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ZAAR时尚编辑的非典型生活

  时装圣殿的梦想与追逐

  代言人:时装创意总监李晖

  我为什么会成为一名时装编辑?追根溯源,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给了我天赋的特点和选择的自由。不要笑这有点像奥斯卡获奖者成套路的感言,如果不是父母给了我超过180的身高,使我有机会在十几岁时留学日本做了3年学生排球运动员,从大量的日系时装杂志和新鲜的街头潮流中培养出了对时装浓厚的兴趣;如果不是遗传到了活跃的视觉思维和想象力,由此引发我从小喜欢画画的爱好,画出了厚厚几本自己设计的时装图,后来又读了服装学院;我和时装的缘分也许不会这么早开始。

  新手上路

  那是中国时尚杂志刚刚起步的年代,进驻国内的时装大牌数量寥寥,并且只在国贸、王府这样让大多数人却步的“殿堂”出售,时装编辑的概念也很模糊。当时还在一家日本服装公司负责“服装陈列”的我,意外得到机会承包制作某大牌杂志的一个一页的小栏目,就是因为这看似不起眼的一页,一本杂志的主编对我说:“你来我们杂志做时装编辑吧,可以拍大片的。”

  最初的起步是在出版人发动的一场场头脑风暴的激荡中开始的,比如,她会要求我读完一本欧美名著,然后拍出一组大片。我用了2天时间,读完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然后组织拍摄出了一组充满着中世纪华丽戏剧感、舞台人物关系的时装片,用图片讲述了大明星女主角的故事,造型师李东田还在里面客串了一个王子。后来这组片子在圈里挺轰动,因为它跳脱了当时以时装风格和流行趋势为主线拍摄大片的普遍思路和做法,故事性、艺术性、形式感、甚至文化的底蕴和内心的情感都可以融入创意——原来一个时装编辑的创造和表达空间是这样广阔。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未来真正想走的路。

  七年之“长”

  那组《仲夏夜之梦》真的给我带来了梦想的起步,2001年底,BAZAAR正在组建自己的中国团队,苏芒主编看到这组大片,立刻找我到BAZAAR面试,我们谈优秀的设计师,谈自己的时装感觉和品位,五分钟之后,我得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机会,成为全球第一本顶级时装杂志中国版的时装编辑。

  从时装编辑,到主控封面明星、时装大片、视觉大制作的时装创意总监,七年的成长浓度太高、故事很多。在《时尚芭莎》,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任务,通常,它们会被很多人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紧迫的时间、复杂的环节、超高的操作难度、众多的不确定因素、难以搞定的大腕、巨星,主编永不停止的鞭策和期待,自己对自己永远提高绝对不会降低的要求和标准,当如上种种一起摆在面前,你会怎么做?

  今年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拍摄9月奥运刊的章子怡封面。为了配合子怡去希腊做圣火采集观礼嘉宾的时间,我们必须在四天内得到希腊国家旅游组织的支持,拿到雅典卫城的拍摄许可证,同时做好人员、经费、服装调配、签证办理、一行人整个行程的安排等工作,而当时的状况是,希腊正在罢工,一切工作搁置,雅典卫城有史以来没有先例进行明星拍摄!

  奥运对中国而言百年一遇,而卫城是古希腊文明最典型的象征,必须进入卫城,绝无其他选择!连续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上百个电话,几十封EMAIL,许多份表格的填写和确认,无数个细节问题的处理和沟通,一个环节卡住,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当我心怀忐忑登上飞机,卫城方面还没有传真到拍摄许可证,在法兰克福转机时,又接到电话,卫城批复的拍摄时间并非我们原定的时间,我需要请子怡和搜狐50多人的新闻团队全部改变日程!这怎么可能?!去沟通!

  拍摄当天,冷风夹杂细雨,卫城守卫又提出不可思议的规定:不许穿过于华丽的衣服、不许换装!这可怎么拍呀?!最后,团队的同心协力让我们在异国做成了这件了不起的事!这组片子创造了雅典卫城为明星开放拍摄的历史,这个意义非凡的封面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的!

