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周静怡 回顾万科的历史,每每到了关键节点,必然出现大规模的人才引进计划。在完成2007年的“007”计划仅三年后,万科加快了寻找新一批人才的步伐,号称业内最大规模招聘的“千里马”计划被万科付诸行动。
2009年,万科634.2亿的销售直接带来的是大规模的扩张,然而与这种持续增长相伴而来的,则是对人才的极度渴求。
万科总裁郁亮曾表示,目前房地产行业经营方式还十分粗放,万科如果要持续领先于大市的增长,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的挑战。单纯内部培养的方式已无法完全适应发展形势的变化,随着万科新项目的大批增加,其对人才的渴求更是进入到了一个爆发期。
或许与前几次大规模的人才引进计划不同的是,万科本次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千里马”行动。
首次扩张与海盗计划
事实上,人才的运用,是万科公司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早在1984年万科刚成立的时候,员工手册上就印着一句话:“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低谷就流向哪里。”万科董事长王石认为,做人要诚实要有尊严,要培养尊重人的企业文化,就要把人当作第一要务。
1991年上市后,万科面临的是首次规模性的扩张。1992年,万科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队伍。据了解,万科的人力资源总监获得了极高的权力。用王石的话说,在公司项目发展的过程中,项目上或不上,他自己只有一票,但人力资源总监如果说人力跟不上,却是有一票否决权。
从1995年起,万科在多个省市的市场一度适当收缩,1997、1998年,投资的重点仅集中在深圳。
而从1999年起,万科在上海、北京、沈阳等地,再次寻求新的规模拓展,万科的新一轮扩张拉开序幕。
随着收购中海的尝试失败,扩张一度受人才制约的万科先礼后兵,开始了著名的“海盗行动”。2000年开始,万科持续性、大规模地从中海挖走骨干。
2001年至2002年,万科通过“海盗行动”从中海地产大规模吸纳高级职业经理人,一下从外部引进了50-60位高管人才。曾经一度,万科20多个一线公司的第一负责人中,有1/3左右源于“海盗行动”。
从“007”到“千里马”
2006年到2007年的万科处于亢奋增长期,销售金额由212.3亿元飙至523.6亿元,增长速度从52.2%跃升到146.6%,吸收新鲜血液注入扩张的血管已是燃眉之急。
2007年,万科启动了第二轮大规模外部招聘高管人才计划,又称“007”计划。万科将挖人的视角开始从行业内延展到行业外的跨国公司。其标准是管理过更大规模的公司、阅历更复杂,基本特征是国际化。
此后,不断有跨国公司高管加盟万科。截止2008年年底,万科陆续引进32名跨行业管理人才出任要职,比如以前在宝洁公司负责品类管理的陈东峰、曾任百安居中国区副总裁的袁伯银、曾任仲量联行亚太区董事和资产管理总监的许国鸿。
2009年的万科,成为了国内首家销售破600亿的房地产企业。对于一个每年在全国34个城市开发上百个楼盘,开工面积560.9万平米的企业而言,极具膨胀的规模背后,是难以持续的高增长速度。正从“青春期”向“成熟期”转型的万科,在“007计划”三年之后,再次遇上了这样必须面对的瓶颈。
在谈及“千里马”行动时,万科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袁伯银坦言:“公司因为战略纵深、大发展,进了很多新城市,出现了很多人才缺口;同时一些比较成熟的公司,由于新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有人才缺口。我们把集团内所有的人才缺口统计起来看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才需要如此大批量、集中化地进行招聘。”
值得留意的一点是,万科每次通过挖人引进的高管,往往反映了其战略方向。2006年万科引进的技术总监伏见文明就是住宅工业化的专家,而陈东峰是业界少有的方法论专家、流程专家和绩效管理模式专家,随即万科开始了住宅产业化和精细化管理方面的战略布局。
而2009年万科从凯德置地挖来擅长策划商业地产的毛大庆,在2010年时,万科已经表示商业地产不再是万科拒绝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