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正街的建筑大多与汉正街本身的商贸性质相关,除去码头与店铺这样的基本商业建筑元素之外,依靠汉正街本身的商贸生态而形成的会馆、公馆和书院是汉正街建筑的侧面。
汉正街的公馆和会所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同乡会性质的,一类是同业性质的,再一类,则是同乡同业性质的。
大约在17世纪,汉正街出现行业团体组织,第一个行业团体组织是药材行帮公所,成立于清代顺治十三年。时至民国初年,汉正街已是会馆、公所、书院林立。
据1933年《汉口市政概况》统计,有78个行业工会设在汉正街及其周边市场。这些行业工会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实行公私合营方才消逝。
三
与公馆、会所对应的是茶肆和酒楼。明清时期,汉正街一带有数万坐商,流动人口的增加,必然拉动消费,而汉正街亦称为集合“吃喝玩乐”的综合性娱乐集市。
坐茶馆原本是汉口人的风俗,汉正街的茶馆亦从原本的闲人集散之所发展为商贾洽谈贸易、解决纠纷的地方。
旧时的茶馆分为四等:甲等有25张桌子以上,15张至24张桌子的为乙等,6至14张桌子为丙等,5张桌子以下为丁等。
而茶馆亦分清浑两类:清茶馆为清净安神之所,单卖茶,亦可逗鸟下棋。浑茶馆则为热闹喧嚣之所,可以看皮影戏、听说书和弹唱。
据统计,宣统元年,汉口有茶馆250家,主要分布在汉正街一带,民国时期,汉口的茶馆已达1373家,而汉正街的大火路上就有大小茶馆17家。有“干不死的大火路”之称,其中以集家嘴的怡心茶楼名气最旺。
而汉正街的酒楼则集南北之风。
在清道光年间,汉正街一带的菜馆有苏馆和西馆之分。苏馆的口味适合下江人的口味,而西馆则适合山西、陕西人的口味。
到清末民初,汉正街的酒楼口味更加细化,主要有本帮馆、徽帮馆、巴兜馆、杂碎馆等。
·汉正街:大武汉的繁华与演变 09/03/26
·成实 绿色沿海 09/03/26
·上海:博弈在理性的市场中 09/03/25
·为了一个上海户口 09/03/24
·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表现 0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