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特稿 世纪星范军:要像传教士一样去推广冰雪运动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5-11-20 21:42

范军则表示,从培训角度来讲,专业的教练员与传教士的使命一样,就是在一个零起点且没有传统文化的地方去重新开始推广冰雪运动。

编者按:在商业地产的“黄金时代”之后,今年寒冬悄然而至。顶级奢侈品关店收缩,百货门店频频关闭,大量同质化商业招商遇难题,零售市场噩耗连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未来的商业地产何去何从?

2015年12月7-9日,观点新媒体将在广州举行第三届观点商业年会,围绕论坛主题“商业过冬远见与未来”,观点新媒体遍访商业地产的行业专家学者、中国内地、香港及海外知名商业地产发展商、品牌商、零售商以及互联网电商,推出2015观点商业年会系列报道。

观点网 我们总是被问到“你幸福吗?”,可真正敢说自己幸福的人却少之又少。意外的是,在对世纪星滑冰俱乐部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军长约一个小时的专访中,我们听却听到了这样的回答。

“大家都说如果能把自己喜欢的项目做成你一辈子的事业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我喜欢这项运动,也愿意在这个行业中做更多的努力,包括付出和牺牲,这个是一样的。”

问及从运动员到商人的角色转换带来的不同感受,范军表示,内容的不同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但在不同背后隐藏的更多相同点则是自己对冰雪运动的喜欢,因为这会让自己觉得幸福。

说起中国的滑冰运动发展史,成立于1999年的世纪星显然是这个行业最有话语权的“大哥大”之一。作为中国第一家行业俱乐部,在此前的十五年间,世纪星专注的模式是推广大众参与的冰上运动,到目前为止已有26家连锁冰场。

今年8月北京申冬奥成功,一方面点燃国人的冰雪热情,另一方面则为世纪星的“世纪转型”提供了契机,这也或助力其新三板上市成为中国“冰雪的第一股”。

“我们将从今年开始有一个战略布局的转型,更多的是多元化跨界整合,还有一个就是复合式公司变革。”范军表示,未来世纪星将从单一的滑冰场拓展到滑雪场馆运营,现在已签约2家室内滑雪馆,另有4家在洽谈中。

至于扩展区域,范军则表示,从培训角度来讲,专业的教练员与传教士的使命一样,就是在一个零起点且没有传统文化的地方去重新开始推广冰雪运动。

“该项运动发展得好与坏取决于市场的热度,包括我们推广的力度,最终呈现的局面肯定有参差不齐。比较开放、发达且文化底蕴厚的城市,相对会比较容易推广;而某些新兴、闭塞或观念落后的城市,开发的难度大一点。”

区域的推广涉及的另一关键问题则是运营模式的选择,对此,范军对观点新媒体称,滑冰场基本上是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甲方投入,乙方运营,走的是轻资产路线;另外一种是甲方提供场地,乙方来负责投资。“目前,这两种模式我们都有前者大概是60%,而后者则占到40%。”

作为业内前辈,一路走来见证着它的成长壮大的范军则认为,即便今天已掀起冰雪运动潮,但中国该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因为受环境、气候和法律的制约,它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遍地开花。

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准备涉足这一行业的新兵们还是必须谨慎再谨慎。“不能无序发展,现在大部分的冰场不见得能够实现好的盈利状态,它不是一个很好的专业项目,尤其是在无序竞争和盲目投资时风险就比较大。”范军给出的建议还是颇为犀利。

以下是观点新媒体对世纪星滑冰俱乐部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军先生的专访实录:

观点新媒体:北京申冬奥成功后,世纪星在10月份做了一场冬季项目推介会。您能不能详细说说会上关于公司发展模式转变的具体内容?

范军:世纪星创建于1999年,是中国第一家行业俱乐部。在这16年的时间内,我们的基本模式是推广大众参与的冰上运动,到目前为止已有26家连锁滑冰场。

此前,我们的项目集中在花样滑冰和冰球推广,其中主要是在购物中心及大型综合中供自娱自乐的冰场门票业务,还有一部分就是花样滑冰和冰雪培训业务。

而在申冬奥成功及国家支持冰上运动大背景下,我们将从今年开始有一个战略的布局的转型,更多的是多元化跨界整合,还有一个就是复合式公司变革。

首先我们将从单一的滑冰场运营拓展到滑雪场馆运营,现在已签约2家室内滑雪馆,另外还有4家有合作意向。除开始介入滑雪馆运营外,我们讲涉足其他板块业务,包括商业演出、赛事运营。

为顺利转型,整个公司也是引进了战略投资人新动力,首轮融资已经完成,也正在为新三板上市做准备,我们的战略目标成为“冰雪的第一股”。

观点新媒体:公司的滑冰业务每年营收基本维持在什么水平?

