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突然在郊外稻田里,看见一块花岗石铺地的广场;烈日炎炎下,广场成了可怕的去处——能晒死你!是一块连蚂蚁都不敢光顾的热锅。没有树阴供人遮阳,没有座椅供人歇息,铁丝网将人拒草地之外;为了美化广场,不惜钜资,修建大型喷泉、华灯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机关,但又不堪沉重的日常运行费,不得不闲置或偶尔做做展示。将户外广场当成室内厅堂来做,金玉堆砌,以贵为美,抛光的大理石和花岗石铺地,整得比抽水马桶还要光滑。好了,下雪了,下雨了,成了溜冰场,老人孩子是决不敢上去的。因为将商业活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排斥在外,夜晚的广场,华灯下也是一片死寂......
在挂着为人民服务标语的市政大楼前,广场是一个摆设,市府主楼是最好的观景点。就像路易十四从凡尔赛的窗户里看到花园最好的图案一样。
广场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使用者是普通百姓。他们可不是坐在市政大厦中俯瞰广场的市长,也不是坐在空调车内绕场一周视察的官员和富豪。他们是生活在城市中的男人们、女人们、儿童们、老人们,还有残疾人和病人们。广场是为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设计的,他们才是城市的主人。而那些讲究气派、展示性、纪念性、标志性的形象工程,最后只能成为失去意义的摆设,成为失落的场所。
实际上,是市长们在设计城市,建造什么是领导说了算。在市长们的观念里,仍有专制意识在作祟:
长官意志在当代的城市建设中表现为谁官大谁说了算,听上面的。惟官是从,官大于法,城市景观变成了市长个人意志的体现,才出现了种种讲究气派、展示和纪念性的城市景观。
草民意识在专制社会,君主和官僚治理民众如放牧牲畜一般,马克思说过,专治制度的惟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官僚们的潜意识会经常影响城市建设,使城市景观根本漠视普通居民存在,不是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需要服务。为了获得上级的欢怡、赞赏,可以牺牲万民的利益。
100多年前,美国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城市美化运动。借着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巨大城市形象冲击,呼吁城市的美化与形象改进。当时有一句流行的话:不做小的规划,因为小规划没有激奋人们血液的魔力。要做大规划,一旦实现,便永不消亡。但这场好大喜功的城市美化运动,仅持续了16年就被叫停,代之以经济、美学、健康的城市规划理念。
没想到,“城市美化运动”的幽灵,如今飘洋过海地到了中国。16世纪义大利的广场,17世纪法国的景观大道,20世纪美国的摩天大楼,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大小小城市。
市长不是决定城市要建什么,而是决定不建什么!
有人问,为什么说央视新址这样的大楼,在西方现在是不可能建的?央视新址仅仅是这个挥霍时代的一个代表而已,它们看上去极现代,但不具有现代建筑的本质,图有其表而已。如果没有现代精神,实际上都只能是封建士大夫意识、封建帝王意识以及帝国意识的体现。这种意识再与横行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相杂交,生出了一个个城市景观的怪胎。这样的专案,就是国内的开发商也不会建,它们最终只能让国家背上沉重的包袱。
城市只不过是后来植到土地上的,城市发展经历过3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是为神而建的,像中国的天坛、欧洲中世纪的神殿、南美洲的玛亚神庙,等等。那都是神统治人的地方,人没有地位。第二阶段城市是为君主建的,欧洲文艺复兴后,君主取代了神,城市也不是为普通百姓建的,是为君主、为贵族建的。如巴黎就是为路易十四建的,中国的故宫也不住老百姓。第三阶段城市是为机器建的。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公路是为了跑汽车,摩天大楼用于商贸,追求高效快速,城市建设是管道型的,像纽约等城市就是这样的。城市不是真正为了人的生活、居住,人没有了步行、休闲的空间,人没有了地位,城市也浪漫不起来。
·九龙仓:地王之后 08/09/03
·厉以宁:鼓励土地承包权有效流转 08/09/02
·上海商业银行14亿购得中航大厦 08/09/02
·香城:当前环境下地产企业生存选择 08/09/02
·英零售巨头TESCO拟3.6亿厦门拿地 进军内地商业地产 08/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