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红星 买房年代 2009五一黄金周特刊隆重推出
川西茶馆:软绵绵的幸福生活

  在孝泉镇待上几天,便会发现小镇自己的节奏。他们没有城里人“周末”的概念,只是遵循着每逢单号便赶场的惯例,于是小镇每隔一天,便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双号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流动商贩,镇上的商铺也显得略微冷清;每逢单号,十里八乡赶场的人将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在这里很容易触发城市人对以往生活的记忆,卖猪肉、羊肉的小贩用简单的架子支着一根已经发黑的粗木头,上边排列的一个个大铁钩挂着大肉块。一个中医老太太,将熬成石油似的黑色中药在大理石上摊成不同大小的块,贴在病人病痛处,据说能治疗跌打损伤、滞气淤血。她的小诊所里,有人戴着“黑手套”,有人膝盖上敷贴着大黑块,十分有趣。

  街道旁一溜溜绵长的老屋子,一块块窄窄的木板因为年代久远颜色深沉,天黑时人们把木板插进门槛里,这一天的生活就宣告结束了。

  找寻老茶馆

  一个上千年的小镇,必定有它代代传承的核心,它并非地理位置上的中心,而是小镇独特气质的聚集点。孝泉镇在东汉年间出了个“一门三孝”的故事,及至后来这个故事被元代人记载到了《二十四孝》里,名扬天下。男主人公姜诗、妻子旁氏和儿子姜安安的孝顺故事,成了千古美谈。这些年孝泉镇开始搞旅游开发,原本不显眼的“姜公坟”得到了很好的修缮,成为镇上的景点。外人一旦到了姜公坟,很快就会被守着千年古坟喝茶打麻将的人们震惊住。

  从外表上看,姜公坟是个低矮的古迹,铁锈色的大门,倚靠在修建得高大雄壮的姜公祠边。绕过香案走进院落,三个石头砌成的放生池池水相通,有太阳的日子,至少十来只乌龟会爬到水中的石头上晒太阳。赶场的时候,放生池前边的铁架上烟雾缭绕,香客们赶来敬香。

  铁架后,眼前突见几个高达两米多的巨大坟堆,分别是姜家一门三孝的坟冢。坟头上插着黄色和红色的一串串布条,与乔木浓密的树叶混杂在一起,每个坟冢的直径有两三米。而围绕坟冢的,是四周鼎沸的人声。三面长长的回廊和院内空地放着近一百张茶桌和麻将桌。这种露天茶馆的闲聊,是一种“没有中心思想的”摆龙门阵,“想到啥子说啥子”。记者十分好奇眼前的景象,无论茶客或者麻将高手全部投入在桌前的摆龙门阵或是酣战中。记者忍不住问喝茶的人:“这里人怎么围着坟堆喝茶打麻将呢,不忌讳么?”茶桌上的几个人哈哈大笑:“忌讳啥子?阴人也需要热闹嘛!他们听听我们摆龙门阵,与时俱进嘛!”

  茶桌上的客人,是相对流动的。记者4月17日上午来到这里,刚好是个周五的赶场日子,姜公坟院内十分热闹。好些赶场的人将摩托车或自行车放在坟堆旁,眼睛扫视着茶客,看能碰到什么熟人。院内有两张茶桌拼在了一起,十来个中年男子围坐在一起,衣着相对讲究。有晚到的朋友加入进来,一般用不着自己张罗,朋友就会喊道:“来杯茶!”茶杯刚送来,几个朋友会同时起来将一元钱递过去,朋友越是殷勤,来人便越有面子。与记者聊起来,原来他们多是镇上做企业的人,平时忙,但是这个周五的上午却愿意来享受老茶铺的清闲。聚集在一起的朋友,既有富人也有农夫,不过大家仿若兄弟,高兴地享受这一元钱能喝一上午的茶。

