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妓女穿着比基尼坐在吧台上,一个个看上去都快当奶奶了。问他们,他们会说自己是从摩洛哥来的。
哦,当然,如上描述都是别人告诉我的。
我一直搞不懂,很难说贝鲁特到底是个开放的地方还是保守的。我刻意查过,我的阿拉伯同学手里流传的毛片都是欧美的,没有阿拉伯人演的。如果有个穆斯林小孩看毛片被你逮到,他会说那毛片是基督徒给他的。当然如果他是逊尼派也可能说,光盘是什叶派穆斯林的,反之亦然。
而在大街上,穿吊带、丁字裤的姑娘随处可见,还有同性恋酒吧。和我一起租房子的医学博士就是个Gay,有一次和他去同性恋吧玩,我憋了一晚上尿,就是不想去洗手间。那也有姑娘。有个长得像陀螺一样的胖姐姐很明显对我有意思,可我没搭理她。后来常常想起,觉得很后悔。
反之,弄个黑袍子把全身遮起来的传统穆斯林妇女也有,大多数会把眉眼露出来。据我观察,她们的眉眼妆化得一般比较浓。
所以,在贝鲁特大街上经常会看到反差很大的现象。比如,一个保守穿着的穆斯林女性走过杜蕾斯的户外广告牌。旁边的报刊亭里有黑色塑料袋包着的《花花公子》和《阁楼》杂志。我就冒充韩国人去买过一本。
我的老板明哥说过,1975年以前,黎巴嫩没有穷人。那时候,这国家是东方的小巴黎,可是后来打仗了。1000多万黎巴嫩人迁移到世界各地,就留下300多万在国内,其中又有一半在贝鲁特。
那一年,很明显可以看到战争的创伤没有改变。很多楼上都有斑驳的弹孔。有些楼干脆就是残骸。可有意思地是,当地人对此似乎习以为常。你看到弹孔,拐个弯,阳台上就有人在晾衣服。残骸的对面,一座五星级的饭店灯光闪烁。
2006年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互射导弹,停火那天有个美国记者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部拍到张照片,一辆红色高级跑车,帅哥拉着四个水灵灵的黎巴嫩姑娘,有穿吊带的有裸肩的,像观光游客似的游荡。背景是残垣断壁,弹孔斑驳,蓬头垢面。
这张照片获得当年荷赛新闻摄影大奖,显然是因为前景背景反差极大,深刻地反映了黎巴嫩青年人不怕牺牲,面对战争谈笑风生的革命乐观主义兼没心没肺的精神。
我看这张照片时,不用看说明就知道是在贝鲁特,全世界再也找不出这么奇怪的场面。某种意义上说,贝鲁特对于战争习以为常。他们最爱吹NB的一件事情是,这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的城市(那个年代轩辕氏和神农氏大概还是液体),在历史上被彻底摧毁过7次,又重建了7次。
被摧毁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东边的人和西边的人又打起来了。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太特殊,地中海东岸,坐船三五天可以去希腊,可以到埃及。往东翻过黎巴嫩山和外黎巴嫩山,3、4个小时的车程可以到两河流域,往南距离耶路撒冷直线距离只有200多公里。这是一座夹在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城市。
波斯王和希腊城邦干仗,最先倒霉的是贝鲁特,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北伐和拜占庭基督徒火拼,最先倒霉的是贝鲁特,十字军东征,狮心王理查和萨拉丁在耶路撒冷斗法,沿贝鲁特北面向南,一路修城堡。
不过,作为夹在各大文明之间的香肠,也并不就是坏事。两边人不打的时候,就需要掮客在中间往来,文化、贸易种种交流,让黎巴嫩人占尽国际掮客的便宜。每次战争过后,这个城市就会重生。他们是和谐世界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我相信,荷赛新闻奖那张照片上,开跑车的小伙子一定明白一个道理,战争来了又去,美女才是永恒。
·增城首家国际五星级喜来登酒店落户景东国际城 08/12/09
·恒大首个白金七星酒店13日试业预定火爆 08/12/09
·西海经行记:贝鲁特往事 08/12/09
·世界尽头:格陵兰独立 08/12/09
·万科履冰 0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