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物拔地而起
意识形态问题与建筑学本身一样,都是十分古老的。在设计一些姿态鲜明的表现强权客户的态度的建筑物的过程中,建筑师们是否会非常含蓄地支持这些客户的做法或者利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在创造建筑神话时采取合作的态度呢?
或者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建筑能否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呢?如果建筑师们的眼界在不断进步的话,那么建筑是否能够成为社会进步的工具呢?
总的来说,工地上的高级建筑师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多么实际的问题;除了李布斯金先生公开表示不愿意为这些敏感国家工作之外,其他的建筑师们都拒绝接受针对本文的采访。不过,这场争论也强化了在建筑设计时做出复杂的决定——从基本的财政需要,到公众的参与,再到建筑物所发出的大量的信息——同时,也促使建筑师们反思他们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
洛杉矶知名建筑师汤姆·梅恩(Thom Mayne)在上海承担了一项建设某一公司总部的工程。他说:“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建筑是一门需要进行谈判的艺术,它有很强的政治性。如果你想让建筑物拔地而起,就必需有一定的交际手段。”
博得世人的赏识
“我一直对遇到阻力的建筑感兴趣——这样的建筑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梅恩补充说。他还表示,自己刚刚接受了采访,因为他在阿布扎比、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东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承揽了很多工程。“在有对手的情况下工作时,你会获得一种额外的收获,因为你获得了机会。而且,很多的情况会让让你情不自禁地产生疑问:‘你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吗?’”
毫无疑问,对于建筑这个行业来说,当前这个时代简直就是一个全球性的黄金时期: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建设浪潮,再加上对品牌设计的巨大需求,都为建筑师们创造了一个功成名就的绝佳的时机。俗话说,“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拥有自己的毕尔巴鄂(Bilbao)。”1997年时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在这座城市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曾经轰动一时。每一位建筑师都渴望承揽姿态鲜明的委托,以此来博得世人的赏识。
在争论中遭受攻击的建筑之一是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为中国的国家广播权威机构——中央电视台(CCTV)——设计的规模庞大的总部大楼。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北京这座城市的天空中到处都是高耸着吊架的建筑工地,几乎每一位外国知名建筑师都在这里拥有工程项目。2002年,库哈斯先生在刚刚承揽了这项工程时就暗示说,到这座塔状的建筑——庞大的镂空雕刻梯形建筑物——完工时,中国对于电视广播的审查制度可能也已经发生变化了。(目前这一建筑项目已经基本完工。)
要有金钱作保证
库哈斯先生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市场力量都会战胜意识形态。他也因为持有这一观点而闻名业内。许多人解释说,这种看法可以有助于避免棘手的难题,同时也非常清晰地提醒人们,在西方社会里,只有金钱作保证才能够促成最具有雄心壮志的工程。
“我一直认为雷姆·库哈斯宣称的这种意识形态中立论存在很大的疑问,”纽约现代艺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建筑和设计部的主任贝理?柏格多(Barry Bergdoll)说。“我希望所有的建筑师都能够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我想知道,他们能够战胜它。”
库哈斯先生拒绝接受针对本文的采访。
在西方,建筑师们在道德问题上也同样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许多建筑师拒绝设计监狱;其他一些则回避设计教堂。去年,耶鲁大学建筑设计学院院长罗伯特·斯坦恩(Robert AM Stern)就因为接受委托,要为位于达拉斯的乔治·W·布什总统图书馆进行建筑设计,遭到了大量的批评和指责。
斯坦恩先生耸耸肩,对此不屑一顾。“我是建筑师,”他说,“我不是政客。”
·观念:“我是建筑师,我不是政客” 08/09/16
·高迪的房子 08/09/15
·楼市萎靡将冲击逾60个相关行业 08/09/15
·迪拜的未来 08/09/15
·建筑学院士与易学家之间的对话 0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