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人们期待购物中心中能拥有更多元体验的场景。精细化运营成为管理方的必修功课,眼界与嗅觉同样重要。
主持嘉宾:
钟廉军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战略顾问部商业咨询负责人
讨论嘉宾:
武斌美林基业集团副总裁、董事合伙人
罗征 湖南梦洁家纺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
曾丽 岁宝百货商业中心总经理
叶姿 简爱集团董事
钟廉军:今天非常荣幸受观点机构的邀请,作为第一场圆桌讨论的主持人,我是来自世邦魏理仕的钟廉军。今天也非常荣幸跟4位重量级的大咖嘉宾一起探讨今天的议题“商业无界”。
前面很多主讲人都提到一个词,今年是消费大年,从主观的感受,大家可能也感觉到,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民众,都非常关注消费板块,是否这就是商业无界?因为我们被它完全的包围着。但是从专业的行业角度来说,我们可能反过来提一个问题,商业的界限在哪里?它有标准吗?
在过往的20、30年,中国内地的零售商业市场,它的标准可能就是对标,对标国外,无论是以前的欧美,后来的日韩,包括曼谷、新加坡等等,但是最近5到8年,我们似乎又感觉到,我们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我们有了自己的标准,尤其疫情之后,我们的商业模式、形态、场景都在不断地迭代升级,我们又不禁去问,未来的商业边界在哪里?所以今天我们尝试从人、货、场这三个商业的主要素来探索一下商业无界的话题。
首先进入第一个问题,关于人的无界,关于消费者消费心智、消费喜好的无界。最近有两个词都叫做“性价比”(“兴价比”),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大家捂紧钱袋子,不敢消费。
另外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些年轻的消费群体,为了他们的宠物、为了一场演唱会、为了二次元的手办,纷纷一掷千金的消费,这两股消费的趋势,它是否矛盾或者它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又能否代表着我们未来的消费趋势呢?
我们知道武总在多个商业集团工作过,包括现在在美林工作,有丰富的操盘经验,您可以从消费者未来的趋势做一些分享。
武斌:刚才您说性价比和兴价比,我觉得是一件事,因为它是跟我们这个时代人群的年龄梯度是有关系的,可能70后、80后觉得性价比是一些商品的消费,可是到了90后和00后,他觉得这个产品加上文化属性,加上一些社交、互动体验,他觉得值。所以,我认为性价比和兴价比是一个逻辑。
现在从消费物质到消费文化、消费情绪、消费多样性的东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地大物博,它整个发展是有一个坡度的,当然如果在行业内掌握足够的数据量,你会发现中国从东到西,从沿海城市到中西部地区,它不是一个逻辑。
我们不要拿一个概念去看到底现在是该拓店还是该收缩。比如说辽宁、山东、江苏、福建等等地区,这些地区高度内卷,压力也很大,消费也分流,甚至很多餐饮商户选择撤离购物中心,因为流量不饱和。所谓购物中心这种聚合流量的能力不体现出来了。
可是我们再看中部城市群,安徽、河南、湖南、湖北这些地方,它还正当时,甚至很多品牌还在做连锁加盟、做扩店等等。再往中西部看,银川、西宁、昆明、贵州等地,这些二三线城市可能还处于消费升级的过程当中,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因地制宜,看区域性的特征、区域性的竞争力,以及区域的刚需和潜在需求。
