻易信任你,但是一旦对你产生了信任感,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超越了采访和被采访者的关系,大家可以平等交流,可以成为朋友。”在杨晖面前,那些大波士们都是分外真实而鲜活的性情中人,分享生活中的乐趣和事业上的智慧,杨晖称自己是“最奢侈的人”。
而“信任”不仅仅是杨晖与企业家之间的通关密码,更是唯众传播的制胜法宝。负责“抬头看路”的波士杨晖充分信任她的团队,也将这一法宝传给了她的团队。《波士堂》一周年庆的时候,杨晖没有出面邀请一位企业家,都是唯众传播那些年轻的执行者们出面。2009年6月,《波士堂》获得“2008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十大省级卫视栏目”排行榜第一名。而唯众传播2008、2009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文化创意企业”。
佳肴:最富“营养”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谚语是《谁来一起午餐》的英文译名。让两位年轻的创业新锐在一个360度挑空的舞台上回答智库们和导师尖锐而麻辣的提问,胜者将获得与导师共进午餐的机会。在这个杨晖与唯众提供的独特平台上,波士们吸收的“营养”不仅来自台上的互动和其后的午餐,更包括了深厚的友谊、事业的发展乃至豁然开朗的境界。
2009年6月14日参与《谁来一起午餐》的朱雯琦将这三个小时的节目录制比作一次“高僧名医的彻底的大手术”,让她得以“释怀—看到—放下”,让她得以“再度扩展和开发那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审美观”。导师北京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燕在宣布“徒弟是谁”的时候哭了,感动她的是朱雯琦在“心智密码”环节中讲述的当年在美国如何单枪匹马艰辛创业的故事,朱雯琦贴心的递上纸巾,这是舞台上的共鸣。而事实上,之后的午餐更超越了“午餐”本身,不仅朱雯琦和另一位选手海晨成为了合作伙伴,她们更联手打造了一场如瓷般细润如茶般回味无穷的“觉有情”午餐,传为美谈。
贝因美老总谢宏在与“徒弟”午餐完之后联系导演,他知道另一位选手商业上的问题,他愿意点拨其一二。之后,谢宏与两位选手都开展了合作。爱国者的掌舵人冯军在饭桌上向弟子允诺:“等我从达沃斯论坛回来,咱们去北京吃,我请你!”孙海的导师是戴志康,午餐后他决心跟着导师做慈善,每年捐出公司销售业绩的一部分支持公益事业。这两天,白云峰还特地派了公司的三个高管来上海考察他“徒弟”的环保蔬菜农庄,以期进一步合作。
这是“营养”丰富的午餐,更是性情中人的商业崛起之路。在这里,大波士授道解惑,创业者拨云见日。杨晖,是真正与波士们“亲密接触”的传媒人,也是身穿普拉达让“TV2.0”风生水起的女波士;她和她的唯众是建设者,更是梦想家。
《谁来一起午餐》的第一期节目请的导师是唐锐涛,他在登上豪华加长车奔赴午餐酒店的时候感慨万千,他回过头,对栏目组的工作人员说:“你们改写了中国商业文明”。这或许就是让那些狂热而执着的电视人为之心跳的赞美了吧?
