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本轮调控持续了两年多,各种数据表现出高房价被遏制,虽然房价没有像有些人盼望的“拦腰斩”,但是涨幅明显下降。
面对着宏观调控的作用,由于在楼市中地位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买卖双方都对调控效果颇有微词,开发商就别说了,限贷限购抑制了投资性需求,他们的超额利润受到影响,自然会找机会“报复”;而购房人也觉得,房价没有跌到自己能承受的价位,力度或策略应该再加把劲儿。
前几天,网上有人发文:“贵阳楼市要崩盘了!”笔者很惊诧,一个在三线里排名并不靠前的城市,如何过度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
后来亲临现场参观,才知道贵阳在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拆掉棚户区和老旧商业区,重新规划和建设,其中有一个企业接了一个项目,住宅、商业和其他配套,建筑面积加起来高达1380万平方米,由于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了生态和景观,居住条件比较好,当地百姓购买踊跃,每日成交量领先全国其他城市。有人就此发表言论,贵阳这种比较不发达的省会城市,能够有如此的成交量,简直就是疯了,该“崩盘”了。
为什么一个比较穷的省会城市,会有如此大的交易量?在当地政府的资料里我们找到了答案,那个地方是一个房屋非常密集的旧城,低层房屋拥挤不堪,重新规划提高了容积率,所有的居民重新上楼,拆掉原来的旧房,补偿款可以买到崭新的住宅,于是出现千人聚集售楼处选房的场景。
有人就说了:“调控期间,这种抢购本身就不正常,一定是最后的疯狂!”
笔者认为,这是曲解调控。
何时政府说不让老百姓买住宅了?何时说不提供价格低廉的铺面和办公楼了?何时说买房子的人多了是“顶风作案”?
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城市,造出单价4千多的景观住宅,房后有山屋前有湖,让几十万市民走出贫民窟、农民走出穷山沟,这正是宏观调控开宗明义的精神——让百姓有房住。
无独有偶,在革命圣地延安,由于山区的限制,城市发展缺少土地供应,很多红色景点周围都被私搭乱建的住房包围着,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近两年政府启动移山填沟工程,平整土地,让居民高高兴兴迁入新居,这一个工程,可以提供50万人的居住面积。
延安的山头儿都是黄土构造,原本没有任何文物和现代建筑,“削”平以后可以提供大面积的“熟地”,按照规划,市政府率先迁入新址。
笔者在参观上述两个“创造性土地放量”城市的时候,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当地政府都欲言又止,面对着网上蜂拥而来的质疑,生怕被扣上“抵触调控”的帽子。
加快土地投放,加快保障房建设,这本是调控的一种手段,其结果就是抑制炒房。让他们说去吧,为百姓造房子,别有太多顾虑。
蒋举 观点新媒体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