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镜予:对“光明科学城”的进一步解读和有关建议

观点网

2020-04-25 13:53

  • 笔者试图沿着曾主任的思路,在亮点中找到跟以往其他规划不一样的说法,并开展个人的解读和建议。

    阎镜予  4月14日上午9点,深圳市在政府新闻发布厅举办“深圳光明科学城新闻发布会”,揭开了筹划已久的光明科学城大幕。会上,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光明区区长刘胜、市发改委副主任曾坚朋就有关规划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值得注意的是,这套人马均是产业口出身:王宏彬在2015年至2017年任深圳市发改委主任、刘胜在2017年至2018年任深圳市经信委主任,且两人在光明科学城规划之初,相继从工作时间并不算太长的市直产业主管部门直接调至光明区,着实让人感叹深圳市对光明科学城的重视。

    先行示范区,既是国家对深圳的厚望,也是深圳必须承担的重任。在先行示范区宣布之初,笔者就曾在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公众号“鹏城智库观察”上撰文《深港合作:破局香港,破题先行示范区》,阐述了深圳难以取代香港的根本原因,以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来、走出去、新常态”三个发展阶段的判断。总体来说,先行示范区的愿景很美,难度很大,挑战很新。

    此次光明科学城的“无中生有”(曾坚朋语),从市政府的角度看,是对“双区”和“双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双区”是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中心”是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发布会内容很丰富,但作为一个规格高、影响大的规划,其用词用语也一定严谨、准确,但相对平稳、稍嫌枯燥,很多目标和提法都似曾相识。

    反而是曾主任对规划进行的总结,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曾主任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的主要亮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新”,笔者试图沿着曾主任的思路,在亮点中找到跟以往其他规划不一样的说法,并开展个人的解读和建议。

    图/深圳梦

    一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科技研发新体系。借鉴国内外知名科学中心的建设经验,《若干意见》提出光明科学城将面向产业需求构建综合科研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系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高端智库,强化服务产业、成果转化导向,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效率和共享水平,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

    科技研发为主题的片区,在全国并不少见,但大多数以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研究院为主。就深圳本身来看,龙岗主要依托大学、南山主要依托企业。

    光明科学城重点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有别于过去深圳的科研依托力量,符合“无中生有”的提法。应该说,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动力就来源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王宏彬书记将其称为“牛鼻子”。目前已经落地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首批的大科学装置设施,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前期工作,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等抓紧推动具体建设事宜。

    对于深圳引进重大基础设施的能力,笔者绝不怀疑,毕竟深圳有国家布局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政府财力优势、国际对接优势、创新文化优势、人才结构优势等等。

    但从过去的案例看,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到产业化,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断裂带,转化成功率并不高。“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产业化”,才是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链条。

    以合肥为例,笔者本科就读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但多年以来,合肥几乎没有发展出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企业。究其原因,主要两点:一是基础科学本身就是前沿科学,其作用是探索扩展科学边界,而不是对既有理论知识深挖应用潜能;二是对于应用科学来说,大型基础科学装置往往是低频应用,需要时从全球各地飞来排队做实验,做完实验又回到各自所在地深入研究,在空间区域上,并不存在毗邻发展的必要。

    因此,笔者建议,除了基础科研设施之外,要实现真正的产业转化,还必须重视应用科研团队的引入,弥补鸿沟、完整链条。应用科研团队,既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也包括企业科研团队,从全大湾区来看已经具有优势。因此,在光明科学城的运营思路上,要具备全局观,将辐射能力放在大区域,整合光明科学城的基础设施和大区域的应用研究,事半功倍,对于产值税收等区域性经济考核指标,应该有所突破创新,要看辐射能力,而不是仅看注册地这种区域划分。很高兴,在本段最后,还提出了加强“共享水平”的说法,“只管建不管用”的年代过去了,“自己建自己用”的年代也过去了。

    图/深圳梦

    二是催生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成果。大湾区拥有高度市场化的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若干意见》提出光明科学城将紧扣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以科研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催生能够取得实际应用效果的标志性成果。

    为了验证“科研经济”是不是一个新的提法,笔者专门在Google和Baidu上进行了查询。果然,此前尚无。

    科研经济,应该是相对于产业经济而言。产业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载体是产品,市场是终端消费者。对比来看,科研经济的主体应该是科研工作者、尚未成为企业,载体应该是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市场应该是购买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人和企业。

    过去的产业园,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光明科学城提出的“以科研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更像是一个集中的、有体系的、规模化的、服务具有针对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过去这样的基地有没有?有,一般在大学和科技机构的科技处、成果转化处、知识产权处。而光明科学城提出的,则更像是要组织一个专业的团队,将上面体系内分散的各种“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服务平台,平台的落地就是园区。

    这让笔者联想到今年1月成立的中国高校创投研究院。高校应该是科研经济最有挖掘潜力的地方,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相比于美国等科技成果转化率领先的国家,我国还较为落后。以前,科研经济的转化责任,落实在科研主体——高校院所自身之上,但由于高校院所的主营业务不是也不应该是产业转化,所以沉淀了较多的科技资产有待挖掘。