章苏阳:点石成金的波士
章苏阳刚从杭州赶回上海,他穿着淡粉色衬衫,袖口散着,头发有些蓬乱,走进来的时候没有惊动任何人。这一刻难以想象这个人就是IDG创始合伙人、风投界的老兵,曾成功投资了携程、如家和易趣。他径直走到季琦身边,玩弄起佳能的机器,轻声交谈。过了会他走了出去,回来时手上多了两个包子,“还没吃饭,这包子味道还不错”。这个人,看起来很有趣。
“我不喜欢照相,我喜欢的是照相机。”章苏阳吃了口菜包子,淡淡地回答了第一个用来暖场的问题。回想起刚才的场景,整个过程中似乎他一直在摆弄相机的镜头,的确一张照片也没有拍。
投资人都是实用主义者
或许是工科出身的原因,章苏阳所爱的,是相机这个器械。当他还年少时,曾兴致勃勃地在电视剧里常见的红色暗房中冲洗出一张张照片,他对自己印出照片这件事的热诚远超过自己拍照片。
“投资人,都是实用主义者。”章苏阳为此做了个不错的总结。
章苏阳从没写过博客,也不太想出名,基本上属于成功人士里的低调族群。一个低调的人频频上电视节目露脸,看起来似乎有些说不圆,因为有了他这句总结,这事就变得一点都不矛盾。“我上这些节目是出于功利目的,他们要寻找VC,我要寻找可投资的,正好。”
他说话声音不大、语速很快、起伏平淡并直接。很直接,章苏阳习惯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谁来一起午餐》的比赛现场也不例外。“我认为他们来比赛,就是想听或者需要听到一些有用的判断。”所以,面对选手时,他会顾及自尊,却不会含糊其词。
但是章苏阳相当受到参赛者的欢迎,他们称他为“最亲和的午餐导师”。章苏阳在餐桌上和沈南鹏谈成过携程企画,现在他要在餐桌上接过比赛赢家急切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有时他会给予战略性的回复,也有时他只会给一句话,“卖掉吧”。
投资“以人为本”
章苏阳的投资理念在圈内很有名,“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把这个抽象的“人”字具体化,就是一个被VC看中的创业者最好拥有3个特质:野心大一点、遵守商业规则以及对所做行业有比较逻辑的理解。“创业不是纯粹靠理想,也不是靠热情。”章苏阳如是说。
关于章苏阳投资的段子不少,比如他在27个小时内就决定投资邵亦波的易趣、比如他因为王薇穿着拖鞋来而投了土豆网等,传来传去都快成了传奇。把传奇放在缔造者面前,往往会得到不太一样的结论。章苏阳看起来是个严谨的人,实际上在这些故事的背后他依然是个严谨的投资者。他快速投给邵亦波一是觉得他案子做的特别缜密、二是要的钱不多。他觉得拖鞋好,是因为土豆是个藐视传统权威传播途径的网站,比起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当然是拖鞋更能去了解80后。
自然也是遇到过失败的。比如他和季琦的相识,就缘于一件发生在90年代中期南京IT行业的投资失败案。章苏阳不讳避这些,“不可能100%准确判断一个人,只是力争做到判断地准确一些。”
章苏阳喜欢并擅长去判断一个人,他还有件很擅长的事,就是判断他自己。比如说,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创业者,因为没那么大雄心壮志。在他的观点里,一个人必须要了解自己擅长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在什么位置上能够发挥最大的人生价值,然后找到这个位置。“只要在40岁前找到,都还来得及。”
章苏阳找到的时候,没到40岁,但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从处长到风投者
如果百度或谷歌,我们可以查到章苏阳的履历表一般都是从1994年开始,那一年他加入了IDG。现在让我们再往前翻2年,那是1992。彼时的章苏阳是邮电部520厂的副厂长,一个拥有800名员工的国有企业的处级干部。刚过而立之年就坐到这个位置,无论在90年代初期还是在外企盛行的今日,都绝对算得上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章苏阳选择了辞职
很多人不能理解。稳定的单位、铁饭碗以及一片光明的仕途,看得见的一帆风顺忽然被扯了帆、转了航,徒留碎了一片的眼镜片。章苏阳说这些我都知道,“当年我曾考虑过,如果我继续在国家企业做下去,应该可以在退休前做到体制内正局级。然后退休后可以享受个局级工资和医保。但也就是这样了。”他想要现实的人生价值,这个岗位满足不了。