钟廉军:似乎听起来物理界限上有界,但是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又在不断地提档升级,又似乎突破了一定的界限。
我们再请教一下梦洁的罗总,我知道您之前也在业主方任职过,现在来到了品牌方,请您从两个方面谈谈消费者未来的趋势。
罗征:谈到性价比和兴价比的问题,我认为还是有一点区别。
如果说性能和价格比的话,应该它是偏大众的,偏规模的,这样的性价比是极致的,比如说优衣库和我们的某个男装、女装的品牌来比,它的性价比更高,因为它规模大,人群受众也大。
在兴价比这一块,它迎合的是两种,第一种是完全靠兴趣的,第二种是小众,也代表创新,代表一种新的趋势。如果说有这种新的趋势,在所有人还没准备好的时候,你的创新带来的是高附加值,所以“兴价比”付出的是更多的金钱,它带来的是高价值、高回报、小潮流的趋势。
两个有可能都追求,但是你要求稳的话,肯定是求性价比,求大众。
如果我们有一些能力去创新的话,我们还是要找到一些“性价比”的东西,梦洁也做了一些兴趣价值比的东西,我们更多的会去做这个领域的兴价比,同时我们还会在每一个主题或者是每一个小热点的时候做一些东西,比如说运动兴起,我们去年做了一个登峰的主题,我们把被子送到了珠穆朗玛峰,也是行业内的首创。
比如说现在航天比较热门,我们跟那边也做一些合作,这就是在老品牌里面找到“兴价比”。但是在我们常年经营的品类,或者是单品中,我们会追求某一个单品的量,去做某一个单品的性价比。
钟廉军:当下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的,品牌方、业主方也要做不同的应对,想从百货的角度听听曾总的意见。
曾丽:未来的消费趋势,我觉得真的是在不断创新的,在坚持的路上不断进化和迭代。从消费者的角度,大家更倾向于聚焦在个性化的追求,毕竟95后、00后是新生的崛起的主力军。还有多元化、元宇宙等等更多方面的选择。
我觉得最新境界的一个商业就是融合商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资源整合,我觉得这是未来商业的一个趋势。刚刚讲到扩内需,跟着政策走,发现了很多新的商机,我们也在传统的领域里不断地升级调整。
借这个机会我也讲讲岁宝百货,岁宝百货是跟着改革开放走的,也有过高光时刻,这几年我们一直在默默的耕耘,因为我们在传统领域碰到了瓶颈,所以2018年开始我们不断地进行改革。
当然后来碰到了疫情,这三年大家都很难过,在2023年的时候,我们带着趋势化的运营和精细化的管理,从疫情后高空置率的问题,以及因为经营困难带来的收缴率的问题,在2023年年底的时候,我们以满铺率98.8%的状态呈现出来,租金收缴率达到了97%以上,也就是说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健康的数据,也从传统的领域深耕到社区的商业板块,做了很多标杆性的东西。
很多人可能对我们的感官还是以前的岁宝,也欢迎大家看看我们整改之后的项目,我们应该是突破了传统领域的瓶颈,现在很多跟我们同时代的商业板块的商场也在学我们,因为我们的确是给社区品牌做了很多沉淀。
随着疫情后消费习惯的转型,消费者的黏性是需要我们去帮他们嫁接的,我们在这一块做了很大的工作,希望大家有机会去我们深圳的几个项目看看。
我们在2018年跟盒马有一个战略合作,今年我们把盒马跟我们战略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以盘活项目体为导向,解决盒马的经营困顿问题,也提升了新市场的迭代革新。
钟廉军:以岁宝百货为代表的百货业的老前辈对于会员的维护,包括对消费者的实际黏性的掌控,一定是有非常多的密码掌握在手中。
同时也想请教一下简爱集团的叶总,从湾区角度来说,简爱的消费者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特点?也请您从全盘来谈谈您的看法。
