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机会,而今天我们正在挑战中往前走。
邱晓华(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阳光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非常荣幸又再次应观点的邀请,来和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些认识。
我的题目正好跟今天会议的主题有点契合,“万物生长”肯定是冬去春来才会万物生长。用这个题目,主要是基于过去三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从国家到企业到家庭,从实体经济到虚体经济,方方面面都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这场来自自然界的灾害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所幸的是,我们看到疫情终于在和我们说再见了,尽管病毒还没有说再见,但是这一场疫情最痛苦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我们将迎来疫情之后经济恢复的一个新时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冬去春来了。
第二,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外部环境严峻的冲击。外部环境的变局虽然没有完全改变,还在深度的演化,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看到了,在这场变局中中国站稳了脚跟,而且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因此我们也有理由说尽管外部环境还在演变,但是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方方面面的条件,有了一个更好的往前走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冬去春来。
第三个层面,应该说过去几年我们国家的政策起起落落,但是方向没有错,但在操作中确实有一些应当去注意,应当去改正的地方。
比如说对待绿色产业的发展方面,在对待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方面,对待平台经济的发展方面,对待教培行业的发展方面,对待民营经济的发展方面,在过去几年都有这样那样值得我们总结的地方,而今天我们看到这些不足的地方正在受到重视,正在得到纠正。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说政策正在由原来的影响经济的稳定转到支持经济的稳定上面来,因此也可以说是冬去春来了。
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我想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来和大家分享和汇报。
我们回头看看中国经济的表现,第一肯定是要先看看外部变局下面的中国经济。
在这场变局中,中国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无论是地缘政治格局的大调整,还是科技革命新时期的到来,中国都是这两大变革中间的主要方面之一。
从地缘政治格局调整来说,说到底就是中国与美国、与西方关系的调整与变化,而今天看这种调整还在继续,但是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这场调整中间有可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这场变局的值得期待的一个更好结果。
在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中间,中国确实是和全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而且我们看到,尽管外部在这方面对中国施加了很多压力,但是可以看到随着改革深化、政策完善,一个科技自立自强的大环境正在形成,一个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正在具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困难中中国这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也会取得一个更好的结果。
因此,在世界百年变局之下的中国经济,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困难的,因为挑战越来越多,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也看到机会越来越多,因为唯有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机会,而今天我们正在挑战中往前走,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
如果前者说的是外部环境变了,我们要有两手准备,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这一点回到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基于中国经济内在的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从这一点去思考中国经济,去研究中国经济。
1、中国的人口周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从人口的增长期转到下降期,尽管下降目前还不能说是趋势性的,但至少是一个转折性的。
因此,在人口出现下降的大环境下面,过去以人口增长作为一个参照性的政策体系、经济体系都可能需要调整,都需要完善。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人口减少,老龄化社会到来,对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社会养老财政的负担都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2、中国经济以往的发展模式在今天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阶段。以往的发展模式更多是一个以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为特征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今天这条路已经走不下去了,我们需要改变。
因此,在改变中间我们看到了经济增长速度由一个快速逐渐减缓,转为中低增长速度,而且这种速度的转变比人们的预期还来得快,这也是我们要看到的。
由于增速的变化,给政府、给企业、给家庭都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企业负债率超过100%,家庭负债率超过40%,这一定意义都和经济增速减缓是相关的。因此,在这个情况下面我们看到如何修复资产负债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间是一个值得去改变的问题。