  7年,近百期(包括男刊)杂志的制作,我已经记不清曾经多少次面对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它们对我而言已经成为“工作必须品”,就像不段升高的跳高横杆,要求你只能永不懈怠,随时归零。

  未来不是梦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时装编辑的工作的。派对上分不清是明星是编辑的一身名牌、造型打眼的俊男美女?热中消费、热爱社交、追逐新鲜的时髦享乐派?还是经常出差坐商务舱、住5星酒店、新年会收到品牌成堆的礼物、平时随时可以享受折扣优惠的时尚特权分子?

  无论你的看法来自流行电影和小说的影响,还是坊间某些“传说”的渲染,我要告诉你,这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

  一组美丽大片的背后是几百张素材的积累,和摄影师、造型师、模特一次次的开会和深夜电话的沟通,是寻找场地的奔波,制作道具的手工劳动,是一张张草图上精心画下的每一个分镜头的模特姿势,在拍摄前一天,眼前已经有一组成型的大片像在循环播放的电影,是拍摄现场准确的判断和指挥若定的气势,是协调整个团队,处理琐碎问题的事无具细,是焦灼和兴奋的失眠,是最高分只给自己80分的严格要求,是每一次都希望颠覆以往、和自己较劲的压力,是精力和体力的燃烧和透支……

  属于时装编辑真正的快乐与成就,并不是职业光环下的虚荣和“福利”。杂志会过期,潮流会过时,可是那时那刻一个创作者生命的轨迹和灵魂的火花却被永远定格在一张张图片里,融化在搭配的细节、模特的姿态、摄影师的用光中,每当翻到某一页,那天的经历和那时的自己就会鲜活地走出来,对我说:虽然你对自己还不满意,但你一直在进步,你没有浪费生命!

  作为世界的时装编辑,我是一名新人,作为中国的时装编辑,我是一个“老人”。很多人会问,我和我的同事们也都在思考——中国自己的时尚、时装文化只有十几年,无法媲美欧美的百年历史,什么是中国时装编辑的根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特点,中国时装编辑的未来将向何处去?现在当然不是揭晓答案的时候,我们依然在摸索,幸运的是,我在BAZAAR的历史中找到了努力的目标——做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专业人士,杰出的视觉总监能给整个杂志的形象带来颠覆性的新生,最优秀的时装编辑同时兼任最杰出的造型师,则成为明星和名流最信赖的专家,更为影视作品带来时装的革命……这是一条很长的路,但我知道,我已经站在了起点上,并准备向着梦想的下一站起程。

  每天,走进时尚大厦里,都会有应聘者或访客用好奇和羡慕的眼光打量我们。在你的想象中,我们应该身着当季名牌、踩着摩天高跟、常常奔赴欧洲、永远单身、不乏情人……

  嘿,那是戏剧不是生活,我们的职业有多少你们意料之中的光鲜,就也有多少你们意想不到的艰难。作为你忠实的朋友,我们决定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告诉你我们是如何成为、担当、感受这份风口浪尖上的职业,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荣耀与忧愁。

  时装圣殿的基石与曙光

  代言人:时装创意总监李晖

  七、八年之前,这在中国完全是一个新型的职业,作为国内的第一批时装编辑,所有的时装店里,没有“样衣”供我们拍摄时装片使用,借服装遭“白眼”也成了家常便饭,还衣服的时候,店员会拿着那些时装在高亮白炽灯下,把脸贴过去检查,如果闻着有味道,也要编辑拿回去自己干洗。

  当时,还在一个日本服装公司做“服装陈列”的我,正每月偷偷利用不多的业余时间在摄影棚里帮助时尚类杂志拍摄一些最不起眼的小栏目,看到自己的名字写在杂志上,便是那时最大的欣喜。

  中国时装编辑的基石阶段

  因为身高的原因,从小就喜欢画画的我中学时竟阴差阳错地进入了体校,并到日本留学,每天排球训练后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那些日本服装杂志,当时国内还处在“如果你穿KAPPA便是回头率百分之一百”的服饰时代,年轻人穿衣都喜欢模仿香港明星,男孩子会像刘德华一样:把一件牛仔服领子口向后面敞,然后露出大半个脖子,可那时的日本杂志已经在教“叠层式穿法”,看到后来,也不知道到是哪来的勇气,便决定去学时装设计,想把这些与众不同的着装风格引入中国……于是,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美术训练的我就凭着高考前参加的那两个月培训班,竟考上了北京服装学院。现在我仍然记得当年的考题: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去郊游,请你为他们设计服装。