  剃着青皮的马世斌是孝泉镇四大队做砂石生意的,地震后他的生意比往年多了三五倍,钱却少赚了,因为都是乡邻要修房屋,马世斌把卖价压低,不愿意别人说自己发灾难财。一旁的朋友打趣他:“我们马二哥可是面恶心善的人。”聚在一起的企业家算是镇上的富户,孝泉镇地震时房屋塌了不少,很多人要借钱修新屋。于是大多数人将钱借了出去,小镇民风淳朴,亲朋之间借钱是不会有人想到打欠条的。他们说:“我们这儿的人心态好,有钱的人喝茶打麻将,没钱的人也是喝茶打麻将,无非是喝的茶差些,打的牌小些而已。大家互相不攀比。”

  一般来说,姜公坟茶馆上午和下午接待的是不同的茶客。遇到赶场的日子,制造热闹气氛的是附近农村各地来买卖的人,好多人要先上茶馆泡一泡,才去买些必需品,或者买完东西一定要来喝杯茶。来茶馆的人有很大的随意性,遇到什么朋友也并不一定,但茶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午来茶馆的人,以打麻将居多,多数是镇上居住的人,上午忙完家务事来这里消遣,相对固定。

  记者想在小镇上找到熟知本地典故的老人家,人们便说:“去姜公坟,那里什么事情都能找到人说。”姜公坟的喝茶人提到一位90多岁的“郑老师”,此人曾是语文老师,颇有文采,熟知乡情。而茶客让记者寻找老人家的方式是:“不在这个茶馆就在那个茶馆,他戴眼镜,穿着蓝色中山装,衣服上四个口袋,大个头,拄着拐杖,随身拎着一个破包,包里总有二两酒和几颗花生米。你去茶馆一个一个地看吧。”可是镇上各条街巷的小茶馆数目也不少,找这样一个老头似乎不是特别容易。茶客们就会说:“我们祖先湖广问四川都问来了,你还找不到一个人?”于是关于记者找郑老师,成了茶客们可以摆上半天的龙门阵。

  姜公坟茶铺风味相当本土化,但也算不得老茶铺。镇上的老人家说起当年老茶铺的讲究,可谓一套一套。

  老茶铺子表面看起来各色人等混杂在此,实则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堂倌被称为“幺师”,文雅的说法即是“茶博士”。好的幺师绝对是整个茶馆的灵魂人物,必须眼快手勤,练达人情。茶碗早已装好茶叶,如果来客落座呼叫“倒茶来”,幺师必要迅速回应:“来啦!某位倒茶!”一手拿着铜壶,一手托着十来套茶具,未及桌前便撒开茶船,茶碗一一落进茶船,刚好撒到每个客人前,铜壶中的开水如银蛇落碗。所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水刚刚倒好七分满,一滴也不会洒落桌面,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让茶客目不暇接。如果客人叫道“白开水”,幺师便将碗中茶叶迅速倒出,回应一声:“银汤一碗!”看幺师唱和的热闹,仿佛是把茶铺子当做了舞台,如果有客人叫道:“××的茶钱我给了!”幺师便喊叫着收取茶钱,高声唱道:“××敬了!”又会替来客回谢:“谢谢了。”小镇或是城市社区里,一个有脸面的人来到茶馆,人们纷纷要替他付钱,加上幺师的吆喝,来人将会享受到足够的面子。

  茶铺在旧时同时是生意场,比如猪贩子牛贩子,很多是边泡茶铺边谈生意。87岁的张代鑫记得,他们谈价格从不开口,而是靠“摸手”,外人对价格将一无所知。旧时的长袍非常宽大,谈生意的两人要么撩开长袍一角遮住手,要么将手拢在袖子里,一人出价,另一人摸摸就能清楚价格。比如大拇指弯曲代表“六”,小拇指弯曲表示“七”。

  茶铺也是人们“断理”的一个重要场所,两人若有了矛盾,会请上各自的亲戚朋友撑场面,当面锣对面鼓地到茶铺讲理。旧时,乡里的保长,或是有名望的袍哥来做评理人。双方都会有足够的时候单独陈述或是互相辩驳,一旦评理人判谁输了,输的一方就将付所有人的茶钱,有时候是几桌,有时候则有几十桌。从此之后矛盾双方都要消停,不再为此事计较。在很大程度上,茶铺子的评理习俗宣泄了人们的情绪,也化解了基层的矛盾。

