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演讲 | 陈淮:房地产强者恒强时代的两个故事

观点网

2017-03-22 15:32

  • 大的企业若干年来始终在不断地扩张,并且占有的不管是销售额还是销售量的份额都越来越大,企业的集中度有明显提高,这个趋势叫做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陈淮(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产业组织结构”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万亿时代,以及刚才卓越100榜的榜单发布有些关系。

    我们的确进入了一个强者恒强的时代,大的企业若干年来始终在不断地扩张,并且占有的不管是销售额还是销售量的份额都越来越大,企业的集中度有明显提高,这个趋势叫做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讲个故事,2015年年初的时候,有深圳市房地产业著名的领头人说,房地产业的黄金时代过了,今后恐怕最多是个白银时代。还有一个教授,据说是发改委的顾问,说赶紧把深圳的房子卖得一套不剩。我猜听了他的话的人现在杀他的心都有。

    当时我就讲过这个故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家电业异军突起,那个时候的丈母娘需求,从80年代初、中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升级为冰箱、彩电、洗衣机,中国的家电业有了长达10余年的辉煌,一直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家电业也涌现了一批非常知名的企业,遍布大江南北,北京的雪花冰箱、牡丹电视机,上海双鹿冰箱等等很多品牌。但是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到2001年初,人们说家电业的黄金时代过了。黄金时代的时候家电企业的厂长牛得不得了,屁股后面跟着一大堆的等着写条子的人说,我儿子娶媳妇不容易,就差一套家电就把媳妇取到家了。

    突然家电卖不出去了,2001年中国彩电的生产能力是4000多万台,销售量不到2000多万台,大部分的家电都在降价销售,9大家电企业在南京开会,大家说要约定形成一个价格联盟,谁也不许在成本之下竞争。包括中央主流媒体也一片惊呼,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了,意味着中国的家电企业要全军覆没。

    的确全军覆没了,曾经在90年代辉煌一时的中国家电企业几乎没有一个活下来的。但是这些企业死光了不等于中国的家电业就全军覆没了,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家电大国。不论是黑家电、白家电、大家电、小家电,我们当之无愧、别无争议的世界产量第一。你说90年代是黄金时代,还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10年是黄金时代?

    这个故事我在2015年初讲的,今天再重述,有一个重要意义。看起来我们并不是说在走下坡路,进入一个下降通道,恐怕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后来10年的家电发展中明显出现了一个结构调整,就是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崛起,成为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市场占据主要领军地位的企业。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家电业的天下,其实也是这些当年涌现出来的,没有政府保护、政府支持发展而形成的组织调整。

    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叫做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产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产业组织结构的问题。

    今天我们讨论万亿企业,上3000亿的有若干家,上千亿的有十余家,上百亿的又有几十家,其中百亿以上销售额的企业占到了半壁江山,这是一个组织结构的明显变化,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大的龙头企业在这个产业中正在承担着企业健康发展、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的作用,这些大企业没有一个是简单的规模扩张、简单的扩大再生产,而是在中国的城镇化中各自探索着一个自己的独创之路。

    比如说万达在很多二三线城市的综合体,很多大企业对城市老旧城区的改造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工进城引领着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刚才招商蛇口讲他们在湖北蕲春做项目,但是我也想告诉大家,蛇口当年发展,从穷到富是外来人聚集的,在武汉周边的地方是把当地人从穷到富的改造,这个区别就是后一条路更为艰难。

    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说华夏幸福基业,环北京城市带发展,他们当时做这个事的时候请我去了多次,我都不看好能成功。都是在中国的城市化当中探索符合人口聚集的城市改造、城市扩张、城市发展之路做出贡献的。

    第二,房子是用来给人住的,怎么让人住得舒服,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探索更新的功能、更好的配套。在这些方面,我们这些大企业都是领军的,当之无愧的核心地位,他们在过去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应该说功不可没。

    第三,这个组织结构的变化,房地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这十余年来,这种论坛我参加了无数次,每次媒体告诉我们的主题词都是扑朔迷离、怎么突破重围,怎么走出冰点。好像最近房地产调控政策频繁出台,没人这么说了,为什么没人这么说了?

    我们没听说哪个大企业面对危机了,说明以大企业为带头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应对环境变成能力比起2005年、2008年、2013年大为增强。万亿时代我想有什么值得总结的话,肯定有以上几点。

    当然市场也是在变化的,再讲一个故事:80年代初、90年代初中国的乡镇企业如燎原之势,当时乡镇企业的产值、销量都是非常大的。当时说这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异军突起。

    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乡镇企业基本死光了。为什么?不知道谁出了个主意,要让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说农民兄弟搞工业化挺好的,就在你们村里搞,千万别到城里来。

    这些乡镇企业为什么能蓬勃而起呢?因为市场面对的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产品的质量再差,它也能销售出去。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市场仿佛在一夜之间逆转为买方市场。

    我们痛失了一次乡镇企业发展为中小城镇产业依托的历史机遇,造成今天大城市人口分布不均。房价上涨跟这个情况相关,同时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市场不是总是供不应求的,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发生,到那个时候又是一轮新的优胜劣汰。

    撰文:陈淮

    审校:劳蓉蓉

    致信编辑 打印


  • 相关话题讨论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讨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观点年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