章苏阳想要做的,是为这个社会做的贡献再大点。这其实是句被当成口号喊了太多年而显得矫情的话,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却意外地令人觉得无比真诚。去年汶川地震时,他个人捐献了13万,章苏阳说起这事的时候难得显出了点别扭,他不想宣扬,但这确是证明“像我这样的人,注定只能做个清官,如果现在是局长,大概没法做这么多。”的绝好例子。
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真是物以类聚。2年后他进入了为之奋斗至今的IDG,他们的七剑客竟无一例外都是这路数出来的。“IDG的兄弟姐妹们真的都很强。”说到这里章苏阳笑的每一条纹路都温暖起来。
下半年立足根本
每天都会有人打电话或拜访他,希望谈一谈风投的事情。在眼前的这个大环境下,章苏阳认为今年下半年VC对知名品牌的消费品、金融服务性行业、环保相关行业以及游戏行业的兴趣会比较大。对于其他行业在这段时间该如何自处来获得VC青睐,章苏阳的见解做好公司定位、把公司做深做透。
至于渐渐风生水起的Web2.0网络,章苏和有自己的考虑。从2000年开始发展的网络新模式,到2003年携程网、易趣时基本已成熟、饱和。2004年之后到现在所出现的网络盈利模式,还没有完全被证实。因此他趋向于再观察一段时间。
章苏阳不认为现在是个创业的好时机,不仅是大形势目前还不太乐观,也因为如现在推出一个新兴的品牌,比较难以快速取得认同。根据他个人的推断,整体形势到了明年中期应会逐渐稳定并好起来。
但章苏阳力推中小型创业,“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云,能成为江南春或成为季琦,为什么只盯着他们呢”。在他的理念里,一个普通的洗染店,能提供10~15个就业岗位,并做到正常运营及赢利就是成功的创业。而中国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民间创业精神。不能光靠能在纳克达斯上市大型企业,国内更需要这种千家万户型的小型创业。
对创业者,章苏阳的赠言有三句:其一“人们需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对创业有个正确的认知”;其二是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第三是毛泽东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背景作品:范玉杨《金色家庭》这个新的系列当中,他提出要把人物压缩成方块形状,并因此而希望表现每个人心中不同的形式,以及受到压缩和禁闭的身体如何变化和成长……对这一作品可以做不同的解释,但人们更多的是从中看到独立和自主的缺乏。
季琦爱冒险的波士
季琦和沈南鹏、梁建章等人创立过携程网,后来又办了如家,现在则捣鼓起了汉庭商务连锁酒店。这样一个大老板,坐在镂花铁窗下,专心致志地玩着他手上的照相机,突然抬起头,对化妆师笑着说“你站那儿,让我拍两张吧”。静谧的午后,因为他,瞬间生动起来。
季琦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汉庭最佳代言人
采访前准备资料时,发现他是个爱穿Timerland的人。一见之下,果然如此。聊起来,他会说:“我以前都是华亭路买的衣服,全大卡的。后来被朋友说这样不行,才去买带牌子的。”说着会开朗地笑起来。
季琦还会说:“我不太愿意上电视,也不太喜欢说我个人的私生活,总之不乐意暴露隐私。”
这点他的按摩店师傅和理发师傅可以证明。季琦一直去同一个按摩店和同一个理发店,一去就去了十来年。“按摩脚和理头发都是很隐私的事,最好是熟人。再说,这事就得手艺好,其他再好也是中看不中用,我那理发的是扬州师傅,手艺特好。而且在一起时间长了,放松、开心。”
这么说着的季琦,正接受着采访并已在电视中露过数次脸而且即将还会再上,他笑,“那是因为做了如家、汉庭。这需要宣传,可又没那么多宣传费,后来发现我自己出来既不要花钱效果又挺好,就这么着了。”
交谈时轻松随意的季琦,宣传汉庭时则可以用一句标语形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他的博客都是他亲自写的,基本无代笔,“当然上传是别人干的”。一般1~2小时便一挥而就,条理清晰、语句通顺。目的很明确,汉庭的客户定位是70及80年代人,这两代人需要平等而有娱乐性的沟通。博客是个不错的中介手段,可以让更多人和客户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汉庭。
当然,写博客也会带给季琦意外的打击。当《非诚勿扰》里范伟的那个小秘扮演者巩新亮的博客点击率超过他时,季琦很是认真地思考了阵为何内涵美不如外在美这个深刻的命题。
不知之后出现他和赵本山的合照是否与此事有关,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要去沈阳看本山大叔的二人转了。后继如何,请密切关注季琦的博客。
