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巴黎塞纳河畔。1990年末奠基,1995年3月建成,占地7.8公顷,总面积35万平方米。它的主体由四座形似书本的藏书楼组成。连接四座大厦的是一片大约八个足球场大,由特制木板铺成的广场相连。广场的正中央是一片苍翠茂盛的树林,围绕着这片树林是图书馆的另一部分-半沉入地下的两层阅览室。

  这座图书馆当初先是通过国际竞标,由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甄选,最后经法国总统密特首肯决定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在击败了库哈斯,博塔等人后,胜利者是时年36岁的法国人多明尼克.佩罗。

  那么,当年的胜利者真的是佩罗?我并不这么认为。

  那位从库哈斯,博塔等人手里赢得竞标的人,并不是佩罗,甚至和评委贝聿铭也没有关系。真正的获胜者,应该是总统密特朗。

  密特朗本人对于纯粹几何图形的偏爱,让他相继选择了贝聿铭的金字塔,拉德方斯的大门,以及这座国家图书馆。这位法国近代史上最像帝王的总统,用他的一意孤行,顶住了各方压力,完成了属于他的十大总统工程。而法国人应该庆幸的是,好在密特朗的审美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是获胜作品,但这座图书馆的方案在当时引起过不少争议,佩罗最初的设想是将图书置于大厦顶层,读者安排在底部,但为了避免藏书在玻璃温室中被烤焦,两者的位置不得不调换过来,不过这样做又要冒塞纳河泛滥淹没藏书的危险。密特朗坚持图书馆在他的时间表内完成,使得佩罗没时间更改外观。最终有了现在这个藏书楼在上,而阅览室半沉入地下的图书馆。阅览室沉入地下,也意味着完全依赖人工照明。此外,在漂亮的玻璃幕墙里,也要再装上一层木板,用来抵挡强烈的阳光。

  佩罗是极其幸运的,借助于权力,他的作品由图纸顺利建造为巨大的高楼,而他也因此一举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佩罗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

  如果有一位建筑师,37岁时的作品就成为日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大洲的标志,那么用伟大和卓越来形容他,是绝对不为过的。

  这个人,就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伍重。

  伍重和悉尼市政府当年的那段恩怨,早已为人熟知。党派间的斗争和巨额超支让悉尼市政府从伍重那里剥夺了他自己的心血之作。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试着去想象,当时重重质疑和压力之下的伍重是怎样的孤立无援。当初慧眼识才的沙里宁已经病逝,薄壳屋顶的结构问题耽误了太长的时间和太多的人力物力,伍重所能倚靠的,只有自己的设计和信念。

  最终,伍重离开了悉尼,只留下了尚未完工,却注定要被时代记住的悉尼歌剧院。虽然时隔多年之后,伍重的才华最终得到全世界的肯定,但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建筑师来说,这份荣誉迟到的实在太久。

  建筑似乎生来就无法摆脱与权力的干系。自有文明以来,在众多的传媒方式中,它是最有力的一种。权力需要借助建筑去巩固,建筑则要借助于权力去营造。即使是那些神圣教堂,它们何尝不是代表着上帝的恩威。其实我们谁也不知道,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建筑,有多少来自于建筑师的初衷,又有多少纯粹只是权力的雄辩。

相关文章

·邬达克,30年代的上海轮廓 08/10/20

·离地十米树新居 08/10/20

·法国国家图书馆 08/10/20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 08/10/20

·在未来办公室,工作是一种享受 08/10/2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