    于是,教育部另辟蹊径,将科研经济的转化主体从高校端,转移到创投端,用市场和资本来主动挖掘科研宝库,变被动为主动。今年1月,在教育部的见证下,中国高校创投联盟正式成立,并且成立中国高校创投研究院,其发起股东包括前海母基金、星河资本、东方富海、清科、基石资本、同创伟业等中国一线创投机构。

    中国高校创投研究院的成立,和光明科学城提出的“科研经济新型产业园”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科研资产为标的,以市场主体为抓手,不过前者强调资本,后者强调空间,若能两者结合,可能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基地+基金”新型产业园模式。

    三是打造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汇聚交流的新平台。光明科学城将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引进管理机制,推行精准引才创新举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探索实行人才薪酬包干制,集聚全球优秀团队和人才,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高地。

    几乎所有的规划,都会讲到人才吸引问题。毕竟,人才是落实规划的最重要因素。

    光明科学城的具体手段上,提出了“柔性引才”,这和过去的“刚性引才”形成了鲜明对比。“刚性引才”,强调是人才的归属,人必须来深圳,人必须全职,人必须把组织关系调入等等,即求所用,也求所有。事实上,这有违人才网络化趋势,去中心,可能即将成为高端人才的组织形式。

    而“柔性引才”,也不是深圳首次。在深圳的鹏城实验室,就建立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制度——双聘制,即被原单位聘用,也可被鹏城实验室聘用,即可以领原单位工资,还可以领鹏城实验室工资。这样的大胸怀、大格局,成为了鹏城实验室招揽人才、快速发展的法宝之一。

    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还是在于开发,在于不拘格局,在于对人和事的本质尊重。

    较为遗憾的是,在人才引进层面,笔者没有看到更多地关于对国际化人才引进的目标和服务配套措施。“双区”建设,大湾区,不是广东省的大湾区,是中国的大湾区,更应该是全球化的大湾区;先行示范区,是中国的先行示范区,但更应该是代表中国去参与国际竞争的示范区。所以,国际化,才应该是双区建设成本的关键。资源要素在国内聚集或者转移,都不是双区建设的成功,只有国际化的资源和要素在深圳、在大湾区集聚,才能真正算不辱使命。

    因此,笔者建议,既然光明科学城是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就应该在全球领先的科研基础设施之上,更加注重对国际性人才的引入,提供国际化人才必要的有突破性的服务举措和便利,具体举措,其实各种研究很多,需要突破的政策障碍也很多,只是看有多少的魄力去做而已。

    四是建立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的科技管理新机制。光明科学城除了要打造科学研究的“硬设施”之外,还将积极营造制度创新的“软环境”。通过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行管理、科研项目的经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利用以及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路。

    科研管理层面,一直以来诟病不少。

    过去的科研经费管理,更多是向物倾斜,而不是关注科研主体——人。向科研工作者多发一点钱,就像给个人输送了多少利益,国有资产存在多少流失似的。放开,改革,有没有输送利益的嫌疑,有,但不能因噎废食,而因加强监管,提高违法成本。

    人才评价机制,在疫情背景下,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甚至引发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这客观反映了我国现有人才评价体系唯论文论的严重弊病。    人才,哪怕就是科研人才,也可以分为三类:教学型人才、科研型人才、创业型人才。每种类型的人才如果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应该得到应有的评价。

    因此,光明科学城的规划,细节到了对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真的是非常深入,可以说不是一个常规的片区规划,是一个真正关注如何突破制度限制,如何找到关键突破口,如何为中国下一步发展找到答案的规划。粗中有细,赞赏有加。

    五是开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产城融合已成为现代科学城建设发展的趋势,《若干意见》从资金和空间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供给等方面提出系列创新举措,全面提升光明科学城的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产城融合这一段,笔者翻来覆去的看,也没有看到更多的新东西。对于光明科学城来说,在空间布局上,除了青山绿水、交通组织、教育医院配套、产业用房保障之外,有没有需要针对性研究的东西?

    在此,笔者想提几个问题:光明科学城的产业空间,是以研发办公的类写字楼业态为主,还是以高端制造的工业上楼为主?

    如果是前者,在深圳类写字楼业态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光明科学城的空间定位有什么不同,是和其他区域同质化竞争,还是差异化竞争,如果是差异化,差异在哪里?如何避免一个规划,又新增大量供应量,让本来就已经30%左右空置率的市场雪上加霜?

    如果是后者,制造业布局在大型基础科研设施周边是否合适?用地的经济性是否能体现?一条马路之隔就是东莞,如何和用工成本、用地成本都相对较低的东莞进行竞争?

    上述问题,我想都是光明科学城的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

    笔者眼中的光明科学城,绝对不是高楼林立的CBD,不是追求高容积率的石屎森林。它应当是城市中的一片世外桃源,“离红尘不远,离自然很近”的科学乐园。但为此,所需要承担的,是高昂的拆迁成本,相对低的土地出让收入,中间形成的财政缺口,深圳、光明,准备好了吗?

    (注: 本文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的企业)

    阎镜予 星河产业集团常务副总裁、星河资本合伙人、星河·领创天下创始人,观点地产新媒体专栏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阎镜予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楼市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