IT精神很好用
1997年,第一家假日旅店锦江之星在上海锦江乐园出现,这代表着经济型连锁酒店时代的来临。从2005年7月至今,汉庭商务连锁酒店用4年时间在全国开出了150多家门店,超过了锦江之星的规模。季琦认为,并不是他发展得快,而是传统行业发展慢了。
有人说季琦是用IT的精神来做传统行业,季琦觉得观点总结的很到位、深得他心,但还差了那么一丁点。用季琦自己的话来说,他觉得IT精神特别适合创业。
IT这个行业决定了IT人有3大特色。其一,学习能力强,IT业的发展是货真价实的日新月异,一天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其二,勇于抛弃旧事物,不抛弃也不行,没地方能用;其三,对资本工具的运用比传统行业快,这个的意思是最早认识并利用VC的就是IT业,合作的时间长、认识深。
这3点,决定了他的如家、汉庭和传统型酒店行业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的本质不同。
季琦对汉庭核心价值的定位非常明确:睡好觉、洗好澡、上好网。大白话,但实在、有用,这是季琦亲自跑过各个酒店,仔细琢磨后下的结论。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可持续性发展,比如低碳环保、比如和现代的漫画家进行艺术合作,针对目标群客户,推出符合他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概念,用以增加汉庭的品牌价值。
龙华寺前倒卖票
季琦对于创业者总持有一种同情的心态。这点在他做《谁来一起午餐》时表现得特别明显。他总是不忍心说重话,也不忍心淘汰参赛选手。季琦说,看到他们就觉得亲切,会想起自己的过往,当要在赛场上否定一个选手时,真的很难。
所以当成功的选手和他一起午餐时,他也会认真倾听对方急切抛出的问题,并全力作答、鼓励他们。虽然季琦自己并没有过这种际遇,按照他的话来说,“一语道破天机这种事从来没碰到过,我的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季琦的过往,由如今的他自己说来,有趣多过辛酸。
不谈他睡过地下室,只从他和章苏阳的相遇说起。那是1994年,季琦从美国归来,就职于南京的一家计算机公司。彼时IDG投资南京另外一家IT公司失败,需要挖个人过去补墙角,章苏阳的手下给他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季琦。一来二去,慢慢就熟了,之后便有了已成传说的IDG投资携程网事件。季琦笑,“我觉得他一是看中互联网,那是个网络的'奔腾年代’;二是看中我们这个团队,4个人正好互补。”
然而携程网的发展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
1999年,在最开始的时候,携程做的是网上旅行社,目的是省掉导游这一步,这个方向迎来的是失败。接着大家出招,想出的法子是卖优惠门票。季琦非常深刻地记得那一年的新年。彼时他们买进很多龙华寺新年撞钟仪式的票子,结果不必多说,三个字,卖不掉。于是新年里携程的老老少少齐出动,寒风中伫立在龙华寺门口,干着兜售票子的活。临了还被当成倒买倒卖的票贩子给抓着盘问。“当然,我自己没去,是底下员工去的。”季琦大笑。
创业需要“饥饿感”
“现在创业挺好的。”季琦的看法和章苏阳大相径庭。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的视角自然不同。相较于他开始艰难创业的90年代中期,现在的环境的确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风投变多、可参考企业增加、大学生创业还有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季琦当年无法想象的。
他和沈南鹏、梁建章等人共同创办过携程网,后来是如家酒店连锁,接着创建汉庭。作为一个已成功者,季琦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创业有三个标准:第一,需要有饥饿感,想要出人头地。这种欲望必须非常强烈,否则当遇到后面接踵而来的苦难和磨练时,容易放弃,转去选择平静的人生道路。第二,坚忍,心理承受能力强。创业之路荆棘丛生、充满大起大落,需要心如磐石、百折不挠,撑不下去的人走不到最后。第三,需要一个好的团队,必须做到能够和队友互相信任,并最好自己能成为这个团队的意见领袖,没有好帮手,一个人再强也不行,古语有云“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不过季琦最近的计划和创业无关,下半年里他打算去非洲和北极逛一逛。他爱登山,去过腾冲、攀过怒江的高黎贡山。攀登高山是一个不能停下来的过程,再累再疲倦也不能停下来。季琦喜欢克服这个过程,充满激情和刺激。因为途中不易,当登上顶峰时,那种胜利感才更美好的深入骨髓、令人心旷神怡。