范军:滑冰场在南方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项目,但我们绝大部分的冰场运营都是良性的。

当然,生意肯定是有好有坏,因为这还与商业综合体自身运营有关,比如这个商业项目人流比较充足,那我们的冰场运营压力就不大。如果这个商业体本身就很冷清,其它商业都很难实现良性运营,我们经营起来也是比较困难。

但是,一般来说,滑冰场都是有一定周期的,大都是在两三年才能实现良性运营的局面,需要一个培养周期。

观点新媒体:世纪星的滑冰场时如何选择购物中心或商业综合体?

范军:选择商业综合体的标准包括几个因素,比方说开发商的实力品牌及自身运营能力,还有就是商业地产地域的选址,另外体量也是关键之一。

因为一般需要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体量才能容下冰场的设计要求,如果是小的综合体或开发商舍不得拿出这么大面积给我们,所以还是需要体量要大,业态要丰满。

我们的滑冰场在商业综合体里面像主力店,本身最大的功能是聚客,吸引一些高端的人群,尤其是在培训这一块,随着体验式延展性消费的出现,这就会形成一个与商业互动性比较强的消费链及服务链,这是它和商场合作的基本要点。

观点新媒体:在地域分布上,目前世纪星的项目是不是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城市,在西南、西北的会相对较少?

范军:这倒不一定,我们在西南店也很多,其中重庆有两家店,成都三家店,昆明开业了一家、签约了两家,这主要取决于当地商业综合体的发达程度。

观点新媒体:总体来看,未来国内冰雪运动项目是不是会趋向于集中在东部?

范军:冰雪运动项目发展有几个要点,第一个是历史传承,另一个则是它在这个城市的开放、发达程度,北上深这三个城市在中国冰雪市场方面发展得比较好。

目前,北京是整个冰雪产业和冰雪市场发展最快和最成熟的城市,所以无论是花样滑冰人群、冰雪参与人群还是滑雪场布局及滑雪人口都是在全国最大的,绝对超过东北。

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这些冰上项目在北京有一定的传统积累,另外,北京还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冰雪运动师资力量。

除了北京外,发展第二位的是上海,上海虽然发展慢,但是起点很高,特别是对花样滑冰和冰雪市场接受程度非常高,场馆建设也非常好。

排名第三的则是深圳,深圳因为发展得比较早,经济又很发达,且有传统的冰雪的概念,移民至此的大量北方人对此并不是很陌生。

观点新媒体:考虑到南北方市场对冰雪运动认知程度不同,公司的发展策略是不是也会因城而异?

范军:作为行业内专业人士,从培训角度来讲,我们的教练员与传教士使命一样,就是在一个零起点且没有传统文化的地方去重新开始推广冰雪运动。该项运动发展得好与坏取决于市场的热度,包括我们推广的力度,最终呈现的局面肯定有参差不齐。

广义上来讲,比较开放的城市,经济发达的城市,文化底蕴厚的城市,相对会比较容易推广。而某些新兴、闭塞或观念落后的城市,开发的难度大一点。

还有就是,相比一二线城市来说,三四线城市开发难度肯定更大,因为平均消费能力肯定有一些制约。

观点新媒体:刚有提到,滑冰场的运营是高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这必然会使公司面临资金沉淀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范军:现在滑冰场基本上是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甲方投入,我们运营,走的是轻资产路线;另外一种是甲方提供场地,我们来负责投资。目前,这两种模式我们都有。

比如说这个市场是新兴的,我们认为其培养周期会很长,这个时候更多倾向甲方投入,我们来运营,这样前期投入的资金压力会小一点。另外,对一些成熟发达地区,我们则会选择以第二种方式进入。

观点新媒体:目前这两种模式各占多少比例?

范军:轻资产这一块的占比会更大,大概是60%,而后者则占到40%。

观点新媒体:走轻资产路线,更多靠的是公司的品牌效应,相较国内其他同行,世纪星是如何做到差异化竞争?

