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度度有段古,每一个老地名,都见证了当年的风风雨雨。然而,随着近几年中调战略的提出,老城区改造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地名已经或正在离我们而去。作为广州市旧城区连片危破房改造的首个试点之一,荔湾区恩宁路的改造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老城区的路名是否随连片拆迁一起消失呢?
11月7日,宝庆新南约的一记铁锤,让恩宁路连片改造的倒计时钟再次起动。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应动迁总户数为1950户。有街坊认为,如无意外,包括永庆二巷、多宝坊、阶砖巷、钟巷等一个个历经百年风雨的地名,将会随着连片拆迁被埋入历史的废墟。
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有数以百计的老地名、老街道随着城市改造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对此,说书艺人颜志图扼腕叹息道:城市的发展和保留历史的沉淀有时难免会存在矛盾,只能说既可惜又无奈。
注销还是保留这些所谓的城市“名片”,在广大市民和专家之中引发了争议。近日,有恩宁路街坊提议,希望就近年来广州的老地名的变迁现状进行梳理,让一些近年来随拆迁而消失的地名得以被拯救。
为此,连日来对近年来广州老城区改造中连片消失的地块进行调查,力求对这些城市的集体回忆进行记录,同时将这些往日的老城区生活方式进行再现。此外,特邀说书艺人颜志图对路名典故进行解读。
调查中发现:在解放路、南田路、宝岗大道、康王路的扩建工程中,以及新儿童公园、荔湾广场、动漫星城地块的改造工程中,大量老地名随着连片拆迁消失。诸如九曲巷、龙王直街、带河路这样有典故的路名也未能幸免。
-颜志图讲古
“神笔”隐于九曲巷
解放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解放前曾被命名为中正路,1949年,解放军从这里进入广州,解放路因此得名。在今日的解放南路将近到大新路位置,曾经有条巷叫九曲巷,九曲十三弯。相传清朝年间九曲巷中住着一个画师叫李子长,人称“神笔”。为了避开上门求画达官贵人,他搬进了九曲巷,由于巷子十分狭窄窄而且曲折,轿子无法进入。前来求画的人必须亲自步行才能进入。不过这条巷在解放路扩路工程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孝子修建顺母桥
相传民国年间,有商家为免建带河路时拆走自己的铺头,纷纷贿赂路政施工人员,让马路绕开自己的店铺,因而这段骑楼街显得特别弯曲。在今日的康王路与长寿路交界处,曾经有个地方叫顺母桥,传说清朝年间,一对多年前水灾之中失散的夫妇在长寿庙相遇,当时妻子在庙中发现丈夫已经出家多年,但她依然很爱丈夫,于是每日去庙中拜佛。儿子为了孝顺母亲,不惜金钱在带河涌上建了一座桥,以方便母亲去探望父亲。顺母桥有此得名。
-老地名回忆
海珠区高巷
1994年,宝岗大道开始扩宽,高巷一带成片老城被拆,一众街坊都被搬迁到现在南田路昌盛社区,而高巷就剩下现在的几间老房。
街坊口述人物李先生(27岁)昔日住址:高巷
高巷以前起码有300米。巷口一个高高的石板圆拱门,门牌上“高巷”两个字似乎都是人手刻成的,两边房子一字排开,筑成高巷。还记得10号、12号、14号连续三幢都是清朝时期流落的青砖大屋,大门都是重重的红木门。虽然没有趟栊门,但脚门、双掩门都十分漂亮。走进里面可以看到红泥砖铺的地板,二楼甚至用一些不知名的老牌匾做木地板。具体什么内容已经记不清了。房子里都是七十二家房客的模式,一间两层的青砖大屋住了将近100人!当时我外公外婆因单位向房管局申请宿舍,于是一家大细十口人挤在青砖大屋的两个30平米左右的板间房,其他条件差的,3个人只能住5、6个平米。
我自细在高巷长大,同隔离邻舍的细路们经常在街头巷尾“捉咦因”。因为附近横街窄巷多,老屋也多,经常跑来跑去,也让很多老人责骂“百厌精,四围走”。1994年我12岁左右,宝岗大道开始扩宽,高巷一带成片老城被拆,印象最深刻的,当时开拆几间青砖大屋,门口几副木门被当时的工人拿去典卖,都发了些横财。
越秀区龙王直街
龙王直街就在今日解放大桥引桥与一德路南侧的骑楼的交界处,1994年,包括龙王直街在内的多条巷子因解放路扩建、架设解放桥的城市道路建筑项目而需要成片拆迁。连同巷口解放初期建立的青年会旧址、20中学都一同被拆除。
街坊口述人物:威哥(55岁)昔日住址:沿江西路龙王直街20号2楼
那时住解放路、沿江路一带,都叫住在市中心。扩路前的解放路当时只有20米左右宽,很少有车经过,路两边都是骑楼,骑楼下多数是住宅,偶尔会见一两间卖杂货的小商铺。
两米宽的青砖路,龙王直街的建筑门牌只有40多号,街内没有一间建筑超过三层楼,户户住人,小孩子放学回家,沿路会见到坐在各家门外的老人,一路走一路打招呼、互相问候。有时候,在家中阳台呼喊,住在附近的玩伴都会响应。
从巷子中走往解放路会经过一个热闹的大市场,市场外卖卤水猪肠的小摊会很多人帮衬,每天下班时分,卖猪肠的、卖牛奶的、卖菜的……骑楼下挤满买东西和卖东西的街坊,如果想快点回家,就要兜路走。
直到前两年,我才将户口改成现在的住址,身份证和户口簿再与龙王直街无关了。其实我明白,保留街名其实已无实际用处。但曾经住响里面的街坊应该都和我们一样对“龙王直街”有些记忆,如果城市街名上不再见到它,仿佛自己在那居住的岁月是无家无根,会有少许失落感。
荔湾区带河路
上世纪90年代,康王路扩建,“吞并”了九曲十八弯的带河路。如今,许多广州人可能已忘记了带河路从前的样子,又或者从来没见过带河路。然而无法改变的是,1921年建成的带河路曾是老西关颇富名气的沥青路。
据记载,老带河路南起长寿西路,北至龙津中路。不过如今,街坊仍然能找到它的下落。在康王中路与长寿西路交界处,一段不足百米长的路上,还保留有带河路的门牌号码,但是只有151号至177号,几乎都是商铺。
街坊口述人物:李女士(56岁)昔日住址:带河路都堂街安禄二巷
带河路的内巷,难以想象的窄。大多数宽2、3米,那时的街坊喜欢搬张椅子坐在门外洗衣洗菜,1个人就能占满道。1982年,我怀孕了,挺着大肚子回家,街坊们都很体贴地收起洗菜盆让路。
即便是如此狭小的巷子,环境却出乎意料的卫生,居住在那里的老广州从不乱扔垃圾,夏天睡觉绝对不需挂蚊帐。那时,带河路两旁的人家,很少有独立卫生间的,全靠路口的一个公厕。每天晚上,“夜香妹”就会挑着粪桶,逐家逐户收集。
对于广州消失了的老地名,还有多少是我们来不及记录的?如果你对这些逝去的路名及其典故还有记忆,或者你对于老地名的连片消失有什么看法,请登录南方都市报相关网站或拨打南方都市报报料热线与我们分享。
·希拉里对华政策 08/12/02
·衣服尺码的学问 08/12/02
·广州推出8幅住宅用地 08/12/02
·专访广州纵横:09年继续“过冬” 08/12/02
·城市:“陈江会”纪行 台北一夜 0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