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品牌,没有营销,我们只有生产。实则是我们放弃了一切尊严去把我们的顾客当上帝,可是今天呢,当我们自己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技术体系,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时候,我们却发现天使变成了恶魔,原来的上帝们疯狂打压我们的技术,渠道,品牌与营销。
世界从来没有救世主的含义,应该是世界从来没有奴隶,因为根本没有被救助的对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或许可以说我们服务于消费者,因此我们尊重每个消费者的习惯于行为,并对消费者特殊的行为给予适当的照顾与谦让。并在这种谦让与照顾中形成彼此的友谊,因此我宁愿把营销看作是和消费者进行的一次友谊的缔结过程。这里的前提是要让一个陌生人把自己当朋友,必然需要自身内在的素质与内涵。有内涵就必须有自我,这就回到了我们想表达的理念上,以我为主,尊重消费者。
(五)品牌需要独立的美学价值
如今市场对于龙湖的非议声一天比一天嘹亮,关于龙湖,我并不打算给予多说。有一个关于可口可乐的案例或许有更多的意思。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百事可乐发起让人蒙着眼睛区别百事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区别以后,可口可乐的信心遭受极大打击,于是推出新可乐,这显然是个失败的馊主意,这个新可乐,让可口可乐损失几十亿,在半年多的时间就偃旗息鼓。新可乐失败的重要原因不是新可乐的产品自身的关系,而是破坏了老可乐的唯一性,玷污了老可乐的神圣性。因此既不被新用户接受,老可乐用户也不接受。
这或许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再庞大的企业,也不能藐视市场,藐视群体美学价值观,笔者相信万科的公共信任危机仍然存在,万科周刊到现在依然没有新会员加入,可以从一个侧面给予证明,历史也以成语给予这种现象以注解: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是,每个品牌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美学价值,不容破坏,一旦破坏,品牌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和动力,正如可乐之变的道理一样。
前面几个企业似乎太过于庞大,和我们普通营销者并不相关。作为普通营销者或许更应该记住的就是一定需要品牌,而品牌的根基是奠定在独立的美学价值之上,不会因为客观环境的改变而轻易改变。
(六)后记
作为一篇读书札记,写下如此语言,确实是因为这本书已经触及到了自己内心深处,他带给笔者的可以说是一种震撼。
几年地产实践,一直试图说服决策者,营销以我为主,创造好产品,美丽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用不着去对某个群体进行迎合,自然也会有比较好的市场效果。从社会思潮进化角度来说,今天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情结还是比较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更强调一种非秩序,独立于完整的美学思考。在这种思潮中,只要是一种美的东西,永远不缺乏欣赏群体。但是效果总是不佳。因此颇有些沮丧。
在自己的营销实践中,一直试图从另外一个层面去跳开对眼前营销的盲目遵从,因此自己选择了一种营销研发者的角度去进入,正如今天的社会现象所显示的一样,不随大流将永远辛苦,随大流也不一定幸福,我们自己判定今天的烦恼,并不在于我们所走的这条道路问题,而仍然在于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好远的问题。
最后想说的,不要神话营销营销,当然也不能藐视营销,不要把推销当营销,不要把营销当工具,这些思想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害的,尽管有些今天看不见,不过生活是场马拉松,我们要考虑的是42公里的长度,而不是100米,500米或者5000米的长度。
·经纬物业接手广州星河湾六期 08/09/11
·地产上下流资源趋向深度整合 民间交流促进"携手合作" 08/09/10
·被误读的营销,被误导的理念 08/09/09
·15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长历程 08/09/09
·世家报告:8月成都房地产市场分析 0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