如此喜爱攀登高山,或许是为了保持欲望,也或许是因为有欲望才会痴迷这项户外运动,对于这个问题,季琦很是认真地思考了会,“有道理,这其中一定有联系”。说着又爽朗的笑起来。
唐锐涛:看透中国人内心的大波士
唐锐涛说:每个中国人内心都有一条龙。这个有着中国人姓名、说着中国话的美国大波士当年学的就是心理学专业,难怪很多人说他比中国人还要看得懂中国人。作为世界上首家广告代理公司智威汤逊的亚洲东北区总监、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的唐锐涛,在中国11年不但了解中国人的心理,而且深谙中国式饭局的精髓。
曾在电视上多次看到过唐锐涛典型的美国经典帅哥形象,当他以利落的外表出现在拍摄现场时,仿若一丝好莱坞感觉的微风穿堂而过。作为一家以创意闻名的广告公司掌门人,唐锐涛对拍摄背景的设置、拍摄的质感和光影的选取非常关注和在意。因为比约定的时间早了20分钟到场,现场还未全部搭建好的摄影区让他皱了下眉头,但当他看到工作人员手脚麻利的布好景,摄影师专业的打好了灯光,唐锐涛也非常通情达理的对他们的工作表示体谅和称赞,并立即投入的进行了拍摄,十分配合的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做着各种动作。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洋鬼子讲普通话”
1998年前,唐锐涛的名字还是叫作Tom Doctoroff。他出生于纽约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律师,母亲是一个心理学家,整个家庭都笼罩在一个思辩的氛围中,将孩子都向思辨型、分析型培养,唐锐涛有三个兄弟,其中一个是他的双胞胎哥哥,还有一个哥哥如今是纽约市的副市长。
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大学期间,Tom主修的是心理学专业。然而犹太人经商的传统,使得他大学毕业后,又攻读了MBA。凭着对广告割舍不弃的向往,他最终还是加入美国著名的广告公司李奥贝纳广告公司,但是在那里工作了3年之后,他被上司评价为“不适合做一名广告人”。这并没有阻止Tom作为广告人辉煌的职业生涯,1998年后他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上海,从此他辉煌的职业生涯开始具有更多的文化含义。
唐锐涛的名字是智威汤逊的创意部门为他取的。“唐”得自中国最辉煌的历史,“锐涛”就是把最没有棱角的水用锐利来形容,这对矛盾,正是创意之所在:像波涛一样宽广的心胸,能够接受不同的想法;但使之迅速转化成锐利的点子、锐利的行动。要概念化思维,要在矛盾中看到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一点,正是唐锐涛对智威汤逊广告人的一大要求。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洋鬼子讲普通话”,对中国文化细心钻研后唐锐涛每逢演讲,必会用普通话自嘲一番,每每引发台下中国人一片善意的微笑。
这个地道的美国人,在中国工作十多年后,已经变成了“白皮黄心”—事实上,他坚信,自己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人。
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唐锐涛一直认为犹太人和中国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看重家庭,看重教育。他认为中国文化很有意思,自然想了解中国。
唐锐涛平时也喜欢从细节来观察中国消费者的特点,比如他的员工“逼迫”自己的女儿去弹钢琴,这在西方看来是一种折磨,但唐锐涛却很清楚,在中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要达到社会和父母的预期,自然有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压力,“这不仅仅是包装,还是在传递中国的传统灵魂”。