  毕业后,我先是去了一家日本服装公司做服装陈列与媒体接待,后来,在一位前辈的引荐下我终于得到了进入时装杂志工作的机会。我那时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想拍大片,现在回头想想那时候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儿虽然是步险棋,但最终看来还算是“棋高一着”。就这样,我这个当初完全没有“大片”概念,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的外行人,就这么进入了时尚杂志,当上了时装编辑,第一次拍片便是全套的Chanel,从那一刻起,那些欧式优雅、大气的艺术化时装也开始渐渐地替代了以往脑海中的日式美学……

  那时我的领导给我出了一个命题作文:读完一本欧美名著,然后拍出一组大片。我用了2天时间,读完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然后召集人马,拍摄出了一个充满着中世纪华丽戏剧表演、舞台人物关系的时装大片,用图片讲述了大明星女主角的故事,李东田还在里面客串了一个王子角色,后来这组片子在圈里挺轰动,因为之前中国时装编辑做的都是很直接的视觉表达,也就是怎么美就怎么拍,而这一次,时装大片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叙事性。

  我与BAZAAR的七年之路

  也正是这组大片给了我得以进入BAZAAR的机会。那时这本国际顶级时尚杂志正在组建自己的中国团队,苏芒主编看过我的大片,立刻找我到BAZAAR面试,我们谈John Galliano,谈那些优秀的设计师,五分钟之后,她便决定让我加入这个梦寐以求的世界顶级时装杂志的中国团队。直到1年之后,我才知道比起那些面过几次的同事,我是最早被面试、最快被录取的BAZAAR幸运儿。、

  尽管外人看起来一帆风顺,但在时尚编辑之路上,我也曾遇到过一段并不愉快的瓶颈期。那是在与BAZAAR相处的第二年里,我深感自己的大片拍摄进入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时期,拍出的效果十分不理想,那时,周围的人也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干涉我的判断,从进入到走出,那段时间竟长达一年多,其间最令我感动得还是主编写给我的那一封信:面试你的时候,你穿戴那些入时的首饰与服装,让我眼前一亮,心想,这一定就是时装编辑的好品味与该有的样子,这就是我心中做时尚的人,看到你现在的低谷期,我很替你难受,请你赶快振作起来……

  至今这封信还保存在我的电脑里,现在想想为什么那么喜欢BAZAAR这个团队,从未想过要离开它,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感恩与真正的热爱,这里有朝气又做实事,给予它其中的人以无限的发挥空间。再到后来,我们时装组有又开创了一个先例:用明星拍摄时装大片,我想我们之所以敢于走出这条路,敢把明星当作模特去使用,也是源自于对自己驾驭实力的十足信心。

  中国时装编辑的曙光

  七年之后再看回去,当年那个“仲夏夜之梦”不免显得格局有些狭小。而BAZAAR给予的宽阔创作自由与充足的经费支撑,已帮助我们晋级、超越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梦想。如今那么多影视书籍在讲时装编辑的故事,但要问我“时装编辑”的光环到底在哪里?也许因为经历过太多的困难与辛苦,见证并参与了这个神殿一块块基石的铺垫过程,所以当他们羡慕地说,那么多明星会约你一起去逛街,过生日时邀你参加派对,那么多品牌从手中来来去去时,我就想问,你那柔软的双手是否提得起几十件衣服,你又是否能忍耐十年默默无闻的工作?

