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李雯露 对于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来说,地产业务重组已是老生常谈。但旗下两家上市平台在经过一系列资产腾挪之后,上实系地产业务究竟何去何从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上实控股看来,地产业务资产重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还需等待条件成熟。
“毕竟现在一家是红筹(上实城开),一家是A股(上实发展),这两家共同在另外一个大的红筹下面(上实控股)。这样的重组计划会涉及到三家公司的股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3月31日下午,上实控股管理层在香港新闻发布会现场如此表示。
该公司高层续称,在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做类似的业务是很普遍的,上实并非唯一特例。
“严格来讲,上实城开与上实发展没有形成直接的竞争,他们拿地的区域是不同的。当然在某些地方有共同的项目,但这几年随着我们不断地调整,这个现象已经不存在了。”
地产盈利降57.5%
同日,上实控股公布2013年度全年业绩,截止至去年年底,该集团实现营业额约215.68亿港元,上升约11.8%;股东应占溢利约27.02亿港元,扣除上年度出售上海青浦区G地块权益所得的利润后,上升17.2%。
值得关注的是,上实控股旗下房地产业务盈利较上年同期录得较大幅下降,仅为7.38亿港元,同比减少57.5%,占该集团业务净利润的26.8%。
对此,上实控股方面表示,盈利贡献下跌主要是因为上年出售上海青浦G地块取得相对大额的出售利润。若扣除上年度就出售上海青浦区G地块权益所得的盈利后,经营性利润有所改善。
而作为上实控股旗下企业,上实城开2013年全年业绩实现扭亏为盈,较2012年亏损的1.90亿港元,2013年度录得股东应占溢利1.43亿港元。
对于盈利上升,该公司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公司交付楼房增加,项目结转收入上升,以及去年6月完成出售“城开中心”项目25%权益(交易代价约人民币11.75亿元),获得约7.37亿港元的税后收益。
报告期内,上实城开实现合约销售金额人民币66.09亿元,主要来自上海“万源城”、“晶杰苑”、“上海晶城”以及西安“滻灞半岛”等项目。与此同时,物业销售收入达93.44亿港元,交房面积约81.4万平方米。全年租金收入为2.53亿港元,年内总动工面积约26.2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上实发展在2013年录得营业收入人民币39.05亿元,同比上升6.49%;股东应占溢利为4.35亿元,同比下跌31.89%。对此,该公司表示,盈利下跌主要为前一年度出售唐岛湾项目取得相对大额的出售利润。
期内,上实发展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36.44亿元,住宅销售主要来自于天津“莱茵小镇”、成都“海上海”、上海“海上纳缇”、上海青浦“朱家角”及大理“洱海庄园”等。
红筹资产重组
随着绿地、中信相继进行重组改制,红筹资产重组已然成为当下最热话题之一,而作为上海市国资委的旗下的企业,上实控股也在进行这方面准备。
据去年六月上任的上实控股董事长王伟介绍,该公司今年将在上海新一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有新的动作。
他透露,目前已将企业改制方案、目标上报,等待国资委审批,审批通过后将确定上实控股在新的国资国企改革中的定位和方向。
“上实控股建立于1981年,1996年实现上市。过去几年,集团已经把一些好的资产注入到上实控股中,目前在上海国资49个集团当中,我们的证券化率已经是比较高的。初步测算,我们旗下约80%的资产已经注入到了5个上市公司,3个板块中,即消费品、基建水务和房地产。”
据了解,去年在上实控股27亿的利润之中,上述三个板块基本各占三分之一,基建水务略高一些。
王伟进一步指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明确提出改制的几种形式,即竞争类、功能类以及保障类。
“上实控股被明确划入竞争类,这是肯定的。接下来就是发展方向,一是跨国集团,二是在全球布局的企业集团,三是有影响的企业。我觉得我们理所当然是作为一个境外的跨国集团来打造,这也是我们今后上市的这么一个方向。”
相比不久之前中信集团涉及2250亿元股东权益的整体资产注入案,王伟指出,上实控股接下来的改制与其不尽相同。
“中信的子公司收购了总公司的资产,我们不太一样。首先,我们的总部已经在香港了,而且在我们的资产总量中,主要的资产也已被注入到了上市公司,所以不可能产生像他们这样大的动作。但未来也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考虑我们的运作。”王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