叶姿:我回答一下钟总最早的问题,我们这个议题提的是人、货、场的角度来看商业有没有界限,以及从下沉市场来看,我们的用户群体对商业的决定性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的回答是,商业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不是盒子的大小,也不是业态的形式,也不是品牌长什么样子,也不是标准型还是非标型的商业,而是用户的需求。
到底这个界限在什么地方?我们认为,未来兴价比大于性价比的原因,是消费者现在的需求是生活场景的需求和情绪的需求。这两个需求我们是从何而知的呢?一个是市面上很多信息我们看到了,第二是因为简爱进入商业市场稍微晚一些,我们在努力学习,在这样的竞争中,我们发现唯一有可能提高我们护城河的就是用户思维。
简爱过往做了十多年跟商业地产结合非常紧密的家具市场,基本上都是跟购物中心合作,那时候我们的变化是把家具市场从偏远地区搬到了市中心,让精英人群认为买家具还是一个购买生活方式。
简爱从2023年开始继续进行革新,包括我们都在做很多学习,目前也在跟全国用户运营第一的头部品牌零一数科合作,从这个背后来看用户运营需要什么东西。
所以刚才提到一个是生活场景需求,一个是情绪需求。前两天我还见到罗莱的董事长,他问我一句话,为什么亚朵能卖枕头,而且这个枕头卖到了2023年的头部销量。我就告诉他,这不是品牌竞争,而是场景竞争。
因为亚朵瞄准的是城市白领的智慧选择,打的是入睡的场景,所有的信息都是在围绕这个场景,反过来这也是一个圈层消费。我们说的生活方式,到最后都是一群人拥有一群人共同的痛点或者痒点,你能解决你就出圈了。
我们也在看我们的购物中心到底能够满足哪部分圈层的特定需求、场景需求,包括刚才提到宠物、香氛等,都是圈层需求。
另外一个是情绪需求,除了刚需需求之外,再往上就是情绪需求,前面陈总也讲到刚需消费之外的用户购买决策变得很谨慎。这部分的情绪需求是什么?就是能不能满足用户一部分的价值趋同,或者他认可的东西。
这里面我们有非常好的案例,比如全棉时代,我们给他做了一个棉花工厂的小程序和活动,配合线下营销活动一起去做。这件事情带动了500%的用户裂变率,以及低至1.5元一个新用户的增长成本,这个数值是非常优秀的。
但是这个背后是什么?是因为全棉时代有非常核心的用户非常看中健康、有机、无污染这件事。在这个事背后我们也在检讨,我们所有服务的零售品牌在成长,我们商业体还没有找出想解决哪部分用户圈层场景需求的问题,或者考虑自己能打造什么场景,比如社交场景、夜里经场景,我们有没有做得更好?
另外就是部分用户的情绪价值,我们未来也要求我们自己真正看中用户,我们这个商场除了链接产品、品牌和用户之外,还给用户提供了什么情绪价值的趋同。
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界限会是在对用户的理解有多深。
钟廉军:每个圈层都值得重新挖掘,成为一个新的赛道,正好是商业无界体现的第一个方面。
刚才我们探讨了人的无界、消费者心智的无界的体现。另外大家可能更关注的是货的无界,尤其是今天4位嘉宾都非常有发言权,就是关于百货卖场跟购物中心的界限。
我们在行内有这样的说法,现在百货卖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进入购物中心时代或者后购物中心时代。但是刚才听到岁宝的介绍,恰恰我也关注了在去年年底的年报,包括王府井等等,有相当一部分的百货集团去年的营业表现是非常不错的,有两位数乃至三位数的增长。
回归到现在的卖场,有山姆这样的仓储式的卖场,也有宜家为代表的家居卖场,同时还有京东为代表的电器卖场过来,非常出圈。百货、卖场的优势只是货本身吗?未来百货和购物中心是无限的融合,还是又衍生出不同的细分的赛道?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请教岁宝的曾总。
曾丽:我觉得这几年随着商业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百货到购物中心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因为基本上已经互相在渗透和整合,所以我觉得现在更多的是新生的崛起的主力消费群体,我们如何捕捉这一类的消费者。