3、消费升级和经济升级对商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更高。我们在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全面小康之后,正在走向更加富裕的新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消费者的角色和生产者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短缺年代生产者是上帝,而在今天相对宽裕的年代,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说了算。因此,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方面也到了政策体系和生产体系需要进行重大改变的阶段,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供给体系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就业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市场需求萎缩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这是我们应当看到的。
4、社会转型也伴随着经济的转型接踵而至。我们知道,在解决了物质生活的基本短缺之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更高,因此对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应当由建设者转到服务者,转到市场的监督者,而不能继续停留在建设者为主的角色上面。政府应该更多地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更好的公共服务,应当对市场秩序发挥更好地监督,这样社会的转型才能取得顺利进展,社会稳定才有保证,要不然这方面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因此,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经济告诉我们的是,中国发展的条件变了,发展的方式变了,我们应当相应地改变。而今天,我们正处在改变的过程当中,改变的进程越快,我们取得的主动越强,改变的结果越好,我们发展的结果就越好。
把眼光聚焦到当下,当下中国经济,前面说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内在条件的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比以前明显增多,因此整个经济的发展应当说经历了一个深度调整的过程。
这次调整之所以超出人们的预期,主要有这三方面的因素:
1、就是疫情的冲击加重了经济调整的困难。不可否认,这三年新冠疫情的冲击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020年,中国经济只增长2.2%,2021年在第一季度上比较好的恢复,增长到了8.2%,但是2022年中国经济又受到疫情的冲击,最终只实现了3%的增长结果。
因此,这三年我们看到的是疫情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加重加深了转型升级中外部更多的困难,我想从这一点来说疫情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根据我初步测算,去年中国经济增长3%,至少有2个百分点是和疫情相关的,这是我们应当看到的第一点,就是疫情对中国经济应当说是一个影响比较深的表现。
2、政策调整下的中国经济,这也是我们看到比较明显的,突出的是前面讲了平台经济、地产经济等方面的调整。
政策的调整一度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比较多的影响,如果说三重压力(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是有多种因素的话,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与政策的调整变化相关。
由于政策的调整,带来了供给在能源方面的短缺的冲击;由于政策的调整,带来了就业方面矛盾的突出、需求方面的压力增大;由于政策的调整,带来了投资者、生产者、消费者对未来预期的一些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政策的调整也是经济调整超出预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比如说房地产,在去年应该说经历了至暗时刻,所有房地产指标的数字都是负数,这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上是没有的,而这些之所以会有负数,就是与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密不可分。
由于政策调整使得这个行业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出现了所谓的市场的问题,我想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去年中国经济增长3%也是由于地产的拖累所造成的,至少影响中国经济将近1个百分点。
如果没有疫情的冲击,没有地产的拖累,2022年中国经济可以完成或接近完成年初确立的5.5%预期目标。
此外,不得不提到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去年出现的所谓的俄乌冲突,美元加息的强周期等因素影响,使得外部环境一方面是通胀高企,一方面是经济收缩。另一方面,美元的加息又给许多国家汇率的稳定、资本的流向、商品市场的变化带来了影响。
过去三年,疫情的严重冲击,一度大家认为外贸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事实上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的外贸却是一枝独秀,这是因为2020年中国在疫情冲击下比较快、比较短的时间里面控制了疫情,因此赢得了经济比较快的修复和恢复,给整个国家的经济提供了一个产业链、生产链方面稳定的支持,因而在世界遭遇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中国的外贸确实表现得相对强劲。
但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外贸确实出现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急剧下行,今年1-2月中国外贸出口还是负数,我想这就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不管怎么说,短期的经济这些因素都是应当关注的。
好了,说说2023。
2023年已经将近要过去一个季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得到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今年的中国经济将好于、快于上年,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前面所说的诸多的对短期经济造成冲击的因素,在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了改善和改进的前景。
