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公众化的房地产行业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11-24 17:15
评论
然而,与百姓居家、工作紧密相关的房地产、建筑行业,在中国(主要是内陆)成为公众舆论、媒体新闻的焦点话题,甚至是娱乐的素材(以电影《大腕》中的经典的精神病人的大段自白和潘石屹成为娱乐圈红人为代表),却是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Q: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乃至于房地产行业成为一个公众性的话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黄波,每日经济新闻报社 经委会成员
黄波:地产事关民生,它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钱袋子,所以公众非常关注,进而也成为公众性话题而被广泛讨论和传播。尤其在中国,自古就有“居者有其屋”的说法(注意:这里的“有”,绝大多数人把它理解为所有权,而非使用权),中国人为了能获得一间房子,付出的努力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房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房子不仅是中国人最成功的投资,也是最大的包袱。上周看过一篇文章,标题就是《住房是中国人最大的家庭财富》,文章说,“现在中国人的家庭私人财富总额大约为80万亿左右,其中40万亿为住房,25万亿为存款,7万亿为股票,剩下的是一些别的财富。”由此可见,房子已成为中国人最大的家庭财富了,那自然就容易演变成为公共话题,自然也就成为媒体热衷讨论的焦点之一了。
于长胜:“衣食住行”,人生在世的四大基本生活元素,居住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原本就是很平常的事情。
1998年前的中国社会,房地产这个名词在1992-1993年的开发热潮中昙花一现,对于普通人最为实在的是“分房”,一个在特定单位里最为揪心、热闹、人性凸显的大事情,虽然也有以权谋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是公平的,因为有工龄、职位、职称、家庭户口(还有异性子女数量)等硬杠杆公布在墙、可以不平则鸣。
住房制度的改革是1998年政府推出的五大改革中,在未来的十年内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变革,有人因此成为亿万富豪,有人因此敢于向单位告别,有人因此实现成为城市人或是异地居住的梦想,也有人因此成为“房奴”,间接改变的还有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甚至日渐宽松的性关系、性观念也与此割剪不断;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十年内,由住房制度的改革而固化的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仍将扮演主角之一。因此,有关房地产的话题占据社会主流舆论的制高点毫不奇怪。
黄波,每日经济新闻报社 经委会成员
Q:媒体为什么会热衷于将房地产行业当成公众话题来讨论?
黄波:既然是公众话题,自然会引发媒体关注。我们看到,关于房子的话题,不仅媒体做,而且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做过,电影、电视、话剧、小说……而且我们相信,各类题材还会继续做下去。
其次,转型期市场中所显现的一些变化与矛盾,乃至新生事物的不断诞生,是房地产行业引发媒体关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旧城改造、老屋拆迁、城市运营、集资建房甚至讨论中的反按揭,由此带动的原住民迁居、新商圈兴起、业委会选举,林林总总。城市在变化,这个伟大变化的历程需要媒体记录下来,而媒体也必定会去深入关注和记录。
于长胜 西安晚报房产事业部主任
于长胜:媒体的本质是什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西方式新闻观虽然只是中国大学课堂中的参考性笑谈,但是,追逐不同寻常的、颠覆正常认知的事件报道仍是国内各大媒体吸引公众眼球的不二法宝。房地产行业正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材料。近一点的信手拈来,比如上海的“楼倒倒”塌楼事件,即使只是万千楼宇中的罕见个例,在媒体和公众眼里也变成了“开发商普遍黑心”的有力证词,一场闹剧中演员、观众都很开心;重庆的“打黑风暴”中,不法开发商的身影也闪烁其中,媒体和公众自发组成的网络媒体都在兴致盎然地“破案”。远一点说,地产老大王石在大地震后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登上过珠峰的牛人顿时千夫所指,曾被万科得罪过的媒体更是快感十足。落井下石原本就是人性丑陋之一;还有那个小潘,其实一点不年轻的潘石屹,一张口都脱不了甘肃天水的土音,愣是往宋祖德一张大嘴骂得不亦乐呼的娱乐圈里钻,甚至同大明星搭档拍了电影,这下好了,连娱记都招惹来了,房地产不火都难!更远的就不说了,贺斌、任志强、黄光裕……哪一个不是焦头烂额的麻烦事一箩筐,媒体喜欢,偷着笑。
Q:城市化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放置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城市化与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相互之间产生了那些作用?