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深耕社区商业领域,我们觉得从传统到现在改成的社区购物中心,到大体量商业,未来大家一定是以便利为导向,所有品牌在疫情以后都认为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小而精,如何增加跟消费者黏性。
所以我感觉购物中心和百货的界限已经慢慢在模糊了,你和商户的合作模式,以及经营的业态都非常相似,都是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迎合主流的消费群体。
钟廉军:所以还是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本身,无论它是卖场的形式还是购物中心的形式。
未来百货为中心还是场景为中心,还是二者的融合,想听听罗总的意见。
罗征:在任何时代谈消费,产品是底层,然后再谈场景。按现在的趋势来说,更方便的场景是购物中心,但是千万不要忘了走在我们前面的,原来也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日本,它的百货是非常繁荣的。
比如日本现在的两种业态,它的奥特莱斯就是一个购物中心的模式,银座的百货也依旧很火。我们看到百货给到人的是除了产品以外更多的服务。
刚刚简爱的领导也讲了这一点,更多的你会去从会员角度去看如何服务你的客户,购物中心现在给到的是一个很好的场景、空间、动线,一个新的玩法。
我想现在购物中心是一个主流模式,但是中国还有这么多百货,会完全转成购物中心吗?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但是这条路是怎么走的?我离开百货已经有两年多了,我不敢发表意见,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3年、5年,它肯定还会有一些转机。
会有融合,但是绝对也是有区隔的。
钟廉军:确实我们也看到包括国内、国际上,现在百货都在非常积极地探寻着下一条出路,或者焕新的动态。我也知道武总之前也在万达百货任过非常重要的职位,我想特别请教一下您对百货未来的看法。
武斌:我们做商业零售,不管是在购物中心卖,还是在山姆卖,还是在百货卖,它都是一样的,但是加了运营,它就会发酵,不同的团队对产品的打造和场景的打造能力是不一样的。
所以百货、商业街区或者购物中心,这只是产品形态问题,消费者五花八门,他一定需要多样化的商业业态产品。但是你要说百货消亡的话,我们看看百货店现在关了多少,再看看购物中心现在关了多少?购物中心的存量市场空置率有多大,再看看百货公司是什么情况?我倒觉得百货公司还能勉强活着。
而且百货也在进化,超市也在进化,沃尔玛慢慢演变消费需求转向了山姆,山姆就是有更好的购物体验、更好的空间,更好的商品选择。以前家乐福、沃尔玛有上万个SKU,消费者选择压力很大,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物质匮乏的时代了。
山姆通过它的优选、严选,控制在四五千个SKU,是不是节约了消费者很多时间,让消费者变得很方便?我想这也是一个进化。百货公司也在进化,只不过它现在的很多业态不叫百货公司了,它叫品类集合店、品类百货或者潮流生活方式集合店,它也是百货。我们看丝芙兰,有很多化妆品的集合,它到底是什么品类?
之前我在银泰也研究过这个问题,我们后来再开5万到8万平米的大型百货的时候已经很谨慎了,可是我们在选择1万平米到2万平米的时尚百货和潮流百货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
比如说我们可以扣减掉很多消费者不敏感、不是那么刚需的品类,集中精力做流行服饰、杂品、珠宝、女鞋等等相关的品类,是不是可以做更好的女性的生活馆呢?
