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香港近20年了,可我却没有离开上海的感觉.也许是身为记者,可以经常返回内地采写变化中的上海,故乡上海从来都不曾在我的记忆中退却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这些年上海巨变让人印象深刻,从上海台商到新上海人;从上海旧区改造到新天地的新景色;从浦西的变迁到浦东的崛起,都是我笔触下为之骄傲的写照,上海的感觉没有因为久居香港而淡去的原因.因为,从在上海出生受教育到三十多年后移居香港前,上海从来就是我生活的不二选择.
1990年离开上海来到香港,一踏足这块土地,我就喜欢上这颗东方之珠了.这并非我见异思迁,却是因为我感受到,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又一个上海,或者说上海是中国的又一个香港.他们就象是一对孪生兄弟,遗传了太多相似的现代都市的基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不同时期都可以看到彼此的影子,找到相似的感觉.
小时候住在虹口区的山阴路上,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走出山阴路,站在与四川北路交界口的新华书店门口晒太阳,可以看到来来往往叮叮当当奔走在四川路上的有轨电车,这种拖着单根“辫子”的电车不仅是当时上海必须的交通工具,它的喧哗,还是城市繁荣的象征.
从虹口公园北上直到江湾五角场,往西可到四川北路桥,还可直奔静安寺,既便宜又方便.那时,母亲带我们出门都喜欢坐有轨电车,因为有轨电车虽然走的慢些,但给人安全,而且车多繁密,等的时间也少.
上海是1881年,由英商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局倡议在租界内行驶有轨电车,法公董局采纳了倡议,并开始着于研究在法租界内行驶有轨电车交通的计划,这是上海第一次筹办有轨电车工程并一直延用.到60年代开始,上海城市改造,逐步用无轨电车替代有轨电车.1960年6月1日从淮海中路(重庆路以西)电车轨道开始拆除,撤销6路,7路有轨电车,到上世纪80年,一条一条有轨电车线路被拆掉,有轨电车给上海人留下的只是历史的记忆.
想不到,20年前到香港,踏上在现代化程度远胜上海的国际都市,不仅让我重拾儿时上海有轨电车的记忆,更可以重新感受这份城市交通的亲切.
香港的有轨电车与上海差不多同时兴建.1881年,香港人口已增长至60,400人,可是当时只有马车、人力车和轿子等简陋的交通工具,根本无法应付需求,急需引进集体运输系统。因此当年6月,当时的立法局立法动议申办一个电车系统,并获得通过。翌年(1882年),港英政府颁布《建筑车路条例》,提议了6段电车路线。其中5段即是今日的电车系统,其余一段则为山顶缆车。然而,由于当时英国人主要居住在太平山山顶区,故当时财团只对山顶缆车有兴趣。山顶缆车于1885年动工,并于1888年通车,相反港岛北的沿海电车系统仍是无人问津。
1901年8月29日,香港政府颁布《香港电车条例》,鼓励财团营运港岛北电车系统。1902年2月7日,“香港电车电力有限公司”在英国伦敦成立,负责建造及营运香港电车系统。但到了同年年底,这间公司被“香港电力牵引有限公司”接管。1903年开始,公司开始进行路轨铺设工程。至今,香港现有有轨电车线路6条,全长约30公里。全天营运18小时,票价仅2元。是全球唯一拥有双层有轨电车的城市,是香港亮丽的一景.
2004年,香港电车公司庆祝成立100周年,举行了一连串活动,主题标志为一个以汉字“百”构成的电车图案。同时,香港邮政亦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以各时期的电车车款作内容,见证香港电车百年来的演变。
2009年4月7日,全资拥有香港电车的九龙仓宣布把香港电车的一半股份售予法资的威立雅运输集团,并将日常营运交由威立雅运输集团负责。威立雅已承诺致力保存电车作为香港的独特文化资产,包括电车的外观和设计。如今,上海又恢复开通有轨电车.6月23日,在浦东张江,一列现代化有轨电车在轨道上“试跑”。沪港这两个城市真的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
到香港,还让我新奇的是那条让上海人感觉亲切的上海街.虽然,我最初到香港时至少每周都要去一次,但每次都为找不到上海的痕迹失望而归感到遗憾.其实上海街是典型的广东人区域,没有甚么上海人聚居的。当初取名时,也是早期香港政府的中文师爷,把一些中国的地方名随意拿来用。
上海街和弥敦道平行,只是一分钟的步行距离,但属于两个世界.上海街是老香港,由油麻地到旺角,以几层的唐楼为主,而弥敦道是新香港,以高层洋楼为主。上海街于1887年建成,因为位于众坊街和当时的差馆街交界有第一代油麻地警署而曾定名为差馆街《StationStreet》,并于1898年11月12日以警署为中心分成南北两段。直至1909年3月19日,因香港岛有差馆上街,为免引起混乱,把全段易名为上海街.上海街历史悠久﹐店铺林立﹐有现存市区最大唐楼群之一。这一唐楼群建于三十年代,现在只余下十座,这些唐楼的“广州式骑楼”形式一条长长的回廊,在香港十分罕见。其中,上海街620号地铺“荣华皮鞋”公司,已有几十年历史,楼宇已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上海街有几间历史悠久的茶楼:“得如茶楼”、“一定好茶楼”、“金凤茶室”、“上海酒家”、“金唐酒家”、“云来茶室”等.上海街,尤其是旺角的一段,在70~90年代,一度是色情场所的集中地,与民居和商店混杂,黄色的招牌蔚为奇观,有些三十年代老上海灯红酒绿的味道.
刚到香港,最关心是否可以吃到上海菜.第一份工作在湾仔,在谢菲道上发现一家上海菜馆名叫“三六九”,记得小时候看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里面有个警察,他的编号就是369.“三六九”餐厅规模不大,类似香港的茶餐厅,看菜牌,大都是一些上海家常菜.我最喜欢的是红烧狮子头.
慢慢熟悉香港后才知道,在香港吃上海菜,品尝沪江风味成为一种时尚.行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不管是身处金融中心的中环,还是商业繁忙的铜锣,不管是走进闹市区红磡,还是游客熙来攘往的尖沙咀,你都可以随意找到品味上海菜的餐厅,就是在偏远的屯门、新界,依然漂荡着上海菜的香味.上海菜在香港,不仅是香港这个多元社会的一道美味佳肴,也是一种时尚,一种身份.
香港吃大闸蟹也由上海人带起,但如今已经不是上海人的专利了.早前,吃大闸蟹一定是去上海饭店,所谓的蟹宴,也就是叫些小菜,搞些黄酒,三五知几,每人一至两只蟹就已经很丰盛了.如今,香港一到吃蟹旺季,全港餐饮酒楼都推大闸蟹.经营正宗粤菜的东海、鸿星酒楼还标榜是大闸蟹的专门店,推出的是正宗蟹宴.
在香港,不少名人是上海人,从前特首董建华,前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到政商界要人唐英年,田北俊,还有已过身却因为遗产闹出风波的“小甜甜”等都是上海人,经常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他们的新闻,不少娱乐界明星也不时透露出的上海口音,都会令你有一份亲切感,有一种不在上海似上海的情怀.这大概才是我虽然久居香港却没有离沪的感觉的真实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