黄波: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而城市化也必然推动房地产行业市场化发展。在农村是没有房地产行业的,因为是分散建房,没有规模。只有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才会有房地产的发展,因为人们有刚性需求,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使城镇变为城市,小城市变为中等城市,最终使得大城市出现所谓的卫星城,并形成“半小时生活圈”或“一小时生活圈”,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过去广州华南板块的兴起,其他的例子还有不少。
反过来,房地产行业市场化发展又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居住空间,因为有居住的持续需求,其中有很多还属于“特刚”需求,比如深圳这样的城市就属于“特刚”需求,所以就要持续供应,加大供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两个作用力是相互的,相互促进的。
于长胜: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为房价的上涨辩护,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城市化”,往深里说,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了,土地越来越稀缺了,房价能不涨吗?——当然,这番理论主要针对中心大城市而言,我们看到,“城市化”的结果是大城市越来越大,而事实上的“城市化”策略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因此,大城市的“城市化”当然是房地产行业、开发商的机遇和盛宴,以上海的“一城九镇”为代表,纳入其中的郊县土地立即大幅升值,当地政府、外来投资开发商、乃至土地出让者(也许是农民)皆大欢喜。但问题是,国家发展政策中的“城市化”是中小城市,让农民就近进城,而不是远赴北京、上海甚至我们西安这样的大城市落户,事实上,大城市高企的房价只能让广大农村人望楼兴叹。
而在中小城市开发房地产,市场化程度不高,行政环境复杂,需求量小,房价难以稳步上升,加之富裕消费者出于子女教育、养老、医疗等原因投奔大城市,开发商的投资回报率大大低于大城市,因此,这样的城市化对于地产行业和企业都谈不上诱惑力,当然,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城乡差别小的区域,中小城市是三农改革的桥头堡,是开发商战略布局的棋盘。
Q:您是否认为媒体有责任真实的记录中国城市化与市场化作用下的房地产行业发展?除此之外,媒体还应该做什么?
黄波:媒体当然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媒体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中国的房地产业带动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目前也是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各大城市兴起的都市报同样是植根于它所覆盖的地区,都市报是一个城市里覆盖人群最广的日报。中国过去是没有商品房的,也是没有都市报的(过去传统的“晚报”,不算是都市报的范畴),二十年的中国商品房发生史,恰恰也是近二十年来中国都市报发生史,二者的发展进程几乎是重合的。联系到房地产行业和都市报媒体的城市属性来看,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于长胜:去年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今年的建国六十年,各大媒体都做了大幅专题报道,我们西安晚报房产部出刊了40个版的《大都市人居西安——西安城市建设辉煌60年》的特刊,对于我们这个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在解放后60年的建设成就进行了全景式的回顾,一张张新旧照片的对比的确让人感慨——就在10年前,举世闻名的唐代大雁塔的周边还是一片田野,如今已成为占地47平方公里的曲江新区,以遍布高尚住宅享誉西安,五年前的TOWNHOUSE售价不到4000,如今这一类的房子没有低于六、七千的,城市的发展之快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鲜活的数据也在促使开发商和房产消费者、投资者不断寻觅价值投资的洼地,媒体对于区域发展的每一次报道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原因正在于此。
喜达屋原CEO Adam Aron转投万达美国院线公司AMC
2015-12-20
泛海控股发行15亿元债券 票面利率确定为5.35%
2015-12-20
万科管理层决斗潮州怒汉 停牌重组白衣骑士引多方猜度
2015-12-19
出售资产大“补血” 瑞房43.6亿港元回购上海太平桥项目
2015-12-19
现场|杨卫东:广州万科商业地产形成了三条产品线
2015-12-18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