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理解偏差在于,王石的“拐点”论后,万科降价并非如我们理解的那样,是万科自上而下的企业行为。
相反,也许是区域公司将王石的“拐点”论当成了一种指令,即在2007年三季度销售下滑的情况之下,区域公司可能理解为,高层已经达成了对市场的共识,因而如果采取降价策略的话,不会受到总部的指责。
而后的情况可能是,万科区域公司试探性的降价了,而万科高层默许了这些区域公司的降价行为,但事实上,我们了解的情况是,万科没有对区域公司下达降价指令。于是形成当时万科各区域公司在降价问题上并未形成统一认知,并一致行动的局面。
也就是说,万科的降价是自下而上的行为,并非我们理解的自上而下的企业行为。2008年后,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局面是万科总部在王石“拐点论”的时候并未想到的,王石并非“先知”,万科更加不是如此。
但2007年年报出台之后,万科的各项财务指标在外人眼中看起来也许是辉煌的,但万科内部显然不能达成这种认知,时至2008年中报出台,万科开始自上而下的调整规模了,因而万科总部的反应远远落后于区域公司的决策。
也就是说,后来市场的情况可能比万科高层当初想象的更为严重,而万科总部亦并未事先做好调整。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万科在2008年初的各种举动会更加的果断而有力度,而不必要到年中来宣布调整开发规模。
一种假设是,万科可能在2008年遇到过财务危机,但是万科的管理层调整的速度比预想中的快,另一方面,区域公司的降价行为确实为万科在2008年带来了不少现金收入。
至于区域公司的降价目的或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挤压竞争对手在同时段的市场份额,有的是为了完成年度销售指标。
也许万科的优势在于区域公司本身对市场的敏感性决定与王石的“拐点论”在某个时间点上达成了契合,万科幸运了一次。但万科暴露的问题亦是显然的,时至今日,中国很少有跨区域的房地产公司能够解决区域公司与总部之间的权利分配问题。区域公司的优势在于其对市场的敏感,因而它需要有权利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
而公司总部则需要强调对区域公司的控制力,这其中可能包括的财务及成本管理乃至统一的开发计划和人才储备等等。
有趣的是香港公司在内地的策略,即因为决策速度的问题,他们选择了保守的策略,拉长开发周期。但这是对财力雄厚的香港公司而言的,对于负债率普遍较高的内地公司而言,房地产行业跨区域发展依然道路漫长……
·低迷的中国楼市 08/12/21
·低迷的中国楼市 08/12/21
·观点一周:中国地产2008 万科拐点 08/12/21
·记录:2008-2009中国地产观察 08/12/21
·王德勇:火焰与海水之间 0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