  小镇上的移民人家

  60多岁的兰泰华说,孝泉镇有一句自古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描述这里的格局,“九宫十八庙,八柏一点红,九滚十三梯”。祭奠先贤和菩萨的庙子散落小镇各处,柏树和红豆树点缀其间,一座由十三个可以滚动的石梯支撑的拱桥是它的特色。据说原本南栅门处有两头石狮,天晴时踩上石狮,能望见三里三外北栅门的宝塔。于是民间又多了一句“晴狮望北塔”的说法。

  古镇由南北走向的几条街道构成,半边街、桂花街等,现在的镇子在老街道外围又延伸了相对宽阔的新街,但是大的格局并无改变。“太平园”在半边街的最南头,是一个古意盎然的庭院式茶馆。两米多高的石头牌楼,走进大门,一座假山盆景居中,四周围种满桂花树、柚子树、铁树、月季、桃花,会让人误以为进入了一个清代的庭院。茶桌和竹椅围绕庭院。

  63岁的邓启泰是如今太平园的老板,6年前恢复祖上的园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他对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纪念。记者查阅到的德阳文献记载,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疫病等灾害,四川盆地的原住民人口死亡甚多。什邡县的原住民人口,据清乾隆版《什邡县志》对前明的调查统计,“或从本地逃出,或从远方归来,邑中只有四十九姓计七十三宗,一百多人,余皆在康、乾时期湖广之民以填川西”。而今天德阳辖区内的宗族基本由外省迁来,尤以今两湖及广东、广西迁入的人口最多。于是“湖广填四川”,几乎成为小镇上所有人谈论先辈的起点。

  邓启泰说,康熙年间,老祖宗从湖北麻城迁到孝泉,曾听说祖辈骑着马去绵竹当官的历史。清同治九年,邓启泰的太爷爷建立了太平园,主要卖牛肉汤锅,也卖茶。邓家的太平园生意非常红火,每天宰杀两头牛,牛肉、杂碎全部卖完。邓启泰的太奶奶人称“邓胖婆”,据说是个菩萨心肠的人,那时候有穷人吃了汤锅付不起钱,按照规矩要头顶一个长条板凳跪在门前,作为惩罚。不忍心的邓胖婆叫罚跪的人起来,还给几个铜钱打发人走。新中国成立后搞公私合营,太平园一夜之间没了。

  太平园所在的半边街,刚好是德阳和绵竹的分界线,一侧为孝泉镇,另一侧为孝德镇。这里实际上是个回民聚集区,500人左右的回民居住此地,一座300多年历史的孝泉清真寺是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好玩的是,这里的清真寺并非伊斯兰拱顶的建筑式样,反而是一个非常古朴的四合院形式,31岁的主持马庆磊说,移民的历史在这里表现出了最宽厚的融合。

  “湖广填四川”是几乎所有四川人描述自己家史共同的背景,清代流传于成都的《锦城竹枝词》描述成都人的血缘变化说:“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一些老人还会有趣地撩起胳膊给记者看:“喏,我们手臂上还有印记呢,因为我们老祖宗就是从湖广被绑到四川来的。” 广东人的后代说,你若看到镇上有人走路将手背在身后的,就是我们广东人,因为我们祖先是长途被绑来,所以我们养成了这样走路的习惯。遇到陕西人也会这么讲自己,湖北人又说自己的祖先才是这样。

  兰泰华是相对能够讲清自家祖先移民史的。他在半边街上开了一个小店铺,卖回民的名小吃“果汁牛肉”。果汁牛肉是本地特有的发明,发明人马道庸几十年前苦于新鲜牛肉卖不完易变质,就将牛肉油炸后裹上十三香,并以果汁来浸泡。他无意中的发明,如今成了本地回民最有特色的一个生计,马道庸早已过世,他80岁的儿子马昌恒以自己名字当牌子的果汁牛肉名气不小。

相关文章

·马英九周年语录 09/05/21

·百度如何当老大? 09/05/21

·名人名车 09/05/21

·川西茶馆:软绵绵的幸福生活 09/05/21

·谢谢窃包贼 09/05/2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