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楼下的饭店,最近改用塑料薄膜包装的消毒餐具和一次性带湿纸巾和牙签包装的筷子,一次收费一元钱。每次和同事去吃饭,都会和服务员说明,请给我们换不收费的餐具。一般这个时候,服务员才会给你他们原来就有的漆筷。但有时候在别的地方吃饭,那种非一次性筷子他们没有,只好用一次性筷子。
结果就是每掰开一双一次性筷子,心里会有一种隐隐不安,想下次一定要自己带筷子。但这个想法通常从脑海里划过就忘了,因为有这个意识和最后能做到还是有一定距离,所以说环保是一种生活习惯,从自带筷子这件小事就很说明问题了。
其实我和身边的朋友也有真的背了筷子在包里的时候,只不过我的筷子因为是盒子装,走在路上总是叮里咣啷地响,而我朋友的筷子用了一个月螺丝扣就松脱了,又懒得再去买一双,于是最后也就作罢了。
但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他们仍然坚持随身携带筷子,也正是他们,每次用实际行动提醒我,让我在这个方面有了更多的注意。虽然没有每天带筷子出门,但却记得在办公室准备一份筷子和勺子,这样每次在办公室午餐时,都可以用自己的餐具。即使在711买外卖也可以不要他们的方便筷子。别小看这样的一个举动,我们在办公室吃饭的次数,如果你统计一下肯定会让你吃惊,而办公室放置餐具一个月能节省的一次性筷子,算下来也是数量惊人。另一个朋友在家里叫外卖时则提醒店家不要筷子。尽管这样,有时候外卖里还会裹夹着几双筷子,她每次都坚持让对方把筷子带回去。
其实,作为一个不彻底的环保倡议者,在实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使用一次性筷子,我的心里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人,会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去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有时候还要特地撤下原来的餐具,换成一次性的餐具。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酒店才从普通的筷子改为一次性筷子,因为顾客不信任酒店的卫生状况,认为一次性的筷子比普通的筷子更干净。
但是,一次性,就等于卫生吗?小店里那筷笼里常年一抓一大把的筷子,看上去黑糊糊的,谁的手上去摸过都不知道,其卫生状况就不用说了。即便是大一点的饭店那种成套的一次性筷子,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出厂地和保质期。
这些筷子从哪里来?是否已经过了半年的保质期?是否在包装和生产的过程中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检验,大家都从不追究。只因为它们被包在塑料袋里,当着你的面撕开,看上去是新的,你就相信它是干净的。殊不知,我国很多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厂家都没办法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更别说那些小作坊式的黑心工厂,他们大量回收一次性筷子,先用药水漂,然后用硫磺熏,用滑石粉干燥一遍,最后再用石蜡抛光。这样的筷子被整治一新后重新封在塑料袋里就放到你的餐桌上了,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样的筷子比饭店里的筷子还干净。这怎么可能?
就算不从卫生的角度来讲,一次性筷子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也是被宣传了又宣传的,只是很多人依旧熟视无睹。其实从2006年开始,我国就向一次性筷子统一征收5%的消费税了,但是这个钱分摊到每一双筷子实在是太微不足道,所以基本上除了给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外,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日本每年进口大约240亿双方便筷子,其中从中国的进口量占其总进口量的99%。当南非、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韩国因为原材料问题退出竞争时,只有我们中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而一双筷子被卖到日本,每双仅1.05日元,也就是七分钱(2006年统计数据)。而日本人自己每年用于生产一次性筷子的木材仅占全国木材消耗量的0.3%,就是这0.3%,还是为了改善森林生长环境而“间伐”的树木,以及用于建筑、家具生产等木材的下脚料。可我们的筷子,砍的都是正在茁壮成长的竹子、白桦木和白杨树啊。
说了这么多,其实本文的用意也很明显了,那就是想呼吁大家,尽自己所能,少用方便筷子,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不能每日带筷子出门,就至少请在办公室和常去的地方自备筷子,叫外卖的时候叮嘱对方不要送筷子……虽然是小事一件,但于人于己,也都是好事一件,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
·外资银行的中国梦 09/05/14
·2009广东•广州房地产博览会 09/05/13
·60个楼盘联袂促销 广州保障房集中展示 09/05/13
·装修菜鸟成长记 09/05/13
·我们拥有拯救地球的能力 0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