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专栏 >
观点意见 >
>
正文
观点意见: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是否会出手?
作者: 赵晓     时间: 2014-03-31 17:38:46    来源: [ 观点网 ]

理解“三期叠加”,实际上对今年经济增长的挑战和任务也就明确了——化解产能过剩、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和创新驱动。

  赵晓 伴随着两会的结束,中国改革的蓝图正在不断清晰化。2014年是新一届政府的改革元年,然愿景虽远,但近忧不断,今年开局以来,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遭遇更大的挑战。

  前两月的工业、投资增速等均出现了较大回落,出口数据亦不容乐观。笔者预计一季度GDP增速在7.4%左右,今年二季度仍有可能延续回落态势。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问题就出现了:政府接下来会出手吗?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还是将回到7.5%的增速要不要保,是不是可以容忍7.5%以下的增速上来,这取决于短期增长与中长期改革之间的平衡。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乃至未来中期对经济走势的判断,首先需要深刻领会的是“三期叠加”对于经济增长的含义。

  这一提法来自于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经济工作重要论述的文章,“三期”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潜在增速下行、劳动力市场越过刘易斯拐点等都说明了这一“换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调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即这两项是结构调整时期的重点。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回顾四万亿时期,大量基建项目上马,带来了地方债务暴增和产能过剩问题,目前这两项都是今年需要着力化解的重点。

  理解“三期叠加”,实际上对今年经济增长的挑战和任务也就明确了——化解产能过剩、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和创新驱动。

  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已经出来了,两会报告提出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与以往提出未来若干年淘汰多少产能的提法不同,今年这种细化的提法前所未有,也彰显了政府对待去产能的决心。不过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会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关门,宏观层面上,年后的PMI就业指数、用电量等数据下行,似乎显示去产能已经开始。综合来看,化解产能过剩将对今年经济增长构成不利影响。

  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又是今年的重中之重,且毫无疑问,把控地方债务风险对短期经济也将产生负面效应。

  从“三期叠加”入手,结论显而易见,今年政府安排的一些重点工作基本对短期经济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且这一影响大概率会贯穿全年。因此,对于经济回落,政府似乎不会轻易出手,这也符合市场已经渐渐形成的共识。

  至此,又一个疑问产生了,既然如此,政府工作报告为何仍将经济增速预期定在目前来看有较大难度的7.5%呢?李克强总理有一段解释:“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这段话说明,第一,今年保持合理的增速仍是必要的;第二,政府也考虑了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的情况,并经过了反复比较;第三,7.5%的增速仍是目前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如果不及则会加大就业等领域压力;第四,“可能”一词用在此处意味着经济增长全年可能会达不到目标。

  据此分析,在全年完成GDP7.5%增长有压力的情况下,仍维持GDP增速目标不变,合理的解释就是政府对待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已经有所提高。综上,我们在开篇时提到的关于政府是否出手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虽然目前经济增长情况不甚乐观,但政府尚无出手必要。笔者认为迫使政府出手的增长底线是7.2%,一旦跌破,才可能见到比较明显的托底政策出台。

  前面讨论了很多今年的负面效应,那么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呢?众所周知的是,此前老的刺激路径已经不能再用了,实际上,今年对冲经济下行还是需要改革红利的释放,虽然来说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对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对经济形成正向拉动的改革政策大体有:

  第一,重点领域改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

  第二,城镇化。“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可以说,这是报告中拉动内需的最大引擎,“三个1亿人”将很大程度上带动配套固定资产投资。不过问题是,以目前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投资支出将受到很大限制,这一计划对今年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限。

  第三,扩大对外开放。两会报告提出,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加上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对外开放正在加速多元化。

  除此以外,保障房新开工较去年增加,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等对短期经济也将形成正向作用。

  在“三期叠加”下,今年的宏观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也进一步考验着政府。不过今年也是改革元年,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言,促改革就是保增长,没有改革的深化,中国经济就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赵晓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转自其个人博客



(审校:刘满桃)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