  现在回想起来,入行时,那真是中国时装编辑的初级阶段,当时外国时装编辑已经配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团队,包括摄影师、造型师、编辑助理,而我们却要在这里一个人一步一步地经历着这个职业建设最初的每一块基石。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经过了这些年的共同努力,可以告诉大家,中国时装编辑早已永远度过了那个借衣“遭白眼”的时代,每次去巴黎、米兰看秀的时候,看着那些奢侈品大牌为BAZAAR China时装编辑预留的位置越来越靠前,是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时装编辑在国际时尚界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加速提升的。每次坐在“秀场”的第一排等待新一季大秀开场时,我的心里充漾着一股作为中国时装编辑的优越感与自豪。

  喜与忧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代言人:资深美容编辑武宗杨

  回首做时尚编辑的7年,我常觉得是一场宿命。如果没有当年分配时的阴错阳差,也许我现在是一名又红又专的外事警察,如果没有那本法国杂志在北京的巧合机缘,我可能会在一家法国公司经年累月做着我的法翻中,中翻法的文案。可生活往往比想象中更加曲折和精彩,成为这个圈子的一员,从此让我的生活轨迹重新定位,并从此欲罢不能。

  她教会我要对自己有魄力

  做编辑其实已经很久了,但和《时尚芭莎》的缘分却从2006年才开始,我和主编的面试非常顺利,只是当时我希望做的职位已经没有空缺了,主编在看了我的文字后,语气颇为肯定地建议我,你来做美容版吧。

  当时的我对美容编辑的概念尚属模糊状态,但有时,你对一个人的信任在一瞬间就可以产生,她直视的眼神和肯定的口吻让对主编还基本不了解的我没有丝毫犹豫,义无返顾地接受了她的建议。

  刚来的第一周,我接到的第一份任务不是美容稿件,而是一本BAZAAR美国版140年历史的英文原版书,当时《时尚芭莎》全国巡展在即,主编把厚厚的大开本英文书放到我手里说,“翻译出一个BAZAAR美版的历史回顾吧,截取精彩,提纲挈领,2天的时间给我。”

  必须完成的重任让我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在马不停蹄熬夜2天后,我翻译好的稿子交到了主编手上,一次简单修改后,她就通过了,抬起头用无比单纯和灿烂的笑容看看我,对身边的另一个同事说,“她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份礼物”,我想这一切就是我要的回报。

  突发事件在杂志社是非常小儿科的事,每天update无数次的工作让你没有时间去怀疑自己,也没有精力瞻前顾后,加入这个团队,除了一分久违的归属感,我还学会了一件让我后来一直很受用的事,对自己要有魄力,在没有去做的时候,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没有经历过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你可以做得比你想象中更好,这是杂志赋予我们的一份独特的魅力。

  他告诉我美容编辑3年是个起步

  在今天,做美容编辑似乎是个让人很眼红的工作,我们有大把的美容新品试用,可以在城中最奢华的spa馆体验,可以飞赴全球名城圣地,和彩妆大师、闻香师、皮肤科医生同桌探讨最hot的潮流趋势和新研发成分,可以成为周围同事、朋友的美丽高参,看着她们点头说,‘真的那么有效呀,那我马上去买!’那份满足感真是难以形容。

  当然这些快乐中,也掩盖着你看不到的小小烦恼。每年美白季到来之前,蜂拥的美白新品迅速占领我们的桌面,扛着自己很敏感的脸,还是要一个个试上一遍,才对得起写出来的一句句推荐和体会呀。结果很有可能,你在某个仲夏的下午时分,开始得到过敏的光顾,接下来的一周,你也可能只好带着大墨镜,抹着厚厚的防晒霜,回家拼了命一样补水修复,唯恐别人看到你时质疑的眼光。我们自己要变得更好,才有底气指导别人,所以,美容编辑比任何人都更在意斑点、皱纹、毛孔、松弛这些词汇,你倦了烦了可以一笑而过,抱头大睡,但是我们不行,我们没有选择地和这些皮肤问题斤斤计较地活着,眼睛配上放大镜,手上举着色彩卡,日复一日在质地、成分、色彩的美容品海洋里,替我们自己,也替每一个爱美的女人奋勇战斗着。

  今天,已经是我在芭莎的第3个年头了,当年入职时美容总监的那句“美容编辑3年是个起步”依旧清晰地留在我脑海里,并成了我和新同事共勉的警句。是呀,从不懂,到了解,到热爱,到研究,这又何止一个3年可以走完?

