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典(老)电影,往往需要调整一下某些角度某些观念,因为不同的时代(和文化)总有不同的语境。今天看法国新浪潮的电影也一样。
香港影评人舒琪就如何观赏这些并不好“懂”的电影,专门贡献了“贴士”。它们也许会帮助你理解这些电影和得到多一点观影乐趣。
青春
大部分早期的新浪潮作品其实都是有关成长的青春片(我觉得他们中间最世故的不是特吕弗或候麦,而是德米)。戈达尔的前十部作品便几乎都是青春片in disguise(伪装下的)。不过那年头青春的界定年龄跟现在不一样。你看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在《筋疲力尽》(Breathless)中有多大?总有二十五六岁吧?答案是27岁。今日的27岁,早就跟青春没关系了!让娜·莫罗(Jean Moreau)演《朱尔与吉姆》(Jules et Jim)时已届34岁;演朱尔的奥斯卡·威尔纳(Oskar Werner)40岁;吉姆(Henrri Serre)最年轻,也有31岁。但在上世纪60年代,一般年轻人都会念完大学、当完兵才踏足社会,初出茅庐仍被视作初生犊。不像今天,青春仅限teenagers(pre-teenage更好一点)。明乎此,看着贝尔蒙多扮酷,与安娜·卡里娜载歌载舞,容忍一下,想象他是扎克·埃夫隆(Zac Efron)的经典版就成。
1961年,特吕弗导演,《朱尔与吉姆》
美国电影
说过的已太多,这里不赘。女人
除了一个阿涅斯·瓦尔达(Agnes Varda),新浪潮诸君全是男人,而且都是“喜欢女人的男人”(其中也有“基佬”,如娶了瓦尔达的雅克·德米,但德米也爱女人,而且都是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新浪潮大部分作品,其实都是对女性(或某个女人)的颂歌。数数看,凯瑟琳·德纳芙、让娜·莫罗、阿努克·艾梅(Anouk Aimee)、安娜·卡里娜(Anna Karina)、让·塞贝格(Jean Seberg)、弗朗索瓦兹·多雷阿(Francois Dorleac)、德菲因·塞里格(Delphine Seyrig)、斯蒂芬·奥德朗(Stephane Audran)……哪一个不是美艳不可方物、气质独特、神秘莫测,教人神魂颠倒?
(是的,那些八卦新闻大都是正确的:她们很多都与导演们有过一手—不过如果你看过特吕弗的《日以继夜》(Day for Night),你便会明白为什么。所以起码一部分新浪潮电影其实蕴含了颇多导演的爱情自传成分,说它们是“泡妞大全”,也不为过。)
Anouk Aimee在《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中
妓女
新浪潮诸君(抑或应该说法国男人?)大概都有过召妓的经验,所以都反映在电影中。《四百击》(The 400Blows)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场戏,就是安托万·达诺(Antoine Doinel)被一名女社会工作者查问他召妓的对话,据说是即兴拍摄的,套取的就是让·皮埃尔·莱奥(Jean-Pierre Leaud)的自身经验。戈达尔的《我的一生》(Vivre sa vie)不啻就是部《鸡的一生》。
1962年,戈达尔导演,《我的一生》
香烟
上世纪60年代,香烟象征“型”(酷的一种)。满18岁的成年人才可以抽烟,所以香烟也代表成熟。60年代没有“戒烟”这个名词,抽烟也还没有和癌症联系起来。所以电影里“是人都抽烟”、“闷了就抽烟”,男女皆然。今日看,他们都无法无天,“型”到爆!
1960年,戈达尔导演,《精疲力尽》
微粒
不是说过,早期不少新浪潮电影都用16mm胶片拍摄吗?而且很多都用自然光(意指没钱布光),洗印的时候“谷冲”(即推高曝光度),再放大至35mm。出来的效果,是胶片的微粒(颗粒)很粗—但也很有质感,很有富实感,很美。我是直到最近才有机会看到《筋疲力尽》的全新35mm拷贝,美得叫我窒息。这些都是不能再有的东西,因为现在的胶卷与摄影机都太先进了,虽然依然可以做到一些grainy的效果,但此微粒与彼微粒,已是两码子事。甭提了!
1960年,戈达尔导演,《精疲力尽》
默片
新浪潮诸子都没有上过电影学院念书(那时电影学校并不普遍,只有苏联和波兰才有专门的电影学院,更不要说一般大学了),也没有过片厂的实际拍摄经验(他们都看不起当时大部分的法国电影,写影评把它们骂得要死)。
他们都是怎样懂得拍电影的呢?答案很简单:就凭看电影(讨论、书写、评论是之后的事情)。那时他们每天都往法国电影资料馆里钻。那儿每天都有电影放,不单是法国片,更多的是世界其他地区的“老片”。
不要忘记的是时值50年代,距离电影发明还不到半世纪。所以草创时期的默片,已属这里指的“老片”,而他们看得最多的也就是默片。是以他们其中不少人受最大影响的,也是默片。埃里克·候麦(Eric Rohmer)便曾指出,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电影很多地方都是源自默片(很有趣地,仔细看清楚,你便不难发现,戈达尔近20年来的录像制作,风格上其实也直溯默片)。最早期的几部新浪潮电影,限于资金,都是后期配音的,拍的时候都是无声,更看得出跟默片的关系。所以看新浪潮之前,不妨先做点功课,恶补一下无声电影史,不论是苏联的爱森斯坦(Eisenstein)或维尔托夫(Vertov)、德国表现主义,还是美国的卓别林(Chaplin)和基顿(Keaton)。当然,不能漏了瑞典的德莱叶(Dreyer)。
1959年,特吕弗导演,《400击》
纪录片
新浪潮受的另一重要影响是纪录片,特别是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那些糅合了戏剧与纪实的作品(如《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和《亚兰岛人》Man of Aran)以及法国本土的让·鲁什(Jean Rouch)(他后期的作品喜用安排的手法,激发被记录对象的真实感情)。新浪潮电影初期用16mm摄影机、手提镜拍摄手法、街头取景、Nagra同步收音、即兴式演出,其实都是来自纪录片的影响。
Jean Rouch在拍摄中
·慢下来 可以享受到更多 09/06/28
·金域中央·天越大师样板房开放 09/06/28
·多元化绿地:金融板块成功“上岸” 09/06/28
·生路漫漫边走边说:西藏二三事 09/06/25
·变形金刚哪去了? 0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