比如说新冠疫情的冲击这个因素,今年影响将明显地减弱,因此在我们可以有一个服务业的修复、消费的修复,这上面应该说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又比如说房地产对经济的冲击,应当说最困难的时期也过去了,今年房地产尽管还很难说由负转正,但是至少刚才几位专家说的,1-2月份的数字表明房地产领域的数字下降的趋势明显地减缓,降幅明显地缩小,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了。
因此,从全年来看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拖累将明显地减弱,这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从外部环境来讲,俄乌冲突将从哪里发展还有待观察,但是强美元的因素在今年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了见顶转折的变化前景。美元加息还在路上,但是加息的力度减弱,加息的周期缩短的这样一个前景,已经在向我们走来,最多上半年还有2、3次的加息,下半年美元加息将可能停止,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
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因素也会趋于平稳,而不是更加明显,这就是作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最表面的三个理由:疫情、地产和外部因素。
从一个更长趋势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的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来了。
第一就是中国政治的稳定性已经越来越确定了。这是一个在不确定世界大范围下最确定的因素,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周期进入了一个高度稳定的阶段。而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政治的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政治的稳定性加强一定会给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提供一个更加多的正向支持。
第二政策的明确。二十大已经明确提出从现在开始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就是“两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可以说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将以现代化作为目标,政策的出发点、落脚点都将以这个作为最重要的参照性。
同样,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告诉大家,就是在整个经济工作中要把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放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实现整体经济的全面好转,就是实现国民经济整体好转。
整体好转主要标志:第一肯定是经济增长速度要回归到潜在增长力的区间,而当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力的水平就是5%-6%;第二个标志就是整个经济方方面面,从生产到建设到消费到流通,各个环节都要由负转正,实现正面的增长、正向的增长和良性的循环。
从这两个标志来看,今年年度的经济政策也一定是向拼经济倾斜。
第三,从今年两会精神来看,我们已经看到了以提信心、以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政策信号。因此,在整个两会中间,除了领导人的换届、机构改革之外,跟经济、民生相关的就是要提信心、高质量。
从总书记到听取江苏代表团意见的讲话来看,高质量作为一个关键词,从“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改变”“两个健康”“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等等表述来看,都意味着我们党再一次端正了对待民营经济方面一些社会上不正确的认识,所谓的一些噪音和杂音得到澄清。
因此从“两会”角度来看,财政政策要保持三个加力,第一支持的力度要加力,财政赤字率定为3%左右,比去年的2.8%提高了0.2个百分点。第二专项债的力度要加力;第三要基层下沉的力度要加力,那就意味着财政要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持的力度。因此,从财政政策角度来看,积极的基调会更加的明显。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将更多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稳增长。
我们看到的是准备金提早下调,看到前两个月社融总量、信贷投放量的数字,都预示着货币政策在今年上半年一定是要以服务于整体经济的好转,服从高质量发展这样的一个主基调,这就是从政策面上来看。
此外,我们不能不看到市场、转型、动力三个方面:一方面市场去年扰动因素比较多的今年可能会逐步减少,因此使得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都会有一个比去年表现好的前景。转型,应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上补短板强基础促循环的加速推进,对中国经济的支撑力度会进一步表现出来。
动力,应该说创新驱动、内需拉动,两大动力将是今后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推动力。目前来看,科技创新的环境会更加的优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
从内需上看,对有效投资的支持的政策更加明确,对消费促进的政策更加明确。因此,从需求动力角度来说中国经济的恢复也是有条件变得更好的,这就是我想和大家说的,中国经济的春天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会向我们走来。
说到这里,也有必要再说几句。春天,一方面是充满着希望,万物复苏的季节,温度是温和地上升,这是它的一个特征;但另一方面春季又是一个多变的季节,因此春天在多变中间也有可能出现“倒春寒”这样一些因素。
我想,当下外部环境出现的一些银行扰动,就是今天倒春寒的第一个黑天鹅事件,我们需要高度关注。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怎么解决,需要关注房地产领域里面潜在的一些金融风险怎么化解,这些都是在春天下面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做好应对春天中的一些不确定、一些可变的因素。
当然,疫情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因素,尽管最困难的阶段过去了,但是毕竟病毒依然还在,因此我们还要做好与病毒长期为伍的准备,在各个方面做好应对的准备。
总之,2022年经历了风风雨雨,2023年风雨犹在,但是阳光也会出现。谢谢大家!
撰文:邱晓华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