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风水’这一传统文化,应该摒弃其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宜、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的‘阴宅风水’。而对‘阳宅风水’的合理内容应该加以分析研究。
六月四日,齐康院士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他的工作室热情接待了李书有教授。明亮宽大的工作室被其众多的书刊及各类建筑艺术品,摆得满满当当。如此相对而坐,谈起话来更显得亲近而温馨,加之齐院士热忱好客,彼此的交谈更加亲切、融洽。
齐康院士
李书有教授将新近出版的《易经告戒录》呈给齐院士指正。齐院士简单翻阅后,开门见山地向李教授发问:“教授对“风水”如何看法?”李教授从容答道:“‘风水’是后有的概念。东晋郭璞在其《葬经》中提出:‘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易学界对《葬经》是否郭璞所著,尚有所争议。但在《葬经》中提出‘风水’概念则是事实。因此,人们把郭璞视为‘风水’的鼻祖。在郭璞提出‘风水’之前,汉代称之为‘堪舆’;汉之前,先秦称之为‘地理’;再往前查阅史料,可称之为‘相宅’。据《诗经·大雅·公刘》记载:周的祖先公刘率其部族迁居,察看环境时就曾用‘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而‘相阴阳’、‘观流水’是后起‘风水’的主要内容。相者,视也。察看,观察的意思。周代称之为‘相宅’。据《尚书》记载:周朝建国之初,周成王欲营建东都洛邑,先派召公去‘相宅’,后派周公去营建。《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择建都城时,采用‘相土尝水’、‘法象天地’的选择方法。说明所谓‘风水’起源于人居环境的选择,并不神秘。后起的‘风水’概念,因其通俗易懂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同时也附会一些神秘色彩。因此,我把‘风水’界定为以周易阴阳、理气指导下的人居环境的选择、布局、营造、调适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以人为本,营造人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人之身心和谐为依归,进而达到人丁兴旺,事业发达的人居环境学。简称为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学。”
齐院士对李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自己是从建筑的环境来看待中国流传几千年的“风水”理论与方法的。中国古建筑多土木结构,原材料来源于自然,建筑设计、布局重视整体环境。建筑不仅要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而且要与社会人文环境和谐。齐院士的建筑设计如: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以及他的诸多研究课题,如:“城镇环境设计”、“城镇建筑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等,皆是以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相协调为原则的。齐院士认为:“风水”作为人居环境学是有其合理性的,只是有些内容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宜。
李书有教授
李教授说:“是的,‘风水’有些内容,如‘阴宅风水’,就不宜提倡。”“风水”从其起源来说是起源于人居环境的选择、布局、营造和调适,人们称之为“阳宅风水”。而“阴宅风水”即为死人选择坟墓,则是后起的。这与我国古代祖先崇拜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们认为,为死去的祖先选择坟墓关系后代的兴衰。因此依照人居环境选择的理论和方法来为死人选择坟墓,即所谓选“阴宅”,也随之兴盛起来。而原来的人居环境选择则称之为“阳宅风水”。应该指出,选“阴宅”是从人居环境选择的“阳宅风水”引申出来的,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在古代就有思想家提出过质疑。只是由于儒学重孝道、重厚葬思想的影响,加之封建帝王对死后享受的重视,造“阴宅”,建陵墓便大行其道。现在我国已经统一实行“火葬”制度,“阴宅风水”已失去其意义,也与现代文明大相径庭,它只适宜于对中国古代陵墓研究及考古发掘中的探讨。因此,李教授一开始探讨研究“风水”,就以“周易与人居环境学”为标题,副标题为:“中国古代风水文化的现代诠释与应用”,以免引起误解。
齐院士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是我们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对待‘风水’这一传统文化,应该摒弃其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宜、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的‘阴宅风水’。而对‘阳宅风水’的合理内容应该加以分析研究。
李教授说,西方学者查理曾把风水界定为“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见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是从“阳宅”与“阴宅”两方面内容界定“风水”的。如果从“风水”起源于人居环境选择,以及与现代文明相适应来说,应该摒弃“阴宅风水”而还其“风水”本来面目,即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学。