范军:选择合作伙伴肯定要看他的历史、业绩、口碑及行业内排名,这个是硬性指标。对世纪星来说,差异化的管理肯定不单纯是卖门票与培训,我们的优势是会与商业有更多的互动。

比如说,我们会经常针对商业举行互动竞赛与表演,其中包括与明星的互动活动,这方面是我们的强项。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职业队,在国家队第一线的就有三十多人,有三个冠军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

我们也有商业表演团,都会派到各地做推广性的表演。而且也跟境外的培训机构,比如滑冰俱乐部每搞训练营,都是国际知名的教练来给当地的孩子进行培训。

世纪星下一步跨界整合的力度可能会更大,会跟其他行业进行互动,包括正在推的国际冰雪精英赛,通过全国的冰队挑战赛来选拔,最终落地到各个城市之间的区域赛事,鼓励全民参与其中。

观点新媒体:那换个角度,作为一个品牌商,您觉得什么样的商业项目才是一个好的项目?

范军:其实在商业综合体里面,我们冰场的合作要点可能跟其他行业差不多。与我们合作过的上海华润万象城、大悦城、红星美凯龙、龙湖、银泰等这些知名的开发商,本身在商场的运营与管理专业能力就较强,这些是我们的首选。

而与商家的合作上,我们更多考虑是未来的市场占有率和布局。因为未来世纪星的布局肯定需要一个市场占有率和区域性的布点,这个也是我们的战略部署。这个部署可能有时候会忽略他的快速大跃进,但我们也需要一个周期及展示的平台。

观点新媒体:作为行业内前辈,一路走来见证着它的成长壮大,您觉得目前中国冰雪运动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范军:应该是一个起步阶段,因为它本身不是一个很普及的项目,受环境、气候和法律的制约,不像其他行业那样遍地开花。

在没有一些大政策环境利好下,冰雪项目跟经济发达有很大的直接关系,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容易接受。现在有了奥运因素,它一定是像打了强心剂一样,配合国家的政策,该类项目的发展程度比以往都要快。

另外,由于不能做到遍地开花,小众的冰雪项目有它的深度和高度。如果要全面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这类项目确确实实是不可多得的体育项目。

观点新媒体:对于越来越多准备涉足这一行业的新兵们,你给他们的建议是什么?

范军:不能无序发展,现在大部分的冰场不见得能够实现好的盈利状态,它不是一个很好的专业项目,尤其是在无序竞争和盲目投资时风险就比较大,因为冰雪运动的投入和能耗都比较大。

另外一点,整个人才的稀缺也是一大问题。中国要想把这个项目发展得好,必须要实现把众多的爱好者培养成项目的业余爱好者。比如说花样滑冰的业余高手能够参加一些针对他们的业余比赛,冰球队也可以参与全国的校园比赛。

如果仍然是依靠传统的方式去体验娱乐,这个很难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大量优秀的教练人才,而这些教练人才是稀缺的,未来我们的冰场都是消费者多教练少,这就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

观点新媒体:从运动员到商人,两种角色的转换给您最大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范军:首先是内容不同,运动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其中还包括与教练的配合、运气等综合的因素,而商业则是另外一个行业,要有盈利才能活下去。

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是一样的,大家都说如果能把自己喜欢的项目做成你一辈子的事业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我喜欢这个运动,也愿意在这个行业中做更多的努力,包括付出和牺牲,这个是一样的。

观点新媒体:今年商业地产发展并不如楼市那般火热,甚至有一种进入寒冬之势,您怎么看当前商业地产现状?

范军:今年是商业遇到巨大挑战的一年,我们也能够感觉到形势不是那么火热,当然也不是全部,好一点的商业受到的冲击小一点,但大部分商业被冲击都很厉害。

这种环境下,现在大家都在考虑企业怎么跨界多元化,怎么样想方设法创新实现蜕变,这对商家都是一种挑战。这部分我更多的建议是要看甲方这些这些机构、老板和企业怎么去进行长远布局,如何抱团取暖,共度难关,只有这样做才能走过去,如果没有这种基础,我觉得就有很大的问题。

观点新媒体:这个寒冬会持续很长时间吗?

范军:我觉得好的商业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他自身的调整和营运能力是比较强的,但大部分的商业确实面临挑战。

我们也经常跟甲方去交流这个事情,也提出这样的话题,即未来的商业方向是什么,有什么样好的思路,我们去跟进,去配合。但实际上,节奏也不是很好把握,大家也不是很积极,我们当然也理解他们的态度。

专题:2015观点商业年会

撰文:付庆荣审校:劳蓉蓉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