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政策走向正常化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0-05-19 10:27
评论
回想一下在一个正常的年份在怎么经营、怎么开发、怎么赚钱,不能照着09年的状态。
今天我想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我刚刚从香港调研了几个地产商回来,香港的这几个大的地产商,在国内的参与程度目前为止都不是太高,内地的利润最高的就是20%。他们现在想进入国内市场,我去调研调研为什么他们这个时候开始想进入内地市场。
有一点非常有趣,几个地产商的高管说,发现国内的地产商朋友,花很大的力气在媒体各个方面来论证房价还要涨。我早上起来还看到任总写的博客:房价要继续上涨的N个理由。
<<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实际上作为开发商来说,特别是国内的开发商,就是一个加工制造业,买地-买砖头-贷款-盖起来-卖。现在这个房价大幅上涨,对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很有意思,房价大幅上涨其实是很快的把东西消耗了,很快把自己未来的增长空间减少了,但很奇怪,我们国内的地产商,就是搞住宅建设类的地产商,偏偏还说房价要涨,而且要大涨。
所以现在我把问题也提给大家,大家可以反思:对于我们的业态来说,真正有利的环境是什么?就是和地价差不多吻合的房价涨幅,其实是更有利的一个环境。
当前房地产政策走向
全球在09年掌握宏观政策方向都是比较同步的,也是有史以来全球各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联手经济刺激。09年大家如果做房地产投资、股市投资,理论上政策方向很好把握,因为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加速。到2010年不太好把握了,开始分化了。
澳大利亚加息加了三次;俄罗斯、匈牙利却减息;美国的失业率虽然还是很高,但是在缩小;欧洲情况则在恶化。所以中国在这个环境里面,今年又出了一个题目叫“退出”,就是09年的政策刺激很难持续。
退出是外国人用的,中国领导人用的词要文雅一些,叫正常化。在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0年任务的时候,有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2010年的宏观政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调,要从2009年的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平稳过渡到正常时期的正常政策”,所以叫“正常化”。
所谓正常化,就是要分析09年的政策有哪几个是不正常超常规的,就要将它正常化。
大家经常说中国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但从严格意义来说,09年的货币政策未必很宽松啊。你看,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09年投放了5000多亿,08年投放了8000多亿,09年投放的比08年还少;财政政策也不是很积极,4万亿才投资1.1万亿,09年4800亿,2010年大概5000多亿,09年的投资到了4季度还剩2000多亿没有用,有什么积极的?
所以真正导致巨大变化的和超常规的实际上是下面三大块:第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第二、信贷高速增长,9.59万亿;第三、房价出乎意料的大幅上涨。
这三块在应对09年金融危机里面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这一点毫无疑问谁也不能否认。但是既然2010年我们的政策任务是要正常化,这三块也要正常化。现在政策调控主要就是针对这三块来讲的。
我看很多分析师说,中国某些地方相当于迪拜,泡沫严重,这个观点错在对中国不太了解。中国的地方政府和国外发达地区的政府不一样,我们有固定税收收入,各种政策多了。再一个,不要担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出现大的问题,出现问题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各个地方的土地价格暴跌50%。如果有这个可能,那你就担心吧,如果没有,你就不要担心。
第二个规范的就是信贷,去年9.59万亿,增长得太多了。09年信贷放那么多,10年这7.5万亿怎么算的呢?回到我们长期的信贷货币政策执行的经验值,就是GDP的增长加上物价,加上三到五个点的空间,就是属于宽松的部分,9%左右的经济增长,3%左右的物价再留三到五个点,就是7.5万亿。