在来中国的前几年,他只要有空,他就会拿一份报纸,找上一名同事,念上一篇文章。对于中国文化钻研和热爱,唐锐涛说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中国文化很吸引我,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想了解潜藏在人们消费行为背后的动机文化,肯定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一个根本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这是非常具有商业价值的手段,好的广告来自于对消费者的理解,就是要理解他们的动机,文化实际上蕴含着人们的动机,人们为什么这样思维,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方式是中国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就必须要理解文化。”
在唐锐涛的公司里有一个乒乓球桌,所有的员工任何时候只要愿意都可以上去打几局,这是唐锐涛在用他的美国文化挑战中国文化中的含蓄。他说自己最讨厌公司里面死板的等级制度。他认为领导人的作用就是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管他们是在跟上级说话还是跟下级说话或者在提出建议、想法、创意的时候,要感到很舒服采取主动。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公司里面,员工就不愿意这么做,他们自我保护的本能是非常明显的。“我最大的挑战是摆脱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坦白地说,那个乒乓球桌虽然有一点表面化,但是它至少是传递了一种信号,实际上,我们没有什么等级之分的。你可以跟老板打球,也可以跟秘书打球,秘书也有可能赢你。这就很生动地传达了在这个公司里最重要的就是,胜利。”
以个人形象代表公司文化
唐锐涛是从智威汤逊的香港分部调来上海的,他独创的提问管理模式和跑步前进的工作作风加上劳双恩、陈国辉、陈汉辉等“铁三角”般的黄金创意组合,使其为NIKE、De Beers、联合利华等等客户提供了优质的广告创意,智威汤逊在广告业界风头渐劲,也被广告人视为中国广告的"江湖新殿堂",还被MEDIA杂志连续几年评为"大陆最佳广告帮派"。偶尔,唐锐涛会戴着客户或媒体记者骄傲地在公司里“游览”,看到公司的“荣誉墙”总不自觉手舞足蹈感慨万千。开了办公室的门,碰见每位得力干将,他都会毫不吝惜、赞美地说"他是最棒的"。他自己也忙得不亦乐乎地向所有对他扮鬼脸的人还以鬼脸,向所有对他竖中指的人还以中指。能赢得这些广告“鬼才”如此的拥戴,唐锐涛的魅力可见一斑。
如果不是来到中国,唐锐涛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为公众人物,但也许智威汤逊中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迅速地成为一家被中国企业所接受的世界性广告代理公司。在这十几年里,唐锐涛将JWT中国公司转变为中国最赚钱,规模最大的代理商。而且还成功实施了服务战略的多元化。而作为地区业务总监,他是品牌架构和战略跨边界管理方面的知名专家之一。在中国这个企业迅速发展但急需要树立品牌意识的国度,唐锐涛被公认为是广告行业中对现代中国价值观观察最为敏锐的人士,经常在中国和国际上发表演讲。
作为智威汤逊大中华区的CEO,唐锐涛每次出现在电视上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而是整个公司的形象和文化,而他也深谙这个中国的饭局精神。
唐锐涛上过大大小小很多媒体,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甚至新兴的网络媒体,你甚至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他抱着搜狐的吉祥物严肃看着镜头的照片,这多少有点令人忍俊不禁。而上杨晖的节目《波士堂》、《与老板一起午餐》也是唐锐涛经常做的事情,在《波士堂》里他和曹启泰互相调侃,对着镜头假装发怒的一段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嘉里建设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4% 09/08/26
·纯山景望湖豪宅稀世面市 09/08/26
·大摩再售项目股权 地产基金隐退中国 09/08/26
·中国基建3.5亿出售澳门地块 09/08/26
·喜欢上海的理由 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