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过去的故宫或者古殿,也不完全像鸟巢那种西方的东西,而是一种现代设计,但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空间概念在里面。
携带在国外发展几十年的经验,BDCL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于2001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细算下来,BDCL在内地的发展还不足十个年头。但是依托其八十六年的历史,BDCL在中国还是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江山。
作为BDCL建筑设计机构亚洲部总经理,张玮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挖掘,并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在接受《观点》采访的时候,张玮也谈及了对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理解。
《观点》:您认为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的趋势是什么,您怎样理解目前建筑设计的趋势呢?
张玮:通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短期内中国的建筑已经开始从量的过程向质的过程发展。
这些建筑不是追求耀眼的地标建筑,或者所谓一鸣惊人的类型,而是更加接近大众,更加接近于中国的文化的建筑。像我们公司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创造中国的世界建筑”。
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了,都想创作世界级别的建筑,但是必须前面加一个定语,就是“中国的”世界建筑——就是从建筑设计上,不仅要引用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构思,最重要是设计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质的建筑。
中国经济发展之后,自然有一种民族的识别性的诉求,会寻求到底现在中国的建筑是什么,以及现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既不是过去的故宫或者古殿,也不完全像鸟巢那种西方的东西,而是一种现代设计,但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空间概念在里面。
《观点》:这种设计理念是比较理想的概念。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似乎很少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们依然以西方风格或者是设计理念作为一个宣传点。
张玮:我并不这样认为。大家要关注两个层面的建筑,一个层面就是所谓耗资巨大的地标性建筑,像中央电视台、鸟巢、大剧院等等,这些可以称之为“伟大建筑”。
同样,长城是不是伟大建筑?故宫是不是伟大建筑呢?但是这样的建筑是少量的。我们设计师和建筑师做的是规模不大,却是老百姓接触最多的“大众建筑”。
譬如加拿大和美国,在杂志上或者在业界上得到很多好评的建筑,大多是一个小的文化中心,一个小的博物馆,甚至是一个小厕所。这些年中国过多地重视这些伟大建筑,但是忽略了大众建筑。
其实提倡了文化,提倡了地域特色或者中国特色,反而可以卖得好价钱。比如我们给万科设计的天津水晶城,这个花园洋房开盘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有6年了,在业界是非常有名的项目,现在住在里面的居民都觉得自豪。
原来天津玻璃老厂房留下的一些符号,我们都把这些保留了下来,而且建筑融合了天津“殖民地建筑”的特色,但是设计是现代的。这些都取得了极大的销售成绩,同时也渐渐地变得知名。
我相信这样的例子应该在全国是很多的,只是媒体可能关注得更多的是鸟巢。
以后,中国媒体也应该更关注这些大众建筑,而且这类建筑也不乏很多好的作品。既是好的设计作品,也可以吸引客户,帮助楼盘的销售,做到经济、文化、社会多赢的效果。
《观点》:我们知道BDCL在北美发展多年,根据您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中国目前建筑设计和北美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张玮:我觉得有以下几大区别。
一是欧美国家的建筑师已有很多代人,从罗马就已经开始了,他们没有断代,一直在积累发展,文化、艺术都是这样的。而中国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例如改革开放之前信息很封闭,改革开放之后房地产市场才开始发展。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年轻的设计师要快速提升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这是很难的,我觉得这个差距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中国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整体水平和北美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水平对比来看,从经验积累、文化艺术积累、还有建筑师代代相传的积累,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创意方面,我们一直用北美设计合伙人来做,而涉及到国内的文化、建筑规范,则由我们国内的团队来弥补国外建筑师这方面的不足,真正做到中西合璧。这两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国外大师做的东西要么就是耗资巨大,实现不了;或者实现了,但与中国文化没有搭界;或者做了很多东西不符合规范,都有可能的。所以这两者完美结合,中国团队必须对国外团队进行创意引导,并加以补充,再加上国内施工团队认真把方案实现、实施、不打折扣。
《观点》:中国房地产行业从8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0年,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建筑设计的发展相对于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可能没有那么迅速,所以我们发现很多楼盘的建筑设计或者理念,都有很多的相似性,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吗?
张玮:我觉得这是这个年代比较无奈的选择。需求急速膨胀,产品数量要求上升,太多房子要建,太多产品要设计,但是设计师却不可能像物质产品那样迅速培养。一个设计师起码要培养5年,要自己锻炼、吸收经验,是不可以速成的,因此,这就导致很多项目不得已做一些取巧。根源就是在于做设计的群体、或者说有水平做设计的群体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快速膨胀的结果。
北美的建筑设计界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服务流水线比较长,从开始到客户咨询、产品设计一直到招投标,一系列服务都可以提供。这样客户可以是不懂工程的人,可以是一个艺术家,也可以是一个明星。这个服务链条在北美一直做得很完整,就是纵向很深。
二是横向方面,横向的分工也非常细,譬如说有专门做医院设计的、有专门做购物中心设计的、还有专门设计商业部落的。做住宅也有专门设计别墅的、有专做中密度的、有专门研究塔楼的,分得很细。某一类的建筑师可能在其中做了30-40年,因此,他们对这个专业是非常熟练,做出来的东西很精致。
横向分得很细,纵向服务链条又深入,这是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界仍然不能与之相比的。
但是随着中国房地产进入平稳发展的状态,不像前十年那样爆炸性发展,我相信市场对建筑师的要求也会有所调整,由原来的一个量变转变成一个质变,要求质量高,专业化,需求在细分的分工。另外一个完整的服务,需要建筑师从头到尾担任很多的职责,而不是说开发商要聘一个100人或者200人的工程部来弥补一些本应该是建筑师做的工作,这样增加开发商或者客户的建设成本。
现在很多状况就是这样,哪一个大的开发商,首先都需要一个非常大的开发工程部,要聘请很多建筑师。在国外是不会这样的,建筑师本身可以提供工程部可以提供的很多服务,这个也是将来社会扩大分工,竞争链条更加细化、专业化、完整化的一个趋势。
·英氏家族 中国面向世界的微观样本 10/01/21
·中骏集团:获福建省建行授信30亿 10/01/21
·中骏·西湖1号热销10亿领军泉州高端楼市 10/01/21
·中骏置业:"深耕海西"战略加速 1.5亿南安摘地 10/01/21
·泉州西崛起生态大城 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