“风水”是以周易文化为其哲学依据,以中国古天文学、地理学为其古代自然科学依据,以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为其人学依据的人居环境选择、布局、营造、调适的理论与方法,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形法”和“理法”两大派别。
“形法风水”的具体内容:觅龙(寻找龙脉,即山脉)、察砂(察看周围山丘)、观水(观察流水)、点穴(确定宅基)、定向(确定朝向),皆为从自然环境的山川形势,选择适合人居环境与进行合理布局的理论与方法。基本原则:依山傍水,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坐北朝南,前低后高,方正居中等,皆有其合理性,并不神秘,不能将其归之为迷信。上古“风水”以“形法派”为主要代表,多称之为“形家”。
“形法风水”注重从自然空间方位上选择人居环境,古语有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理法风水”则从空间与时间结合上来选择人居环境。古语有所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补“形法风水”之不足。
“理法风水”以周易哲学的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天文历法的天干、地支、年月日时变化,以及天之星象为理论学科和推算方法,以论证时空转换,关乎人之身心健康、家之人丁兴旺、财运兴衰。虽不能做实证性的验证,但有其周易哲学与天文历法的依据,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效应,不仅在古代有一定的影响,对现代商业浪潮中的“商业风水”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理法风水”考察山川形势、地磁场变化以定内外方位,其测试器具为盘栻,后发展为罗盘。罗盘的发明与“理法风水”密切关联。罗盘后来由风水测量器具,进而被用于航海,推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大发展。罗盘的正针、中针、缝针的设定,表明偏磁角的发现,也是由“现代风水”的发展而引起的科学发现。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评价“风水”为“准科学”,也指出:中国风水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布中国的田园、房屋、村庄之美,不可胜收。都可以借此得到证明”。由此可见,即使玄虚奥妙的“理法风水”,也有其不可否认的科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文化的价值。当然也有其神秘成分,应该分析对待。
齐院士说,“风水”以“周易”哲学为理论依据,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地理为其自然知识依据,以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为人学依据,形成独特的“风水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必然有其科学成分;如果没有科学成分是不可能长久流传的。评价历史文化,既要分析其科学成分,还要分析其文化价值,科学与人文皆有益社会与人生。对李教授引用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所言,齐院士对中国风水文化“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很有感触,随即从书案上取出他最近出版的《画的记忆——建筑师徒手画》、《风景入画——建筑师钢笔风景画》。这两本画册是齐院士多年来在其从事建筑设计生涯中画作的汇编,是他将建筑与美学结合的记录。他在序中说:“几十年来,我从未停止过作画,不管是户外写生还是在出差途中,作画已成为习惯,尤其是出差在外,好像不画张写生,似乎白去一趟。”“绘画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笔、纸、画是我最好的伙伴。长期的作画也让我从中受益。看远景,看自然的绿色,它保护了我的视力,也保健了我的身体,作画是快乐的享受。”由此可见,文化艺术不仅成就了建筑大师的人生事业,也有益其身心健康。
齐院士说:“我的几位老师杨廷宝、童寯、刘敦桢、李汝华都是建筑界的大画家,他们的水彩画令建筑界众多门生叹服,他们的绘画素养对建筑创作影响很大。”
谈到师承关系,金凯生先生介绍说:“李教授是著名哲学家孙叔平教授的弟子和学科传承人。风水文化仅是他易学应用研究课题之一。李教授综合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等各家哲学,对易学理论体系做出了新的探索,提出:易道、易德、易术之易学三论,指出儒、道、阴阳各家皆源于易,易学不仅是中华文化之根,又是中华文化之干,实为中华文化之根干说。李教授的易学论与应用研究在易学界很有影响。”
齐院士说:“孙叔平教授是著名哲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威信的学校领导。解放初,他以军代表身份接管中央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中央大学院系调整为不同院校,孙叔平教授担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他讲授哲学,不仅在南大,在南京乃至华东,都有很大影响。他是南京、华东公认的著名哲学家。后来孙叔平教授专注于中国哲学研究,撰写出个人专著《中国哲学史稿》(上下卷),在中国哲学界很有影响。”
·建筑学院士与易学家之间的对话 08/09/15
·降价:万科的“罪与罚” 08/09/11
·建筑大师:杨廷宝和路易·康解读 08/09/10
·地产上下流资源趋向深度整合 民间交流促进"携手合作" 08/09/10
·草原论剑:悲观情绪下的行业自省与救赎 0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