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重要规划案例的分析, 揭示了重庆日常性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并对改写了的和改写中的空间集体记忆进行总结。
1997年以后,在直辖、西部大开发、库区建设和快速城市化的四重机遇下,重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历经20年改革开放、10年直辖发展的积累后,重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大历史任务而规划了一系列宏伟蓝图。本文选择了近10年来对重庆空间生产影响重大的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城市空间集体记忆的改写进行了总结。下面从空间生产理论开始展开切入当代重庆的城市空间分析。
一、空间生产与空间消费
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财富的“空间生产”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亨利·列菲弗尔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的重要理论,是对城市规划纯科学逻辑论和技术统治论的一种修正[1]。该理论强调了城市理论及规划的政治性前提、形塑空间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的重要性[2]。大卫·哈维受到列菲弗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并着重研究了城市建成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他从资本的城市化和相互关联的资本的循环来揭示城市的开发和再开发过程[2]。直辖后重庆的政治地位提高,城市空间生产的模式、理念、定位和目标均发生了质的改变,资本的城市化速度和资本循环的频率加快,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发生了突变。
“空间消费”是对法国结构主义城市社会学家卡斯泰尔的“空间的集体消费”的概括,即城市空间消费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供给[2]。城市空间消费是集体消费,消费才能体现生产的价值。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是对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城市空间的生产和消费实现良性的承接和循环,也就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效益。以此来考察重庆直辖后的城市规划历程,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空间生产与城市规划
空间生产,规划先行。从1997~2007年的10年是重庆城市规划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规划编制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2007年4月28日,重庆市规划局与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联合《重庆晚报》向全重庆市民推出了直辖10年重大规划事件评选,就在这10年中精选的36项规划事件中进行投票评选[3]。以下分别从几个方面论述其中的规划事件对空间生产的影响。
城乡空间规划方面涵盖7个规划事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主城区控规全覆盖;专项规划制定和实施;区县总规修编;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完成;小城镇规划编制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启动。这7个规划事件对重庆市未来城乡空间生产的指导作用意义非凡。它打破了重庆以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割的空间生产惯例,使重庆市市域范围的空间生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纳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对城市公共资源在市域层面上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建立了宏观的、长效的控制。
宜居城市规划方面涵盖4个规划事件:住房规划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城市设计引导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系列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实施;商圈建设。这4个规划事件分别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城市重点地段、城市非建设用地和城市活力核心地带的空间生产和消费。这4个规划事件标志着重庆市的空间生产从量的铺开向质的提升转变,在关注空间生产的同时,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城市特色的关注,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对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关注。
交通规划方面涵盖5个规划事件: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规划和实施;一环十射铁路网规划实施;二环十射公路网规划实施;一环九线城市快速交通网规划;桥都规划。这5个规划事件反映了重庆市交通空间生产的状况,对提升城市空间的活力、提高人居幸福指数、提高城市竞争力十分重要。
人文规划方面涵盖4个规划事件:10项社会文化设施规划顺利实施;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取得显著成效(如磁器口、湖广会馆、通远门城墙);历史名镇保护规划出台及实施(2006年第一批有38个历史文化名镇公布);优秀近现代建筑挂牌保护(2006年第一批有101个保护建筑挂牌)。这4个规划事件改变了直辖前重庆市空间生产一重三轻的生产状况(重产业空间,轻生活、文化、历史空间),对日常性和纪念性城市空间的建设平衡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提升重庆的文化和经济活力是有巨大贡献的。
城市空间是特定社会经济制度下的产物,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下。重庆直辖后政治地位变化,调控资源的方式和手段也相应变化,城市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需求强烈。重庆市近10年城市规划和空间生产跨越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进行,从市域范畴、都市区、主城区到渝中半岛、解放碑CBD空间,这种大面积、深层次、快速激进的城市空间生产是与权力、资本、技术力量的强烈干预分不开的。
三、日常性城市空间生产状况
渝中半岛是重庆主城区历史最悠久、发展最成熟的城市区域,经过千百年的自然演化、渐进式发展和有机更新而独具特色。但毕竟其公共空间建设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需要体系化、特色化和层次化。通过国际竞赛招标方案整合而成的渝中半岛城市设计,为重庆最有特色的老城区的空间生产提供了指导作用。由于该城市设计通过了人大立法,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以及对城市建设的直接指导,具有体制创新的示范作用。以下从这个城市设计提炼出来的要素中的城市阳台和景观环路两个子项来探讨渝中半岛日常性城市空间生产状况。
法国建筑师在投标方案中提出的“城市阳台”构想被接受为渝中半岛城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它既可为市民提供休闲、观景的城市开敞空间,同时其本身也是城市中的一道景观。2004年3月渝中区率先实施的较场口和体育路两个城市阳台都是利用渝中半岛的陡岩、坡坎等特殊地形设计的,很有重庆特色。在渝中半岛共设计了14个城市阳台,共分3批建设:2003~2007年拟建临江路、洪崖洞、较场口、建新坡、南区路、体育路、长江一路7个城市阳台;2008~2017年拟建曾家岩、黄花园、人民公园、石板坡、国际村5个城市阳台;2018~2030年拟建嘉陵江南桥头、望龙门2个城市阳台。
·发债14亿 龙湖无缘IPO回归市场 09/05/06
·当代重庆城市的空间生产与集体记忆 09/05/06
·龙湖发行14亿公司债 09/05/05
·金科接盘进行时 ST东源十年重组 09/05/05
·重庆江北嘴CBD用地每亩开价1500万 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