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的扩建工程是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之际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举国瞩目,来不得半点瑕疵。可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却没有经过任何的招投标程序,直接提名委托贝聿铭主持卢浮宫的扩建工程设计工作。这一决定顿时在法国引发了轩然大波,要知道法国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一向都是极为心高气傲的,如今把卢浮宫这个法国乃至全欧洲艺术的象征交给一名国外的建筑设计师,还不经过公开的程序,这让法国民众难以接受。
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90%的法国民众反对把卢浮宫扩建工程交给贝聿铭,做出这一决定的总统密特朗甚至遭遇了政治危机。后来,贝聿铭提出玻璃金字塔方案之后,遭到了空前的抵制。但当贝聿铭先生通过自己雄辩的口才和优秀的艺术底蕴成功说服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以后,他仍然被要求在卢浮宫外树立一个设计方案的模型,供全巴黎乃至全法国人民评判。有数万人参观了贝氏的金字塔模型,最后法国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像选择总统一样通过了这一建筑方案,贝聿铭这才算过了法国民众这一关。不过事情还没有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贝氏的选址与法国财政部重合,他希望法国财政部能够让路。这一要求遭遇了巨大的阻力,而因为财政部掌握了扩建工程的资金分配大权,扩建工程一度困难重重。但是最后媒体披露了这个争端,财政部迫于舆论压力作出了让步,贝聿铭如愿以偿。可就在这之前,给予贝聿铭和密特朗巨大压力的,同样是法国的媒体。
最终玻璃金字塔方案大获成功,扩建后的卢浮宫和附近的埃菲尔铁塔、协和广场方尖碑等建筑相得益彰,贝聿铭也一举赢得了法国人民的心,而密特朗也在随后的总统竞选中扭转之前的颓势,一举击败竞争对手希拉克,获得连任。但从开始的遭遇广泛质疑到最后的获得满堂喝彩,这中间的过程是极为艰辛的,要是法国的民众稍不留神,这一现代建筑史上华美的乐章不久胎死腹中了么?我相信贝聿铭和密特朗是极为自信的,他们大可以不管民众的抗议,用实际的效果来平息之前的不满,却又为何要如此麻烦,费如此大的劲去冒这个险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卢浮宫不是属于密特朗的,也不是属于贝聿铭的,甚至也不是属于巴黎市政厅和法国政府的。它是属于艺术属于大众的,它的命运应该由全体大众来决定。而且,卢浮宫也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的建筑是一体的,代表的都是巴黎这个城市。而城市也不是属于任何权力集团和政府机构的,它是属于市民的,城市的任何一项建设都应该交给市民作最后的评判。所以我们可以说,即便密特朗一开始违反常规直接选择贝聿铭,他最后还是要遵守这个游戏规则,让多数人来选择卢浮宫的走向。
我不由想起了之前阅读的一本书《城记》,这是新华社主任记者王军历时10年、采访50余位当事人写就的一本反映北京城市改造建设历史的书。我之前提到密特朗选择贝聿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身上代表的中国古老的建筑文化,此言不虚。
中国的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优秀的古建筑层出不穷。像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山东曲阜的孔庙,就因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建筑群;而如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和江西的滕王阁,被称作江南三大名楼,有丰富的人文底蕴。
中国的古建筑,大到城墙、宫殿、大堂、宝塔、祭坛,小到亭台、楼阁、长廊、屋宇、寺庙,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贝聿铭先生自己就坦言,他是被苏州狮子林中独特的建筑风格迷住,从而立志走上建筑之路的。而拿《城记》中的北京城来讲,那里就拥有无数的建筑艺术瑰宝,大到万里长城、紫禁城故宫、颐和园、无处不在的古城墙,小到九个重要的城门、无数的牌楼、亭苑、宝塔、寺庙,甚至是民间的一条条小胡同,都是建筑史上伟大的瑰宝。正所谓“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实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梁思成《中国建筑史》,1943年)也许正因为此,当年解放战争的决战时刻,当解放军将北平全城团团围住,一旦战事爆发,不管结果怎样,北平古城内的古建筑必将不保的时候。全北平的学者名流纷纷力劝守将傅作义以民族大义为重,使北平免于炮火,中共也对平津前线做出指示,要求尽力保护北平的古都文化。最终战火没有发生,北平保住了。可是后来,北平的诸多古建筑没有毁于战火,却毁于大规模的建设。
·卢浮宫与北京城 09/02/24
·北京城建投资收益押注IPO开闸 09/02/23
·珠江帝景七折抛盘 触发北京楼市雪崩? 09/02/15
·从长城到古崖居 09/02/12
·北京城建9亿元公司债获批 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