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一年 | “小公司”进化史 中国金茂更名迭代的变革一年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5-12-24 23:14
评论
编者按:2015年,在中国经济调整转型与改革持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房地产行业陷入了一段短暂的迷惘,但在这迷惘之间,我们仍然奋力追逐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风口。
互联网+、智慧城市、创客空间、海外投资、社区O2O、文旅地产、养老地产等模式与概念层出不穷,开发商们不再认为自己是“开发商”。但洗尽铅华、回归本初,房地产行业的深层次问题仍然需要面对和化解。
归根结底,这是“艰难的一年”。无论是地价和房价屡创新高的一二线城市,还是库存居高不下的三四线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库存”已如悬湖。“化解房地产库存”上升到国策高度之后,面对即将到来的2016年,我们可能看到怎样的前景?
前事之不忘,观点新媒体倾力策划年度重磅报道“艰难的一年”,回顾并总结2015年房地产行业的标杆性企业得与失,深度剖析有代表性地位城市房地产行业的真实情况。
观点网 让时光重新回流到2009年夏天,回到北京广渠门15号地块的拍卖现场,作为该地块角逐者之一的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正转身与座位后面貌生疏的竞争企业人士寒暄。
彼时,举牌竞价丝毫不拖泥带水,并最终以40.6亿击败保利成为广渠门地块最后赢家的中国金茂(方兴地产),面对潘石屹的询问,谦虚地自称“小公司”。
那一年的2月,方兴地产前掌门人何操正式就任公司董事会主席,6年后的即2015年10月9日,何操退休,辞任董事会主席。
在有关何操辞任董事会主席的公告中有着这样一段描述:“公司从一家规模不大、品牌影响力有限的‘新’公司、‘小’公司,发展为现今战略规划清晰、多业态板块并重、在行业内具有相当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无不倾注了何先生的智慧和辛劳。”
这6年间,中国金茂一直在谋求“以小变大”,2015年表现得更为直接,从引入二股东到更名再到管理层的调整,一系列的改弦更张背后,都蕴含着中国金茂一颗欲求蜕变、升级的心。
引入险资二股东
2014年,中国金茂最值得关注的是在资本市场更加积极的举措,即分拆酒店业务于港交所上市;2015年,中国金茂身上发生的“故事”太多,似乎难以从中选一个“最”。
从战略层面上来看,中国金茂2015年的两大举措是引入二股东和调整管理层。
6月9日,中国金茂刊发公告称,公司与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配售代理尽最大努力基准促使承配人按每股股份2.73港元的配售价认购最多16亿股股份。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金茂引入了新华保险,配股后,中化集团持股比例由此前的63.5%摊薄至53.98%,而新华保险以3.57亿元持股9.5%,成为中国金茂的单一第二大股东。
中国金茂当时表示,配售引入战略投资者将令公司的股东结构更为多元化,是配合国企改革引入投资者的策略性一步,并非是单纯的股本融资活动。
彼时有分析人士对观点新媒体指出,中国金茂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背后或许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另有业内人士还提到,中国金茂的国企混改将令其增加竞争力和活力,为公司营运带来协同效应。
新华保险总裁李全就曾表示,新华保险投资中国金茂并不仅仅想要获得现金分红,而是一定会支持其战略发展。
他还介绍称,新华保险在国内健康领域有一些投资,包括北京延庆、北京六里桥、海南博鳌等地的养老社区,与中国金茂未来在该领域会进行诸多合作,比如长沙梅溪湖项目,非常适合做养老社区,发展养老产业。
在成为中国金茂二股东后,新华保险很快就有了行动,以示“支持”。
11月11日,中国金茂控发布公告宣布,新华资管执行董事、总裁安洪军出任公司非执行董事、战略级投资委员会委员。
彼时公告称,安洪军在证券、保险及投资领域拥有13年从业经验,对宏观经济、证券投资、地产行业均有一定理解,并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业内人士认为,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安洪军,无疑对中国金茂未来的投资方面有一定帮助。
11月30日,中国金茂再次发布委任董事公告称,原铁狮门董事总经理高世斌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战略及投资委员会委员、审核委员会委员及独立董事委员会委员。
公告介绍,高世斌在房地产开发和投资、房地产金融、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拥有近20年经验。
更名迭代“去地产化”
如果说引入新华保险作为二股东是中国金茂在2015上半年中最受外界关注的事件,那么在下半年则是更换公司名称及“掌门人”迭代。
7月28日,中国金茂宣布,拟将公司名称由方兴地产(中国)有限公司更改为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0月14日,中国金茂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召开发布会,宣布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在发布会上,中国金茂总经理李从瑞表示:“公司将从传统意义上的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转变。”