比如说日本,现在很多百货公司都在往这个方向做,日本的商业体空间不会很大,它不会做大几万平米的,它就是做一些小而美的商业,这种百货更有消费的引导性。
以前我们在杭州也做过一个顾客问卷调查,我们发现80%的顾客进购物中心是没有目的性消费的,并不是说我进这个场子我要知道要买什么,可能我就是来逛一逛,但是80%的顾客进去,有80%都产生了消费。
所以你说消费是有目的性还是无目的性的?所以消费还是需要引导,需要产品和商品的组合,像山姆以前做小包装产品,现在做大包装产品,广州的家庭客,他就比较关注这种大包装的商品组合,觉得比较实惠,他就会选择这种商品形式。
还有商品推荐的能力,卖得好不好还是看吆喝,我们看到现在互联网上的视频博主,他们卖的货也是类似的,但是为什么你买他的货,不买别人的货?因为这个博主谈了很多他的体验,让你知道这个产品怎么样。如果我们的商业体有很多这样的体验,用户也会愿意买你的。所以货是一样的,就看你怎么运营。
钟廉军:武总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就是对百货在体量做减法,对商品做精选,在体验上做加分,再拥抱一些新的互联网或者新的媒体的渠道,也许是未来百货的出路打法之一。
最后再请教叶总,在家具这一块,我一直也很好奇,家具专业市场也好,卖场也好,在目前的行经下,它的生存的情况,包括未来它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叶姿:家居商场或者是家居的专业建材市场,它其实还是一个货的逻辑。如果从一个商业地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我们不是讨论货的逻辑的时代了,在没有互联网之前,货不好找,供需有差异,所以商业地产成为了比较重要的以货为导向找用户的逻辑。
现在我们反过来看做商业地产更应该是一个平台逻辑,怎么理解呢?天猫、唯品会、京东、淘宝都是大型的商超或者大型的购物中心,它其实就是大百货。
但是反过来,如果是平台逻辑,我们看两个点,第一是我要什么样的流量,因为流量决定了我跟品牌的关系、跟用户的关系,到底这是一个种草场还是收割场,还是种草、收割+转介绍都完成的场,这决定了未来我们线下业态可能长成什么样子。
有可能是盒子+街区,有可能是我的货什么都有,也有可能是专业市场,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每个做商业地产的最后回来看这个平台,我服务什么流量,我服务的流量找到什么样的定位,服务他什么痛点需求,这些东西决定了我们跟品牌、用户的关系,最终还是跟品牌的关系。
回到刚才的问题,未来的家居商场或者专业品类的市场,它可能会怎么长?我认为专业的属性一定会存在,因为每个城市、每个区域一定会有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只是数量多少、运营形式,以及这个商业下面还需不需要一些别的服务的问题。
比如简爱近期在跟华南最大的一个灯饰产业的商业合作,他们原本的定位就是一个灯饰广场,服务来自全球的采购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做加法,我的基础定位定好了,如果我的商业体要起来,就像一个平台要火,就是在流量上做加法,在服务上、推荐机制上不断玩加法,所以未来我认为是不存在什么货的标准或者商场的标准,我们到最终每个商业中心就是一个购物平台。
现在仍然有很多小的互联网平台出来,原因就是每个互联网平台都在揪一个细分市场。这也回到百货这个方面,今年年初我们还去了一趟日本,我们也发现日本的很多百货也在改,他们从传统的百货变成了一个聚焦在某一个品类市场的百货,就是服务于某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还增加了给设计师免费或者付费申请合作的展示区域。
所以不管是百货、购物中心,还是大型的商场,最后我们还是会看我作为一个平台服务什么样的流量,做什么样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做加法,而不是看到底是百货能活还是购物中心能活。
钟廉军:货本身是非常容易同质化的,更比拼的是大家打造平台,打造提供给大家这种场所的能力,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
这也延伸到第三个话题,也就是场的无界。说到场,这两年大家热议的就是标准和非标准商场的区别或者说它们的PK。近几年来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公园商业还是物业改造的商业,还是一些街区,都会纷纷把自己标榜为非标商业,甚至很多的购物中心也会引入非标商业的操作理念,比如说它会辟出一个常换常新的街区、市集,又或者是引入一个主理人的场景等等。这就引申出商业到底存不存在标准或者非标准的概念,未来我们的商业能否从非标商业身上借鉴一些东西?
