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梁嘉欣 天汇一事,让恒基兆业近段时间处于风口浪尖。“有人针对我。”面对天汇事件的质疑,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表示出了自己的愤怒。
7月14日,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已就天汇涉嫌虚假交易造市一事,正式前往恒基总部展开调查,并取走相关文件,同时邀请恒地职员返署助查。
警方的高调介入,让全城再次哄动。面对社会舆论升级,恒基地产7月15日公告称,公司欢迎警方的调查,将全力配合提供资料,希望事件能早日水落石出。与此同时,恒基地产强调,上述调查对公司的业务运作并无任何影响。
据了解,恒基地产今年下半年在香港约有4个全新项目推售,意向价视乎届时市况而定。
天汇阴影
2009年,恒基兆业地产香港豪宅项目“天汇”凭借70万港元/平方米的天价,创下全球分层单位最高售价,成为城中热话。
伴随着天汇项目的“热销”,恒基兆业地产的股票快速上涨。2009年9月至10月内,恒基地产从8月31日的45.55港元飙高至10月30日的55.85港元,累计升幅达23%,而同期的新鸿基、长实的累计升幅是14.1%及9.08%。同时,恒基地产股价升幅也高于恒生指数10.28%的平均升幅。
然而今年年初,天汇却惊爆售出的25伙单位中,仅1个成交。恒地去年底更是将24宗交易的预计收益逾30亿港元,计入2009年年度报告。
质疑恒基有造市嫌疑的声音不断增多。有议员质疑天汇交易过程中有猫腻,买卖双方可能签订隐藏协议。而恒基地产公布的天价交易,也导致当时楼价和股价上升,误导市场。
立法会议员何俊仁、李永达曾向香港证监会提出,恒基在出售天汇时,涉嫌披露虚假或具误导性的物业交易资料,从而影响恒地股价,涉嫌违反《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77条:“披露虚假或具误导性的资料以诱使进行交易。”
直至今年6月,恒基地产公告称,天汇24伙延迟成交单位中,有20伙挞订,仅4伙成交。恒地指,与天汇24伙买家签署的合约,是采用政府“预售楼花同意方案”的标准格式。
在出现挞订的情况之后,恒基地产鲜有地对挞订买家只没收楼价5%金额、未有追收差价的做法亦被视为“不寻常”。
有业内人士指出,香港楼市交易讲求自律与诚信,其实香港立法政府已对相关的交易程序做了明文规定,恒基在天汇的操作手法实际上是钻了法律的空子。
自今年3月以来,港府已先后7次去信恒基地产,了解“天汇”有关交易情况。此外,港府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拟于下周一召开特别会议,继续讨论“天汇事件”。
天汇一事满城风雨,恒基在香港市场的认可度直线下降。受困天汇阴影,恒基兆业地产选择在内地市场寻求突破。
内地前程
恒基兆业地产在国内尚属“新丁”,项目一直未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但恰恰因为如此,天汇事件在国内报道并不多,对恒基内地项目的影响也相对较少。
有业内人士指出,只要媒体没有过多报道,天汇事件对恒基内地项目推售的影响几乎为零。
但为了尽早摆脱“新丁”的名号,恒基近几年积极积极拓展内地房地产业务,并制定了一套全方位战略布局:在一线城市项目坚持做成城市地标,二线城市建设大型住宅项目。
据恒基兆业地产营业部人士早前向观点新媒体透露:“过去几年我们就开始购买土地,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增加土地储备。我们觉得一线城市的地块很值钱,可以长久拥有,因为罕有,拿到后就觉得不能这么轻易地把它卖掉,所以在一线城市就是建商业物业收租,长期持有。”
“到了二线城市,我们觉得这些城市就应该货如轮转,因为这些地方不断有土地供应,有足够的土地让我们去挑选。该些土地项目建好卖了以后,我们将有更多的资金去买更多的地,所以在二线城市我们会建造住宅,然后分期销售,取得较大利润。”
据了解,过去几年恒基在内地拿地相当积极,现时恒基在内地的土地储备总楼面已达约1360万平方米,其中一线城市土储约190万平方米,二三线城市则拥有高达1250万平方米。花旗日前亦指出,由于恒基土储为几年前购入,成本较低,故现在卖出楼盘后利润将大增。
目前恒基在国内十多个城市里面都有发展项目,今年将有10个项目开售,但受本次“天汇”事件影响,恒基兆业地产在国内项目前程受到怀疑。
市场人士透露,在国内,其实类似天汇的虚假交易很普遍,不止内地房企,进入内地的港企也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只是国内对该类事件的关注度不高而已。而且内地的项目,即便发现涉嫌虚假交易,房企最多面临的只是罚款或经济纠纷而已。
但随着内地楼市的调控,国内的监管部门现在也更多的关注与整顿房地产市场。2008年调控之前,国内曾爆出多起类似天汇事件的虚假交易发生,但后来不少城市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整顿,对房企楼盘交易要求透明化,同时并制定了相关的明文细则,倘若发现有涉嫌虚假交易事件发生,政府会勒令停止该楼盘的售卖,要求该房企至少三年内不得在该城市推盘。
实际上,对于有指恒基内地发展速度过慢,认为恒基在内地有“捂盘”嫌疑的指责时,恒地人士就曾经对观点新媒体表示:“有时我们也很被动,要等有关政府部门批出,根据建筑进度来批预售批文。”而恒基方面也解释,因内地政府审批土地程序平均需15.5个月,故发展周期较长。
彼时接受了观点新媒体采访的恒地人士进一步解释称:“由于我们刚进入内地市场不久,我们要学很多当地的技术,包括建楼技术、控制速度技术等,目前仍是适应期。我们从其他项目学到很多技术,加上我们香港项目的经验,以及我们本身的企业文化,在往后的日子我们会更加地积极。”
面对新政调控,上述恒基地产人士最后表示:“过去我们也经历了不少的调控管制,习惯了这种调控,整个销售计划都不会有影响。因为目前需求已经存在,在调控阶段价格也不会大幅上升,最重要的是加强自有项目的条件,从提高竞争能力方面着手。”
确实在恒基的眼中,中国内地房地产业务呈现的是一个全新的前程,但面对着一个日益进步和透明的内地楼市,也许吸取香港“天汇”事件的教训对于恒基兆业不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