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法国,一个名为“Chinoiserie”的风格迷倒了凡尔赛所有的贵族,富丽的色彩、奢华繁复的首饰设计、芬芳的茶叶、自然主义的园林,这个名词背后是对神奇富饶的东方宝藏的憧憬。Chinoiserie,这种法国式典雅品味像流感一样席卷欧洲大地。
300年过去了,当Chinoiserie被时尚圈重新提及,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再度成为被憧憬的掘金之地,腰缠万贯的东方新贵们被欧美时尚品牌顶礼膜拜。一条时尚的甬道,从巴黎直通上海,从东方直捣西方。
Chinoiserie,是法文单词,意为“中国的”,这个词汇在18世纪中期被吸纳到英语中,指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装饰艺术风格“中国风”。
渊源
从17世纪起,西方就开始崇尚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装饰艺术风格,那时欧洲人对中国风商品的痴迷程度,不亚于现今中国人对欧美名牌的追捧。整个18世纪是“中国风”的黄金时代。
中国风,法国味
“想了解法国奢侈品改变风尚的原因和方式,关键要知晓17世纪末开始流行全欧洲的东方装饰风。”
Chinoiserie,是18世纪巴黎贵族桌上的青花瓷器,是路易十六王后的小特里亚农宫花园,是黄柳霜那样的单眼皮美貌,是杜拉斯笔下的情人,是戈达尔幻想中的红色革命,是伊文思、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青蓝二色,是Paul Poiret的异国时装,是Yves Saint Laurent的“鸦片”香……
Chinoiserie,是一个梦境,它从来不是真实的“中国”,它是一个被欧洲塑造出来的想象。它里面充满了神秘、浪漫与奇遇。
法国人迷恋它,因为它身上流淌着法国化了的“异国情调”。整个西方世界迷恋它,因为它是法国式的时髦品味。
就像Yves Saint Laurent所说:“有什么国度这样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国……”
他们眼中的三个“中国”
1.清宫梦境
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开始,富饶的中国宫廷就成为欧洲大陆的奢华梦境。在Chinoiserie风格鼎盛的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恰值满清执政,清宫奢华的装饰风格、服饰装扮成为了欧洲设计师的灵感之源。
从17世纪的巴洛克到18世纪的洛可可再到20世纪初的Art Deco风格,从建筑到室内装饰再到日常服装,清宫的建筑庭院、生活场景就被绘制模仿重现。
清宫格调成为一种时髦,一种风格,虽然他们甚至分不清哪些是“中式”、哪些是“日式”、哪些来自伊斯坦布尔……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的加和就是Chinoiserie。
2.上海宝贝
旧上海,这个被称为“魔都”的冒险家乐园,是整个西方世界最为迷恋的中国意象。
就像冯·斯登堡与1932年拍摄的黑白电影《上海快车》中呈现的场景一样:军阀混战的乱世,现代化设施与落后生活习惯的碰撞,闪烁的霓虹灯下处处潜藏着危机。这其中,必然有一名梳着齐刘海、身着旗袍、体态曼妙的中国美人,她神秘、危险、柔弱、亟待征服。她是这个意象的点睛之笔。
这个上海是Chinoiserie的另一种呈现,对襟外套、旗袍、单眼皮、齐刘海、一弯细眉、两片红唇勾勒出一场“中国风”的性幻想。
3.红色乌托邦
从1949年以后与西方世界斩断联系长达近30年的新中国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它的神秘不啻于马可波罗所描绘的那个东方帝国。
而对于整个西方世界风气云涌的红色60年代来说,红色中国代表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一种全新的审美情趣,一种浪漫主义的革命情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误读、曲解之后,另一种Chinoiserie诞生了。
这种Chinoiserie满足了法国年轻人旺盛的荷尔蒙分泌,手握红色《毛泽东语录》比穿着迷你裙更时髦。青蓝二色、绿军装成为一种浪漫的“奇观”被读解被消费。
从巴黎到上海,中国风继续吹
1.Chanel从巴黎带来的中国风
Karl Lagerfeld设计的高级手工坊的第八个系列叫做“PARIS-SHANGHAI”,今年年初于上海发布。Karl Lagerfeld从中国撷取灵感,诠释成当代CHANEL的美学国度。“PARIS–SHANGHAI”高级手工坊系列,将巴黎顶级时装工艺坊的传统工艺及 CHANEL工作坊的技术共冶一炉,呈现最纯正的法式风范。
2.巴黎-香港-上海的时尚旅程
6 月-7月,这个中国风的“PARIS-SHANGHAI”系列在香港时尚名店Joyce和上海恒隆广场展出。其中Joyce的静态展布展由法国著名造型师 Camille Bidault Waddington设计,这两场展出让中国顾客体味了一番游走于东方韵味及巴黎时尚的动人旅程。
New Chinoiserie:当代中国风
2010秋冬的秀场上,中国风仍然是欧洲设计师的灵感之源。
不过,对于华裔族群来说,他们的“中国形象”似乎正在改变。新生代的华裔设计师们走俏时尚圈,但是他们与Anna Sui、Vivienne Tam这些贩卖东方风情的设计师不同,他们在用当下的时髦重塑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