曾丽:我觉得非标一定是在有标准的一条线里去把它界定出来的。但是非标和标准,从项目点来说,我觉得就是未来的定位问题,你的定位吻合你的消费群体的需求,这就是标准,就是你的消费所需的。
很多时候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这个场多大,比如电影院,疫情前有很多非标,这个概念也是在标准的前提下延伸出来的。所以如果要界定它,消费的需求决定了你的标准是不是非标,在我的认知中,我觉得所谓的非标一定是有前提的。
罗征:我是长沙人,长沙的金茂城我很熟悉,它就是一个标准化的商超,超级文和友就是一个非标,因为别人没有做,它就是非标,未来它这个模式在全国都能打成功,它就是标准。
这是我的理解。它打造的是一个80年代的街区,成都的旧工厂街区的打造,它也是一个非标,如果都打造成一个工厂街区,那就是标准的工厂改造街区了,这是从字面理解。
从突破性来讲,我们是不拘泥于场景的把我们的运营标准加进去,它就是成为了一个标准的运营,只是一个非标的外形而已。如果运用到我们的一些事情当中,我觉得标准的店也会拿出一些区域做非标的动作,这就是我们的一种突破。
结合到梦洁品牌来说,我们也会做一些主题的产品,或者主题的系列,跳脱出本品牌的东西,比如说没有人想过我会跟中国航天合作去做一款枕头,在行业内也没有人这样做过,我们跳脱出来,它就是一个非标,如果未来它形成了一个系列,或者形成了一股风,它可能就是一个标准。
钟廉军:非常新颖的观点,所有的标准往前多走一点就会成为非标,所有非标经过完善的发展、统筹,可能又会成为新的标准。
请教武总,像美林天地这种比较大型的传统盒子型商业,最近几年有没有来自非标的挑战?请您也谈谈对非标和标准的区别的看法。
武斌:非标商业现在在小红书、抖音上比较火的,很多都是文创园、老工厂,还有一些菜市场,以及文旅项目。我们看到非标商业持续运营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我们也了解过很多商户,我们经常会判断,非标是不是旺丁不旺财,人很多,网红打卡的很多,社交的很多,但是商户是不是挣到钱了?它是不是可持续?它的商品力是不是够强大,到这个场子的目的性是不是有关联的,我想这也是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至于非标来说,美林现在正在打造我们的citywalk,我们也想把这个城市有松驰感、夜经济、有城市记忆点的东西植入进来。我经常跟我们招商营运的同事说,我们学非标的那些文艺的、网红打卡、城市记忆点的东西,学非标的形,来塑造我们大商业有商品力、有运营力的壳,这样对我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确实当下这个时代消费下,还是以地域刚需为主,我们上午也说到,美林天地还是一个刚需场,对于当下的消费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刚需消费,我们的山姆会员店周末、节假日人流都爆满,甚至排两个小时大家都愿意排队,包括我们的餐饮品牌,以及一些新能源品牌,它也是刚需,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我对非标和标准的理解。
非标商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要考虑我们做商业是长期行为,你要看它的可持续性,以及商业的交付条件和建筑条件,如果你按照购物中心整体规划,你做滑雪场、游乐场、电影院都有条件,但是如果是非标商业,这方面的压力就会很大。
钟廉军:非常赞同,非标商业为商业的生态圈提供了很多实验性的经验,也供更多其它的商业载体学习、尝试。最后一棒交给叶总。
叶姿:前面几位前辈都讲得很好,包括讲到要考虑持续性的问题。非标可以参考标准化商业的发展,未来非标一定是会走向趋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一定是一个数学题,我们所有的标准商业体,除了长得一样,它的运营方式和投资回报率方面是同质化的。
非标是我们看不懂它的投资回报率是什么样,为了让商家赚钱,我们的运营怎么样,这是非标看不明白的地方。往后非标有没有往标准参考的地方?我觉得第一个是找到自己的流量结构,以及投资回报率,包括未来非标商业里面还要看获客费用和转化费用,这是非常有趣的话题。可能非标和标准未来不在于建筑形式,而是运营的标准,到最后企业看的都是一个数学题。
钟廉军:今天我们听到来自业主方、品牌方、百货公司的大咖的精彩分享,也希望这个话题还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探讨,今天这个圆桌就先到这里。
审校:徐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