他表示,城市综合开发与运营代表着行业未来的方向,中国金茂将在做好现有高端住宅、综合体开发以及持有物业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进服务和金融创新。未来,中国金茂将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创新、丰富投融资渠道,打造融资多元、稳健次序、特色突出的地产金融创新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金茂特别强调,公司更名后去掉了“地产”二字,目标同时转变为逐步去地产化,转型中国绿金城市运营商,同时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翻一番的整体目标。
中国金茂还提出了从“双轮驱动”到“双轮两翼”的升级计划,指在原有的“销售+持有”的战略基础上,将加入“金融+服务”两大元素支持城市开发运营业务。
更名代表着中国金茂开启了战略升级的新历程,值得注意的是,“金茂”二字对于前掌门人何操来说也有一定意义——从中国金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到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是何操过去七年的职场起点与终点。
据观点新媒体查询,2002年至2009年间,何操曾担任中国金茂(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副董事长、董事长;2009年2月,何操加入方兴地产,出任方兴地产主席兼非执行董事;2015年9月9日,方兴地产正式更名为中国金茂;2015年10月9日,何操辞任中国金茂董事会主席。
至此,中国金茂未来的钥匙转交到蔡希有的手中,公司此间所提出的5年战略目标,也就更多地体现了蔡希有的思路与抱负。
“以小变大”的底气
中国金茂一系列的调整无疑是奔着“以小变大”而去。
在2008年度中国房地产上市企业30强(地产G30)总评榜中,中国金茂(方兴地产)凭借异军突起的表现,加上传统标杆企业在当年的全方位低迷,排名领先万科等企业。
而在2014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总榜单中,中国金茂(方兴地产)则排第39位,仍然有着变“大”的底气和潜力。
新华保险总裁李全曾表示,之所以投资中国金茂,一是其结构较好,业绩和品牌保持优势;二是具备成长性,土储3000多万方且成本合理。
据观点新媒体统计发现,中国金茂2015年的业绩情况较为乐观,除前两月销售额比2014年同期有所下降之外,其后的3到11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15年4月、5月及7月,中国金茂的销售额同比分别上涨169.50%、409.72%及584.36%。其中,标杆性项目大宁金茂府于4月首次开盘,7月第二次加推。
大宁金茂府是2014年初中国金茂斥101亿元巨资夺下的上海总价地王大宁地块项目,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金茂大宁地王如何解套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4月18日,大宁金茂府给了外界一份地王解套的答卷,当天开盘一小时录得21.2亿元,夺得上海楼市2015上半年度销售金额冠军。
7月11日,大宁金茂府加推146套房源,仅两个多小时即告售罄,成交金额近15亿元;9月12日,大宁金茂府再次开盘,一小时揽金10亿元。三次开盘,大宁金茂府完成了近47亿元的销售额。
据观点新媒体不完全统计,2014年,因为这块101亿的地块,中国金茂的土地权益金有将近200亿,新增土储面积(仅包括拿地)则有69.16万平方米,布局杭州、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重庆等地区。
2015年,中国金茂拿地11宗,权益土地金额约为156.88亿,新增土储面积75.05万平方米以上,布局青岛、北京、宁波、佛山、杭州等城市。其中,有两宗地块为“地王”——9月7日,中国金茂以总价20.74亿元拿下宁波江东区地王;8月31日,与中铁联合以总价50.25亿元竞得北京丰台区地王。
由此看来,中国金茂的业绩与拿地似乎都有着不错的进展,不过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2014年以来,中国金茂在长沙的土地一级开发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几乎没有什么销售,这不禁让人怀疑其城市运营商转型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分析认为,中国金茂的国企混改举措才刚刚迈出尝试的步伐,相较于绿地混改的路径,隶属央企集团的中国金茂,未来转型道路可能会更为曲折。
中国金茂2014年与2015年业绩比较:
来源:观点新媒体整理
2015年中国金茂拿地情况表格(不完全统计):
来源:观点新媒体整理
艰难一年 | 万科三十而惑 扑朔迷离的股权保卫战与万亿理想
2015-12-30
年度报告 | 地王、豪宅与控房价 上海楼市2015高位收官
2015-12-30
年度报告 | 漫长去化之路 2015的成都楼市
2015-12-30
特写 | 艰难一年:招商蛇口挂牌首日 跌停起伏中去地产化重组之路
2015-12-30
郭鹤年退场 “香格里拉之父”内地地产掘金史
2015-12-30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