信贷正常化方面还有一点值得大家关注的。去年四个季度信贷投放的分布比例是4321,去年说是信贷宽松,但你如果在一季度没有贷到钱,二季没有贷到钱,三、四季度就不容易贷到钱。就是投放很不均衡,过去四个季度的比例是在4321的水平,今年压力比较大,所以领导觉得投放要均衡一点,把一季度再压一点,所以大趋势就变成了3322。
一季度跟去年历史同期比,应该是信贷最紧的时期;第二个判断是三月份的信贷投放,对二季度的信贷投放有很大的影响。
一二月份已经投了不少了,一月份是多少?1.2-1.3万亿,二月7000亿,三月份如果再一个7000亿,全年7.5万亿的30%就超过了。所以信贷没有出很大的意外,一季度很可能就是紧缩最强的季度,如果三月超越的话,有可能会延续到二季度。
我想讲的意思是,大家都要正常化,房地产也是在正常化,去年那样的年份,也不能指望每年都出现。
我们回想一下,在一个正常的年份在怎么经营、怎么开发、怎么赚钱,不能照着09年的状态。书上用的词叫“百年一遇”,如果真想再碰到就再等一百年。
城镇化的具体路径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城镇化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扩大内需的增长点。
对城镇化忽悠最厉害的我想应该是麦肯锡,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呼吁,所以我建议房地产老板可以找麦肯锡的报告看一看。麦肯锡关于城市化、中国发展的空间,对全球化的影响都有评估。
一个是09年应对危机里面确实很多地方通过加速城市化扩大了内需。
第二个,领导人从决策上判断,意识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进入了低增长时期,我们要找自己的路子,所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对城镇化的定位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靠谁呢?以城镇化为依托。
最近有一个很重要的会,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界的朋友都应该关注,这个会的题目非常长——他们的题目要向观点学习,多简洁,城市观点论坛——那个会叫“省部级主要领导学科学发展观,加快促进经济方式转变高级研讨班”。
这个班每年开一次,去年为了应对危机没有开,应该是属于每一年里面最大的一个政策基调的最权威的决策机构。全国只有140人参加,一个省一两个人。
一般来说,我们不重要的事情开大会,重要的开小会,特别重要的就不开会了。
所以那个会开得小,但很重要,四个中央首长都做了重要讲话,这里面对城镇化的部署和思路我觉得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第一就是中国城镇化的路径怎么选?
这一点很重要。城镇化的路径是什么意思呢?在经济界有个争论,这个争论一直存在,到底中国这样一个土地稀缺的地方,它该走大城市的道路,还是小城市的道路?
大城市道路好处是节约用地,高容积率,信息传递快,很多环境污染这些方面治理处理面措施方便,但是生活成本高。我给香港同胞开玩笑,说现在香港也堵车,早上上班堵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下班堵一次。不过北京比你们强多了,北京一天只堵一次,从早上堵到晚上。
小城市道路的好处就是执行力强,启动起来快。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建起来之后,没有经济活动支持怎么办?
所以最终可能的道路,现在看来有一个初步的确定,就是以大带小。或者说大城市工作小城市生活,这个模式的可能性最大。与这个模式相伴随的是所谓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城乡配置的均等化,不能把国家财政收的税用来建设基础设施。
最近我们股市很热门的题材就是,发改委预计在哪一个地方有一个产业发展的区域规划,这个地方的股票就涨一通。有网友还做得很精细,中国地图拿出来标一下,看是哪一个地块,属于这个地块的上市公司区域化之后,哪一个得益最多,就在这个区域标几个公司出来。
这个炒的不是股票,是中国地图。这就是通过缩小地区差距,正是政府有意识的引导方向,我们以前每一次经济复苏,都是从沿海传递到中部,再到西部,在到成都的时候,全国已经过热了。该收缩了,所以差距就越来越大,这一次应对危机,很不错,中西部增长速度一直快于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长三角、珠三角还很重要,但是增速可能就不一定有中西部快了。
这也是值得我们布局的时候需要关注的。
喜达屋原CEO Adam Aron转投万达美国院线公司AMC
2015-12-20
泛海控股发行15亿元债券 票面利率确定为5.35%
2015-12-20
万科管理层决斗潮州怒汉 停牌重组白衣骑士引多方猜度
2015-12-19
出售资产大“补血” 瑞房43.6亿港元回购上海太平桥项目
2015-12-19
现场|杨卫东:广州万科商业地产形成了三条产品线
2015-12-18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