  我们说一个人有人格魅力,一定是他将性格上的优点、缺点拿捏到一个最适度的尺寸,太优秀未免曲高和寡,小小的不完美同样带来可爱。所以把握两极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就能收获最大化的满足与成就。每一份工作一定都是喜忧参半的,时尚编辑高速喜新厌旧的思维模式,提前预支精力与体力的工作习惯,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都有点不正常,但是如果你乐在其中,并拿捏有度,就自然可以体会比到常人多倍、多层次的快感和激情。

  一种非典型生活

  代言人:专题编辑缑小溪

  当你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我们刚刚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当你一脸郁闷地吃着午餐,只因为今早拥挤的交通让你损失掉了这月的出勤奖时,我们正享受着基本一路畅通的快乐,是的,我们很少去凑出行高峰的热闹;当你无奈地为那些死板的灰色西服套装买单时,我们正尽情购置着那些张扬、充满个性的衣服;当你兴高采烈告诉同事昨天在星光天地看见了某位大牌明星时,她也许正在我们的办公室中谈笑风生;当你为请不下年假去一趟三亚时,我们所有的同事正一起奔赴异国享受一年一度的免费旅行假期……难免有点羡慕了吧?好,请听我往下说。

  当你准时下班,和男友在美丽的餐厅里共进丰盛晚餐时,我们还在办公室里加班,深夜打车回家,就连开夜班的出租车司机都说,在你们时尚大厦外面多晚都能拉着活儿;当你在床上睡得正香时,我们还坐在电脑前写稿子,那五千字的稿子必须要在明早前出炉;当你坐在沙发上翻着杂志消磨时光,你可知道为了在女性永恒关注的话题中找到新意,我们正在苦思冥想,毕竟你的报告只需要老板认可,而我们的文章要经过数万读者的审核;你羡慕我们有一干名流朋友,可拿着自己并不算太高的工资努力品味她们的生活,你认为心情又能有多么高兴快活?

  最不时尚的时尚编辑

  和每天穿着入时的时装编辑,五官描绘精致的美容编辑相比,专题编辑无论从穿着还是从性格,都更像是一票不肯轻易妥协的文学青年。要想辨认出我们这一群非典型时尚编辑,就和认出那些蹬着匕首跟高跟鞋的时装编辑一样容易,每天素面朝天的是专题编;期期买三联读的是专题编辑;出差5天只带5身衣服的是专题编辑;出去旅行在街上暴走的时间长过在Outlet的是专题编辑;办公桌上推着一摞人物传记的是专题编辑;下了班,会结伴去看场小话剧的是专题编辑;起个笔名必须特幽怨的是专题编辑,常被点评为太不BAZAAR的也是专题编辑……

  我们不会每天特时尚的脖子上挎着2斤半夸张项链出门,但是我们必须能用最得体的词汇为你讲述时尚世界的百年历史,各路时尚大腕的传奇生活;我们还买不起十几万一只的机械表,但为了帮你选择,从陀飞轮到万年历我们没有不清楚的;我们因为作息紊乱,找不到靠谱恋情,但要总结所有失败教训努力成就你美满的爱情与婚姻;我们在这里摊开自己的隐私,只为你在看完那些红极一时的影视剧后,对我们的职业产生的那么一丝好奇之心。

  我们在BAZAAR等你

  2005年在外企做翻译的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测试,终于得到了见主编的机会,她让我写一遍关于时尚设计大师同性之爱的文章,每在纸上写一个人名,她都问我一句,“你知道这个人吧,”我真希望自己能说知道,甚至能像描绘自己家亲戚一般,把这些人的经历、喜好如数家珍,可惜我真不能。为了完成这篇文章,我在网站上读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接受了时尚的启蒙教育。第三轮测试是为某时装品牌在纽约的旗舰店写一个软广,最终这个品牌没有更改一个字,通篇登在了杂志上,要不是这个品牌实在太贵,我是非常想成为他们的忠实客户,以感谢他们的认可最终帮我来到了BAZAAR。在这里分享我并不传奇的入行经历,只是为了告诉所有在听完了我们的荣与忧后仍然贼心不死想进杂志的志同者们,这里英雄不问出处,专业是小问题,只要你有不小的天赋和很多的执着。

相关文章

·时尚魔头支招米歇尔 08/11/20

·新时尚帝国 08/09/17

·爱马仕 94层记 08/09/15

·宜家的傲慢圈套 07/04/03

·“商圈”到底是一个什么圈? 05/08/3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